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知识社群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能力分析

2019-02-16 11:38李丹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

李丹

[摘 要]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多种网络工具的衍生使得网络舆情逐渐取代传统舆情方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工具在实现个人的思想通过网络自由表达的同时,也使得网络舆论日趋激烈。而虚拟知识社群这一群体对社会事件具有敏感性及专业性,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来发表个人意见,往往能够引导舆论走向。因此,在网络舆情的处理中,除了运用专业监测技术之外,还要与虚拟知识社群建立合作关系,运用其影响力正确引导或消除网络舆情。

[关键词] 虚拟知识社群;网络舆情;新媒体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1. 086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1- 0203- 02

1 研究背景

虚拟知识型社群是网络时代中不同个体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知识和经验而在一起进行交流的群体,注重寻找持同一理念或拥有同一爱好的伙伴。在未来全球化视角下,虚拟知识型社群将成为知识汇集的贡献者、网络舆情的集散地,主导社会舆论走向。

2 虚拟知识型社群现行主要运作模式

虚拟知识型社群在近2年来有规模逐渐庞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社群主流使用网络工具由电脑转为各式各样的手机App。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而其中手机网民就有7.53亿,占比达到97.5%。从新媒体发展以来到现在,网络社群使用工具已经转变为以智能手机为轴心的运作模式。当下流行手机App如“抖音”“微博”“知乎”“百度贴吧”“今日头条”“豆瓣”等等,作为虚拟知识型社群主要使用工具,成了网络社群主导者。拿“抖音”为代表,一条海底捞的视频,就能使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而一个微博“大V”发布的信息往往比新闻传播时效更快,影响力更大。

3 网络舆情多发的诱因

现代网络舆情具有形成迅速、规模大、用户复杂的特点,如不加以控制,极易引发剧烈的社会问题。网络舆情多发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突发事件。社会突发事件往往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在信息化时代,任何社会突发事件有可能引起网友激烈的讨论。由于网络社群的观点不一,极易发生言论冲突,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发群众过激反应,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

二是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新闻、虚假事件以及损害他人利益、损害国家名誉等的不良信息,影响公众对舆论的判断力。一些违法分子甚至在网络上发布凭空捏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煽动公众情绪,尤其是煽动公众损害他人利益的信息、影响政府声誉的信息、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

三是群体利益诉求的延伸。网络中有一类群体是以讨伐个人或集体利益为目标而集中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往往以知识型成员为主导者,通过有理有据的说明方式使群众信服,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声势浩大的群体容易加剧社会问题,发酵微小的社会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4 虚拟知识型社群将如何影响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面广,蔓延迅速的特点。虚拟知识社群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使网络舆情在短期内消亡,也能够利用影响力迫使政府改变“不作为”行为。

4.1 主导舆情走向

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在舆情发生时,许多人选择盲目跟风,使舆论呈一边倒的态势。相关领域的虚拟知识型社群专业性强,对公共事件持有一定的看法,例如一些微博大V、教授、明星等大多数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和事件敏感性,他们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公共问题事件,运用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事件进行评论,从而引发全社会的探讨。有时他们能积极发挥其作用,迅速平息舆情,但有时也可能错误引导网络舆论,使矛盾激化。

4.2 容易放大公共事件

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知识社群对公共事件的敏感性使得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在一众粉丝中传播、转载。网络知识社群在网絡上的言行都会受到一众“粉丝”的关注,在网络中传播,该人物影响力越大,传播人数也就越多,事件发酵越快,舆情也就越重大。有时可能仅仅是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能引发社会热议,这也给舆情处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4.3 可能存在通过网络控制达到个人目地行为

号召力,是一种以个人魅力、信念来引导群众,甚至让群众偏向于己的一种能力。虚拟知识型社群便是在网络上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拥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如果能发挥积极作用,那将对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不排除个别心怀不轨的人会通过网络影响粉丝行为以达到个人目的,加上公众多具有权威恐惧,容易听从知识社群的指导,可能会在网络上大肆宣扬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公共利益,发表有损国家威严、威胁国家安全等的言论。而网络监管尤为复杂,难以对此情况进行辨别。

5 解决途径

5.1 采用大数据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

网络舆论监测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运用IP地址的查找、跟踪技术,监测和过滤敏感词汇,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对舆情进行有效处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通过高效科学的数据计算处理方法进行全网动态监测,运用智能语义分析技术,分析各类网络事件、微博事件、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提取全网热点、重大事件等重点舆情成为主流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如通过限制国外敏感网站、对论坛、微博及各类手机App严格实行实名认证的手段。严格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明文法规,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5.2 建立政府与网络知识社群合作模式

在合适的情况下,与媒体记者和网络知名人士建立合作,主动拉拢虚拟知识社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思想认识,在舆情发生时能主动发声正确引导舆情正确走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错误言论,对公众存疑的问题上以知识社群为主体进行正面解答。配合政府监管平台,有效杜绝谣言的产生。对思想行为不端的主动进行处理,对发表危害国家言论的,一经发现立即关闭其社交账号,使其无法继续使用网络平台煽动群众。

5.3 普及互联网法庭,推广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缺乏诉求路径,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认定、取证等没有明确规定,为网络执法带来一定难度。随着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的建立,云法院,智慧庭审、违法犯罪举报网站等走入公众视野,这种“以网管网”的创新模式,能够对网络舆情的发生起到限制作用,有效解决以往的“投诉无门”“聚众起哄”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解决舆情处理时效性不足的问题,也给予了网络环境中发声的途径。公民能够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投诉举报,甚至是提起诉讼,既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又能给予老百姓一个声讨正义的渠道。

5.4 发挥舆情留言平台作用,积极引导

人民网通过网站建立了地方领导留言板,通过该留言板收集的2017年全国上半年留言量、回复量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地方领导留言平台,有效解决群众“投诉无门”的现象,减少了网络舆情发生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政府部门需宣传自身平台,打造自身平台影响力,加强政务“一张网”的应用,实现“一个手机办理所有业务”的服务,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网络舆论的滋生。

5.5 严格监察监管,落实责任,实现组织保障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网络舆情监察监管专门机构,组建网络舆情工作专班,打造一支全天候的监测队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由一位领导负责,舆情信息员利用技术手段对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动态监测,发现舆情,立即将舆情监测情况向各职能部门反馈。对恶意信息立即删除,对重大影响的事件,堅守“黄金4小时”原则,主动发声,正面回应,积极处理舆情,避免舆情蔓延。对于一些恶意中伤的造谣行为还要果断运用法律武器,对带头造谣生事者进行严肃处理,维护政府自身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得勇,王丽娜.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 一个实证的分析[J].社会,2015,35(5):142-167.

[2]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全国网民留言办理热度指数[R] .2018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

[4]彭澎.虚拟社群的分类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26(6):83-87.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新媒体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