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 全面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8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研讨综述

2019-02-18 08:19文/李
中国记者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华社融合

□ 文/李 成

2018年12月17日,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 全面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题的2018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

本届学术年会是全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次深化。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出席主题论坛并讲话。总编辑何平主持会议。刘思扬、周宗敏、刘正荣、张宿堂、严文斌等社领导出席。在开幕会上,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介绍全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征文及获奖情况,社党组同志为获奖代表颁奖。总社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部分年会论文作者等220余人参加主题论坛和分论坛。新闻研究所所长马义召集主题论坛。

本届年会会期一天,共开设三个论坛。12月17日上午年会开幕暨主题论坛召开。下午同时举办“分论坛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分论坛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年会共收到论文150余篇,30余位与会代表在论坛上发言。与会同志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传媒业发展趋势和新华社发展实际,深入研讨、热烈交流,提出了一批富于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体现出强烈的“守正”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全面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阶段特征、认识基点和实践要求

蔡名照在主题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守正”,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难题,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充满旺盛活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蔡名照就坚持“守正”原则,把握“创新”要求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政治建设是根本统领。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讲政治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正”之本,固“正”之魂,强“正”之基。要立足新时代新华社的职责使命,深入研究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切实增强政治建设的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新华社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中教育的经验做法,推动政治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 效。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做强主业是中心工作。要做大做强新闻报道主业,充分发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把握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把握好坚定“四个自信”这个关键所在,不断增强报道的引领力、感染力、说服力。要把握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个落脚点,努力推出更多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食粮。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要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从“相加”走向“相融”。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是要害,产品建设是关键,技术创新是引领。要建立全社资源整合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适应网络传播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社交化发展特点,为用户提供更多创新创意产品。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内外并重是战略重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的要求,加快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推动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要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业务模式;要优化力量布局、坚持精准施 策。

五是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四力”是人才保障。要以增强“四力”为抓手,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增强脚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要增强眼力,提高观察分析水平;要增强脑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要增强笔力,提高话语表达水平。

何平指出,名照同志的讲话深入阐释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围绕守正创新从五方面作了系统阐述,为推动新华社新闻报道和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做出了全面部署。各部门、单位、分社要按照讲话要求,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深入思考,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提升新华社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主题论坛上,新华社陕西分社刘书云、音视频部张平锋、对外部刘蓉蓉、宁夏分社陈晓虎、新华网郭奔胜等5位论文作者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就加强分社业务建设、创新直播供稿方式、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促进互联网变量为事业发展增量等内容做了发言,提出了富有启发的意见建议:

——国内分社推进融合发展,要健全和完善融合报道策划机制,建设智慧化报道指挥平台,解决新闻线索获取和报道影响力评估两个薄弱环节,提升全媒产品制作能力和全媒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需因地制宜抓准重点;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要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问 题。

——创新融媒体时代直播供稿方式,要拓展题材,按新闻价值、传播价值并重的思路进行选题策划,加强专业性;要跨屏传播,文、图、视一体化推送;实现一次直播,二次分 发。

——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要构建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增强“一带一路”故事的接近性,对外宣传中保持战略定力。

——要增强“四力”,提升履职能力,增强脚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增强眼力,坚持问题导向,胸怀大局、敏于观察;增强脑力,要夯实政治站位之基,多谋善虑、勤于思考;增强笔力,坚持改进文风,勤写多练、善于表达。

——坚持守正创新,促变量为增量,构筑新时代网络宣传高地和重镇,要用心用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有效发声;加快建设自主掌控强势终端平台;坚定不移实施“移动优先”战略;举全网之力深入推进可视化转 型。

▲ 图为参会编辑记者踊跃发言。

二、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从“相加”走向“相融”

蔡名照强调,“主流”就是“正”,就是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新型”就是“新”,就是要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始终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近年来,新华社积极推进融合发展,成绩亮点纷呈,“现场新闻”“现场云”直播平台、全球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主播,都是引领新闻业态变革的重大创新举措,走在了世界媒体前列。同时要看到,新华社融合创新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要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从“相加”走向“相融”。

在12月17日下午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分论坛上,围绕如何攻克体制机制改革这个要害、如何夯实产品建设这个根本、如何强化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等问题,与会同志深入交流,研讨充分热烈。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出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分论坛。在听取参会同志发言后,他指出,大家紧密结合新华社融合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媒体行业呈现分化趋势,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对标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要求,把握规律特点,抓住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观念理念、内容产品、平台终端、体制机制、技术引领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发展,更好履行职责使命。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刘刚主持论坛。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刘光牛召集论坛。陕西分社储国强、图片集团黄文、摄影部黄晓勇、新闻信息中心孙玉遐、半月谈何晏、黑龙江分社王春雨、新华网刘君、安徽分社汤阳、对外部谈昦玄、中国经济信息社韩显男、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姚静、新闻信息中心甘肃中心杨玉玲、总编室刘国铮等13位论文作者作了重点发言。与会同志认为: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基本问题,强化优势,查漏补差,激发主体积极性,用好资源整合力。要围绕“守正”进行传播端创新,以塑造品牌特质为中心选择适宜的融合转型路径;用社交化媒体“基因”改造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流程;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环境的新平台。融合报道要在思想上突破,树立全员、全新、全媒思维,增强学习能力,增强好奇心,增强面向市场、面向受众的意识;要在创意创新上突破,以创新引领转型;要在精品力作上突 破。

——在“一切皆媒体”理念下重构经营,根据融媒新闻产品及其传播方式的特性,寻找传播平台、渠道与受众之间尽可能多的有效触点,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传播生态,使融媒产品获得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大数据与移动终端时代,体验式阅读兴起,新闻可视化报道成为各国主流媒体奋进的新方向。新华社在驶向新闻可视化蓝海的过程中,亟须奋起直追。要通过接轨新时期先进传播理念和技术、拓展新闻可视化应用范围、拓宽大数据信息搜集渠道等方式,不断改进新闻可视化报道。

——随着业务转型走向深水区,使系列短视频开发形成常态,让风格特色变得更加鲜明,需要从采集端和编辑端共同发力,进一步鼓励系列化短视频生产,加大产品供给。

——创意新媒体产品要在创意形式的功能性、工具性等关键点上进行突破,以轻量化取胜,以更具艺术特色的创意形式来讲述新闻故事,引发读者兴趣。

——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横向以用户需求为产品设计核心、纵向以数据加工为产品驱动流程,打造以指数为中心的经济信息基础设施。

——多渠道传播、差异化供稿、智能化建设是新华社在网络时代、智媒时代扩大影响力的有效路径。同时,应积极助力地区融媒体建设,实现主流舆论在基层落地。应借助技术手段,打破媒体平台之间的融合壁垒;有机协同配合,探索联合全媒体报道,创新新闻生产模式;推动资源重组,实现互利共赢。

三、加快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几年,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海外新闻产品用户达到8700多家,对外报道日均总采用量超过1万条次,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已经突破1亿,位居世界主流媒体最前列。但要看到,与党中央要求相比,与党的外宣事业主力军地位相比,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还存在差距,与西方顶级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大。

在12月17日下午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上,与会同志集中探讨了新华社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并积极建言献策。

新华社副总编辑周宗敏出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在听取参会同志发言后,他指出,这次年会大家的论文和发言质量很高,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体会,既有经验总结又有工作建议,体现出步步高、和者众、话题广、探索深、视野宽、锐度强、知行合等特点,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合力的作用。他强调,当前新华社正处在由大到强、搏击一流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国家站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新华社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倪四义主持论坛。新闻研究所所长助理朱智宾召集论坛。欧洲总分社翟伟、日本专线蓝建中、新闻信息中心孙镜、国际部蔺妍、国际部闫亮、对外部刘劼、对外部薛艳雯、对外部毕玉明、CNC王璐、CNC林煜、摄影部薛东梅、新媒体中心王靖云等12位同志作了重点发言。与会同志建议:

——应把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揭示出来,从报道题材的选择上多下功夫,选题必须具有贴近性。要重点打造旗帜性产品,力争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要挖掘适合传播的中国符号,创建对外传播的符号内容和架构。

——进一步做好对外专线。在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取得成功,需要探索细分化产品营销策略。在提倡“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必须能够“以中国视角,讲好世界故事”。

——建立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体系,整体、系统地在拉美“推广”中国。在重大报道中要加强议题设置,追踪国际舆情,展现中国主张。尊重当地的文化与价值观,与对象国媒体合作,形成默契。

——要充分意识到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美对华经贸政策的反复性、多变性,在对美舆论工作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耐力,坚决维护我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与会同志建议,在议题设置上多下功夫,要敢说,更要会说,最终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在受众想听的当中融入我们想讲的。

猜你喜欢
新华社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再创新高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