最后一位“沂蒙红嫂”:手握一枚党徽离世

2019-02-16 01:52
新传奇 2019年3期
关键词:红嫂沂南县沂蒙

2018年12月20日,曾抚养过40多个革命后代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因病去世,享年104岁。她是最后一位“沂蒙红嫂”,也是她们当中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临终时,她仍不忘党员的忠诚,用一生诠释了人民为何跟党走。

听党话跟党走,舍生忘死为革命

“惊悉抚养我们童年成长的老娘驾鹤西去,我们悲恸欲绝。”张淑贞去世后,她的女儿于爱梅收到了一封由多名将帅子女联名撰写的悼念信——70年来,张淑贞是这些将门之后共同的“娘”。

张淑贞,1914年9月出生于沂南,她的婆婆是后来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1938年11月,50岁的王换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影响带动下,1939年3月,王换于长媳张淑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子于学翠、次子于学荣也先后入党,她家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张淑贞的老家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1939年夏天,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罗荣桓、徐向前等革命先驱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

看到部队机关同志的孩子没人照料,张淑贞便在婆婆王换于的带领下创办了战时托儿所,共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这些孩子中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这里面就有徐向前的女儿、罗荣桓的儿子和女儿等。

为了养好革命后代,张淑贞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吃糊糊果腹。张淑贞和弟媳的4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张淑贞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党员发展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并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等支援前线。

194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气温骤降,张淑贞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防止鬼子发现,她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雨水已淋透全身,张淑贞因此得了一场重感冒,20多天后才得以康复。

面对鬼子“谁敢救一个八路军,全家就得被活埋”的叫嚣,每次战斗结束后,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毅然奔向烽烟未尽的战场,仔细搜寻八路军伤员。张淑贞说:“那时候,早已不寻思死活了,心里想,干革命往前跑就行了,命得放一边。”其间,婆媳二人有两次差点被搜山的日寇抓去。

张淑贞生前和女儿于爱梅在一起纳鞋垫

她们抢救、掩护了近百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掩藏了大量的抗日物资,含泪掩埋了数百名无名烈士的遗体。

据相关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

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

守初心葆本色,爱党拥军传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说,张淑贞可以享享清福了。可实际上,她从来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对于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于心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她就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

张淑贞在抗战时期结识的将领、战士,亲手抚养过的孩子,很多后来担任了要职。但于爱梅表示,母亲生前对家人嘱咐最多的话就是“不要提要求”“不要添麻烦”。

2011年春,沂南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北京军区和宁夏军区部队前来支援抗旱打井时,张淑贞带着沂南县的新红嫂们,拿着鸡蛋、鞋垫,多次到打井一线慰问官兵;当年“八一”建军节,97岁的张淑贞在于爱梅的搀扶下,亲自到沂南县人民武装部送去了亲手缝制的鞋垫。

2017年张淑贞生日时,将帅子女罗东进、陈晓聪、黎小弟、赵继烈、高源,对着手机视频,眼含热泪齐声喊道:“娘啊,今天是您的生日,这是生日蛋糕,我们给你唱生日歌。”“娘啊,祝您健康长寿,生日快乐!有时间,一定去看您!”

陈沂少将之女陈晓聪说:“亲妈把我生下来,就交给了娘。娘为了我们八路军的孩子,宁可自己孩子挨饿。”

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说:“抗战时期,就是娘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喂养大。红嫂的养育之情,我们到什么时候也忘不了。”

好家风深扎根,沂蒙精神代代传

好的家风,在于言传身教。

张淑贞共育有三儿五女,平时,她经常给子女们讲战地托儿所的故事,也总教育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一个个革命烈士拿鲜血换来的。“爱党爱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这个家庭深深扎根。

新时期,“沂蒙红嫂”的接力棒传到了于爱梅手中。在张淑贞的熏陶、引导下,于爱梅走上了爱党拥军、宣传沂蒙精神的道路,拥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誉为“沂蒙新红嫂”。她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作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从2011年开始,于爱梅到红嫂纪念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累计讲解1000多场。

不仅如此,在红嫂精神的影响下,于爱梅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中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在临沂接见了于爱梅等劳模。总书记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我们新一代要继续传承红嫂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张淑贞的孙媳妇王彤说。

张淑贞的外孙女高洁,经常到红嫂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员。她说:“姥姥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她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精神。作为后人,我们要把红嫂接力棒传承下去,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300多户家庭,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其中,张淑贞家庭正是拥军优属的典型代表。

“我做了一辈子的党员,老了(去世后)也坚决不出(离开)党。”张淑贞这样对儿女们交代。

作为有近80年党龄的老党员,2018年12月底,张淑贞将领到3600元的老党员补助。“母亲是个老党员,最牵挂的事就是交党费。临终前一天,母亲在病床前专门交代我,领到这笔补助后,一定要把钱捐出来做党费。”于爱梅说,她一定完成老母亲的遗愿。

2018年12月19日晚,或许是心有所感,张淑贞让女儿取出她珍藏着的三枚党徽,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那枚,攥在手心里。20日早晨6点,这位104岁的老人带着这份她最珍视的荣誉,安详离去。12月22日上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专程前往临沂送别,并表示“我们要向张淑贞同志学习,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猜你喜欢
红嫂沂南县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近57年沂南县气候变化对烤烟移栽期的影响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沂南县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红嫂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