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蕴山革命诗词的人民性

2019-02-17 14:02王德兵戴文秀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人民性

王德兵 戴文秀

摘    要: 朱蕴山的革命诗词创作从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众角度出发宣扬民主,始终体现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和鼓舞,体现了其诗词的人民性。具体表现在:承父志,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宣民主,高举民主革命旗帜;书正气,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達了诗人真挚强烈的革命情感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关键词: 朱蕴山    诗词创作    民主革命    人民性

朱蕴山(1887—1981),安徽省六安县嵩嶚乡人。从小诗人在其父朱纮的影响下,认识了解到百姓的困苦、苦难,承接其父志愿,终身为人民、为国家所奋斗。1908年诗人有机会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步伐,参加辛亥革命,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宣扬民主。五四运动后,又在陈独秀、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诗人始终坚持民主革命的道路,誓为祖国、为人民谋求正确的、光明的道路。

诗人对家国命运、政局的动荡、人民生活的困苦难堪的记述;对友人亲人真挚情感的表达;对祖国秀丽山河风光的描绘,都通过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所展现出来。他通过对自身经历、自身所处环境、对当时人们的遭遇、祖国故乡的环境风景的刻画描写,用含思悲壮的笔调创作了一首首深沉蕴藉、给人以深思的诗词作品,使读者在读其诗词的基础上有一种悲壮豪迈的情怀,能更好地领悟诗人诗词中蕴含的深刻用意,给人内心带来深深的震撼。他的诗词作品大都是哀而不悲、悲而不伤的,给人以鼓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作为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的诗词创作与他个人的民主革命历史进程是分不开的。

朱老作为民主革命战士,一心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奔波忙碌,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不改初衷,无怨无悔。

一、承父志,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朱蕴山的父亲朱纮,原名朱明升(1836—1914),早年曾投入太平军参加革命,后应科试,成为贡生,在地方授徒讲学。并且他积极为民争取,提出改良时政的办法,在地方上也颇具影响力。朱蕴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父思想熏陶很深。1977年,年近九十的朱蕴山写下《忆先父朱纮》“患难由于贫贱交,十年稳定太平桥。英王一死人心散,谁与洪家共保朝……日人挑衅窥台久,冯帅挥戈反法侵。公视国防未东渡,至今遗恨问江阴”[1]。

诗中写道:“患难由于贫贱交,十年稳定太平桥。英王一死人心散,谁与洪家共保朝。”回忆了太平天国运动因为一群贫苦农民大众在清王朝的压迫下奋起反抗,朱纮就曾参加太平军十年之久。在英王殉国后,人心涣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也岌岌可危,各方人马都四处逃散。“名缰利锁抛残云,胡海归来竟未安,重逢嵩嶚名胜在,入山容易出山难”。太平天国人员为了名利富贵,贪图安乐享受,后期的太平天国有如一盘散沙,朱纮等太平天国成员都逃回各处。在逃回嵩嶚之后,当年的好朋友刘铭传在台湾督办军务,当时日本已经挑衅窥探台湾很久,刘命唐定奎邀请朱纮赴江阴部署江防,待完成后,赴台效力。然而,在清廷对法的宣战失败后,清廷议和,越南、台湾停战,朱纮再次告辞返乡。诗人在这首诗中回顾了太平天国末期的历史教训,并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最后诗人谨遵父亲遗训“切勿投袁,丧失党人志节”[2]。并在后来的一生中身体力行,从未敢忘。

二、宣民主,高举民主革命旗帜

《舟泊巢湖姥山大风大雨三日》全诗描绘了一幅大风大雨,怒风巨涛肆虐,船行路上飘摇不定,难以前行的图景。风雨骤然而降,如同鬼魅,蛟龙泣涕,令人心惊。然而,即使船在这种情形下颠簸不堪,依然无畏风雨,直面风雨前行,表明了诗人誓死斗争到底的决心。“布被表里漏尽湿,起坐不能卧不得”。二句颇有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娇儿恶卧踏里裂”之感,诗人在这里用词用语朴实精炼,与杜甫二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揭示了所处环境的恶劣,刻画了风雨交加的行船日及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全诗的后半段,“舟中有客向予说,今年湖水斗激烈”。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含蕴。这里借用舟中之客的话,看似在说“今年”风多雨急的日子频繁,且多暗藏汹涌,实则还是在谈当时的时局不稳定,革命之路愈加艰险。诗人在这一段用了多种意象隐喻“今年”局势之凶险艰难。“大鱼吞舟小鱼避,此类闻亦伤同种”。“鬼魅白昼亘大路,慎勿近之遭惊恐”。国家动乱的时局下,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是以提醒时人小心谨慎,千万不要靠近这些,以免白白遭受惊恐。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分析透彻,忧怀不已,既为国之动荡不安,又为民之遭受困厄而担心忧愁。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为了家国天下忧心不已的高尚情怀。最后,诗人发出“已而风止雨声歇……长啸一声天地白”的呼声,既是诗人美好热切的盼望,又是诗人对国家情势势必走向好的方向的积极思想和对美好未来的设想,表明了诗人具有的前瞻性和对国对民、对自身特有的自信心。

诗人于1908年初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步伐,参加了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朝廷、建立民国勇敢斗争。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振兴中华,要想提倡科学与民主,要使国民觉悟提高,需从青年教育入手,1918年诗人回到六安筹建“三农”学校,以此为阵地展开新文化运动。在回六安途中,触景写下诗词“仓卒急归程,孤身破晓行”[3]。写出了朱蕴山对办学的迫切心态和孤身一人冲破障碍也要完成这一使命的决心。在“家贫心苦能常乐,道梗时危岂畏难。淮水皖山荆棘满,愿君长此种芝兰”[4]诗中写出了诗人与老友的忧国忧民情怀。虽然道路艰辛困苦,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又怎么会畏惧这些呢?诗人最后写出希望与友人能齐心协力,将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朱蕴山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不渝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一心为国家,为广大人民奔走劳碌,在我国民主共和道路上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三、书正气,唤醒广大人民群众

朱蕴山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团结和动员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参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巩固扩大我国爱国统一战线。

1907年诗人因其老师徐锡麟刺恩铭案被捕,在释放后被驱逐回籍。途中曾路过安徽省舒城与桐城两县交界的地方——岐岭,并在第二年冬天又路过此岭的时候一时感慨“纲常与名教,令人入坟墓。奇耻三百年,如堕五里雾”[5]。朱蕴山认为,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无疑是要将人民送上不归路的。三百多年的奇耻大辱使得整个国家乌烟瘴气,诗人对此很是忧心不已,希望民众能够早日看清腐朽的封建帝制的本质,加入反清反帝的革命阵营中,以反帝反清的革命思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辛亥光复后,诗人又写道:“萇弘一去两千载,碧血常留天地间。公舍私恩殉公义,杀身应比古贤坚。”[6]在回忆恩师徐锡麟案中,赞扬徐锡麟为灭清廷坚韧不屈、杀身成仁的壮举,歌颂其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并将永留世间的革命精神[7]。

又有诗句写到“开花结果满人间”。希望创办教育,唤醒青年学生,每一个人都必将享受到革命的胜利果实。在《登驻马尖随感》中,诗人写下“努力学做人,只争此一线”。在反动军阀的监视下,诗人坚守信念,反对袁世凯,绝不卖友求荣,并写下此诗。既表明了诗人自己的态度,又是在当时普遍情形下对世人的警醒、呼吁,要发扬这种气节。1917年,诗人在上海同友人商议反倪对策时,写下“由来冰炭不同炉,正气终将胜狗屠”。在当时黯淡的时局下,诗人与友人观看京剧《党人碑》不由心生感慨,发出对革命战争必将胜利,正义之士必将打败罪恶之徒的信心,勉励鼓舞时人要身怀坦荡,作为正义之士的“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人民最终将回归民主,过上安定的日子。

1948年,诗人在《纪念双十节》中感慨“越打国越乱,越打民越穷。征粮复征购,搜刮已无从”[8]。坦白指出,国家战乱只会让国家民不聊生,老百姓承受着战乱之苦,还有粮食的征收,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这里诗人满腔激愤,对广大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不忍。但想到不正义之战必会战败,诗人又燃起信心,“明年双十节,革命定成功”[9],也是对广大老百姓的鼓舞和激励。

我们不仅能领略朱蕴山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更能通过诗人诗词的刻画描写领悟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深意,追溯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的诗词中有感怀、有悲、有愁情,更多的是其中体现出来的自勉和鼓励、激励,不管是对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鼓舞。

参考文献:

[1][2][3][4]朱世同.我的父亲朱蕴山[M].北京:三河市春园印刷有限公司,2013:7,8,58,58.

[5][6][8]朱蕴山.朱蕴山紀事诗词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3,6,171.

[7]陈惠丰.回忆朱蕴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9]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纪念朱蕴山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民主革命认识的日趋深化——以中共一大到三大的政治口号演变为视角
试析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左冀化倾向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