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优化策略研究——以绵山诗歌研学旅行产品为例

2019-02-19 14:24李颖利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绵山介子寒食

□李颖利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随着我国全域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所占权重愈来愈突出,同时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加强,其中旅游与教育的融合,直接催生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研学旅行。

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教育部以及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文件对研学旅行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可以认为,研学旅行肇始于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进一步深入发展是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同时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2016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实验区工作的通知》,同年11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8月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明确提出:“应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同年9月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11月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另外国家旅游局也于2016年适时发布《关于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次年再次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规范与引导的作用。

上述基于国家层面推出的一系列关于研学旅行的重要文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山西也在积极探索研学旅行发展之路,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旅行社等各方力量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但山西研学旅行产品良莠不齐,客观冷静地审视山西研学旅行市场,发现大多数研学旅行存在研学旅行主题不明确,研学产品与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结合不紧密,学生研学体验不突出、不深刻以及缺乏专业研学导师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与点拨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更有甚者,将原有旅游项目稍加改动,便美其名曰“研学旅行”。

对山西研学旅游市场的客观审视,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游产品凤毛麟角,若希冀研学旅行未来能够走上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之路,研学旅行产品优化势在必行。笔者拟以歌咏绵山的古典诗歌作为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素材来谈谈自己对研学旅行产品优化的具体思路。

1 选择歌咏绵山的古典诗歌作为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素材的原因

1.1 吟咏绵山的古典诗歌紧扣中国传统节日

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绵山景区恰恰与寒食、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结合得十分紧密,绵山因介子推而名扬天下,寒食节与介子推结缘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附会传说。”[1]且清明和寒食紧紧相连,寒食禁火三日,至清明才换新火,因此寒食、清明两个节日的习俗,在唐代界限已不那么清楚,至宋代以后,便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了。所以依托绵山景区,依托吟咏绵山的古典诗歌,精心设计研学旅游产品,意义将非同一般。

吟咏绵山的诗歌中吟咏寒食节的诗歌数目大、类型多,总体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凝重与活泼并重,泪水过后不忘适当疏解。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吟咏寒食节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祭祀的,如:王建《寒食行》云:“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再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墓雨人归去。”宋人高菊卿《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等等,都描绘了清明祭扫的场面,表达了对祖先的无限哀思,读后让人不禁回忆过往,悲从中来,情绪低沉……

但是,每当清明、寒食之日,已是春天来临之时,所以,人们一方面感叹易逝的生命,又不禁憧憬着对生命新的绽放的期许,所以吟咏踏青及游艺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生存之道,在压抑、悲痛之后,总能巧妙地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使自己压抑的身心,享受片刻的欢愉,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放归自然,使自己的心灵远离尘嚣。如唐代诗人孟郊《济源寒食》诗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也是寒食踏青名作:“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衭。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诗人杜甫也有踏青名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五陵年少粗于事,栲栳量金买断春。”诗中生动描绘了寒食踏青的热闹场景。

不仅如此,寒食清明节人们还会进行非常有意思的游艺活动,如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唐代大诗人王维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晚唐诗人李义山在寒食节写下:“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宋代文学家王禹偁《寒食》诗云:“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还有一首竹枝词唱到:“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

1.2 吟咏绵山的古典诗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展现

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文件提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接下来《指南》在学段目标中提到:小学低年级要教育引导学生“爱家乡”,小学中高年级要“了解家乡发展变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初中阶段要教育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到了高中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文件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要真正做好研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学产品素材的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笔者认为至少要体现两点:素材资源能够集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素材所具备的地域性,吟咏绵山的古典诗歌恰恰集中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

据笔者了解,吟咏绵山的古典诗歌主要一部分是吟咏介子推的诗作,这些诗歌集中展现出了介子推身上所具有的“忠义”精神及可贵的“功不言禄”精神,胡曾在其《寒食诗》中写道:“食君刳骨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集中体现了介子推忠心侍主,在晋文公饥肠辘辘之时,甚至不惜割股奉公,在《史记》中有一段介子推与其母亲的对话,“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2]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介子推淡泊名利,功不言禄,与时下汲汲于名利之人表现得大相径庭,让人刮目相看,所以盛唐诗人卢象高度评价和颂扬介子推:“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绵山的诸多吟咏之作是开展研学旅行产品设计非常好的素材资源。接下来想结合绵山吟咏之作谈谈研学旅行产品优化设计的一些思路。

2 研学旅行优化策略探究——以绵山诗歌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为例

2.1 研学产品整体设计要主题鲜明

研学产品设计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明确产品适宜的目标受众,清晰产品定位,挑选合适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并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譬如: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诗歌教学,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如何更好地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学段要求,我们可尝试以吟咏绵山的诗歌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亲临绵山,吟咏诗歌,细细品味,感受介子推的高贵品质,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里吟咏介子推的诗歌成为一个明确的抓手,而且能够深入进去,这样就会趣味无穷,引发情感共鸣。

2.2 研学旅行过程要高度关注研学者的旅游体验

“著名学者Chris Ryan在其著作《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子、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并且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这个分析模型中,先在因子由个性、社会等级、生活方式、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目的地营销和形象定位,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期望以及动机所构成。”[3]由此可见,旅游体验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与“先在因子”紧密相关,先在因子决定了游客的旅游期望值,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倘使希望研学旅游者获得较好的旅游体验,就一定要关注与旅游体验紧密相关的“先在因子”,对每一位研学旅游者的个性、生活方式及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有一定的知悉,笔者建议研学组织者在组团前期可设计相应的表格,将研学体验者的相关信息尽早提供给研学导师,便于研学导师及时掌握这些对研学体验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的有效信息。

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全新旅游形式,“旅游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地针对每一个旅游者的特殊要求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服务,则会改变旅游者的满意程度。”[3]所以研学旅行过程中应尽可能为研学成员提供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针对小学教育对象,在绵山开展诗歌研学旅行时,应适度增加互动游戏环节,并且可以加入观看与介子推事迹紧密相关的动画片,或者进行角色扮演等项目,应着重以体验式和趣味型为目的;针对中学生,在进行绵山诗歌研学旅行时,应适当引入互联网教学模块,增加互动环节交流、鼓励学生翔实记录所见所闻,可以开展诗歌知识大赛,排练舞台剧等项目。产品设计及实施要针对不同的研学团体,开展不同层次的研学活动,绝对不能千篇一律。

2.3 研学旅行资源整合一定要情景化

研学旅游的组织者一定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梳理整合,避免干瘪苍白的语言说教,避免简单的图片呈现,应紧密地结合旅游景区景点的特定情境,激发研学旅游者的情感共鸣,引导其积极参与研学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产生属于研学旅游者自己的独特旅游体验。

在绵山开展诗歌研学旅行时可以充分利用绵山所独具的直观性景观,例如:位于柏树岭半山腰的介公祠是一座特大型的石窟祠庙,殿内有大型圆雕、悬塑以及壁画,主要内容是关于介子推的生平故事和传说,所塑天地山水、日月云雷、园林屋宇、禽兽花木和人物场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对介子推“忠义”精神的直观立体展现,便于研学成员独特旅游体验的激发。再如介子推母子塑像,母亲蹲坐,介子推站在一旁,母子相依,身映蓝天,俯视大地,是绵山的典型象征,在此处,可以让研学旅行成员展开诗歌创作,大胆想象:母子二人在谈论什么?是介子推对母亲表明自己的归隐决心,或是连日奔波,对母亲心中难免产生种种愧疚等。

另外在母子二人的塑像前方有12通文摘碑,文摘碑的内容是从《史记》《新序》《日知录》等历史文献中摘录出的与介子推相关的内容,这些碑文无疑为研学旅行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介子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渠道。当然,还建议绵山

景区管理者要加强文化创意,充分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搭建更能够吸引研学体验者眼球的教育情境,从而更好地满足研学者差异化的体验需求。

2.4 研学旅行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均应专业化

研学旅行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均应专业化,一方面具有旅游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了然于胸,能够针对不同的受众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开展有效的诗歌研学活动,让研学旅行成员更好地参与进来,且形成双方不断持续互动这样一种良性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研学兴趣,使学生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真正实现在体验中获取知识的研学目的。上述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专业的研学旅行服务人员。这里所讲的专业的研学旅行服务人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导游或者讲解员,他们应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培训,本着对旅游的炽热之情,对文化的虔诚体味,对教育的责任担当才能提供高品质的研学服务及提供高质量的研学产品,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

猜你喜欢
绵山介子寒食
清明节与介子推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介子推守志
绵山,绵山
清明节的传说
绵山一日游
母子高丽参
绵山—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