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70年执政的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及实践展开*

2019-02-19 04:47陈鹏联
实事求是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群众

陈鹏联 张 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710071)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其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自此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高尚的情怀、最高的价值追求、最终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建立新中国之前28年的浴血奋战,还是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执政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改,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坚定地践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拟从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实践展开三个层面呈现中国共产党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在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70年的壮阔征程中。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遵循的理论脉络,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倡导的根本价值理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发于西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古代民本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重视民生。“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生问题是统治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统治者必须“制民之产”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使百姓拥有稳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百姓丰衣足食才会服从君主的统治,社会才会安定。二是体恤民力。许多思想家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轻徭薄赋,要求统治者“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自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荀子·富国》),以利于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三是施教于民。孔子主张“富而后教”(《论语》),培养人民的道德水平。只有对民众进行广泛的道德教育,把他们的一言一行纳入礼仪的轨道,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四是顺从民意。统治者在制定相关措施时,一定要倾听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意愿,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促进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

民本思想要求把民众作为国家的根本,把民众作为君主执政的基础,重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客观来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其所谓的保民、利民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是有限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建立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立场作为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执政立场,这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不同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将以民为本理念简单地诉诸于道德诉求,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将以民为本理念作为一种政治权利归属,真正尊重人民群众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质性超越。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阐释了人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肯定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一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了人的力量,指出人类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分析,马克思指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一切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无产阶级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努力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成为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二是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生活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由具体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而人民群众是劳动者,在实践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部思想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的“为人民服务”理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集中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1]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磅礴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更好保障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军。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不同阶级社会的共同本质,还揭示了不同阶级社会之间的更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性以及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发展成果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凝练与提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共产党人崇高政治品格的体现。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结合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旗帜鲜明地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老一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检验党改革开放实践成败与否的标准之一,突出了人民至上的主体地位,鲜明地道出了发展为了人民的精神实质。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总结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民观,明确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使命和动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结合新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集中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若干重要场合多次阐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规律,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阐释,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所追寻并奉行价值理念的坚守,是在继承基础上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进一步的凝练与提升。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包含着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就是不忘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上,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导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主体的信念,历久而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2]

(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欺凌,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合力剥削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使命。为中国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做代言、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初心,党成立之后的所有革命活动都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敢于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扎根中国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浴血奋战中,通过发动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紧紧依靠农民阶级,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战争理念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面临着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抉择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在各个解放区人民的支持下,在国统区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合作下,打赢了解放战争。1948 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P302)这条总路线包含了革命的目标、对象、动力、领导力量、具体步骤和革命的性质。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体,坚信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根本力量,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真正获得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回顾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奇迹,最根本的在于长期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以共产党人的模范行动,争取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让中国人民在获得政治尊严的同时真正过上物质和精神富足的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辛探索的真实写照。这一历史时期,党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一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经过3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中共中央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P602)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一化三改”总路线的主体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必须开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全面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但实践证明,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地情况下完成的,足以说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所作出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5](P302)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又带领人民发奋图强,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形成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在奠基中发展,国防和军队正规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历经艰辛和曲折,虽然经历了挫折和失误,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三)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着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生动而伟大的实践,有力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使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富起来”,赢得了经济尊严。

从改革开放之初起,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需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激发了广大人民的创造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代表群众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把人民是否得到实惠、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逐步完善和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不竭的动力源泉和奋斗目标,将人民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积累和创造,无不来自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四)新时代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深刻而复杂多变的态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居危思安,知危图安,危中寻求机遇,在维护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的内外条件、目标任务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担当从严治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开启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迎来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又一次伟大跨越,迈入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时代。

总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进、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执政70年来,紧紧依靠人民,结束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苦难命运,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使具有5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展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价值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孕育而成的。98年来,正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新中国70年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与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联系在一起,体现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始终指向人民、发展动力始终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始终惠及人民。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让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启了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民主原则建构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宏大视野和胸襟。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具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论自觉和价值自觉,另一方面又具有不断探索人民利益代表机制和实现途径的实践自觉。为了实现人民的权益,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障和实现了人民的利益,如开展土地改革,满足广大人民对土地的需求;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夯实人民的物质基础;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走国富民强的发展道路。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政治权益。如为实现人民的根本权益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文化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如双百方针、开展义务教育和扫盲运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P1031)人民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决定力量。党从地方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党的各项政策和执政活动都是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得以形成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动员人民参与政权的管理和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中。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长期努力,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这些成就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3.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各项社会改革。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7](P912)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于人民群众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还体现在人民群众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利益,普遍享有丰硕的发展成果。从1953年起,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属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为427.4亿元,[8]占总支出的55.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之前有了普遍提高,就业情况有了大幅度好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摸索前进。尽管遭遇艰难和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初心,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磅礴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真正坚持了人民立场。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表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9]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秉承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场,新时期我国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宏伟征程始终围绕人民这一中心而展开。

1.改革目标彰显人民意志,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论断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伟大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日益凸显,社会以及民生领域的改革成为改革的主体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保障基本民生成为改革发展的重心。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安排,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这是对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站在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往前看,新时代在国家层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就是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民族层面就是着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际关系层面就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从改革开放之初到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再到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彰显了人民利益,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推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写照。

2.改革动力彰显人民力量,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特别是他们的首创精神,引领着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释放人民群众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正是因为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意愿,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最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得以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坚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各民族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因此,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唯物主义原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中,亿万人民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来,人民主体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民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还体现在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成效的享有者和评价者。人民满不满意是衡量改革开放成效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着眼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各民族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唯物主义原理,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中,亿万人民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来,改革开放中人民主体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民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还体现在人民是改革开放成效的评价者。人民满不满意是衡量改革开放成效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着眼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3.改革成果惠及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伟大的历史创造者,改革开放的硕果是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的,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必须惠及人民群众,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的改革实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40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落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现了人民立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0年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做到改革开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今日步入小康社会,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中国人民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民主政治权利日益增强,文化需求日益满足,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日益美好。始终坚持人民性,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显得尤为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初心,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为奋斗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着力解决的领域。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使人民群众的奋斗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上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四、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为民奋斗谋幸福的现实写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遵循了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实践展开三重脉络,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呈现。理论上清晰地表达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历史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同历史阶段绝不是毫无联系的碎片和片段,而是透过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程的现实道路展示出的历史逻辑和中心主题;实践展开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所有实践活动的聚焦点,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成果在实践中的深入贯彻和落实。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是抽象的理论,也不是表象的口号,而是实现理想、完成使命、面对实践新课题,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持创新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