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无创心电学的发展

2019-02-19 19:13鲁端
心电与循环 2019年6期
关键词:浙大电学心电

鲁端

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了”的70 年,是伟大祖国科技创新、奔向繁荣昌盛的70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心血管病学领域,一代又一代心血管医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对浙江省无创心电学发展作一总结回顾。

1 发展概况

1.1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定诊断、决策治疗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检查,也是救治各种危重、急症患者和手术、麻醉药物和介入治疗等必备的监测措施。20 世纪40 年代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有一台Sanborn 弦线型心电图机和设立了省内首个心电图室。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浙江省立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前身)楼彦衡主任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后,带回了一台心电图机和应用于临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最早开展心电图检查的医院之一。其后,我省各级医院均相继成立了心电图室。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个心电图室每天仅做个位数的心电图检查,如今每个省市级三甲医院心电图室在每个工作日约为1 000 例左右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赵昜教授、陈端教授和吴祥教授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通过授课、学术会议、杂志、学习班等,为提高我省乃至全国无创心电学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至今我省约有数千位心电图工作者,在浙大一院的申启瑶、王梅冠、车岳卿老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吴中玉、翟月英、胡雅明老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青老师,宁波市第一医院鱼运寿老师,鄞县人民医院祝健老师带领下,数十年如一日,尽力为患者作心电图检查,为临床辅助诊断和提高年轻医生的心电图诊断水平,不懈努力,作出了贡献。

1.2 心电向量图 记录心脏激动时生物电变化的方向和大小,在解释心电图波形、诊断心肌梗死伴室内传导异常、复杂型室内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灶性心肌病变、异常Q 波的鉴别诊断等有独特的临床价值。1979 年,浙大一院购置了我省第一台直描式心电向量图机,笔者在学习何秉贤教授主编的《临床心电向量图》的基础上,开展了此项检查。1980 年,笔者赴武汉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修3 个月,由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高浴教授亲自指导学习,受益匪浅。1982 年至1986 年,笔者在《心电学杂志》(《心电与循环》前身)创刊号等先后发表了“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向量图改变”“左心房肥大和房内传导障碍的高倍P 环特点与鉴别”“间歇性左中隔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表现”等文章。1987 年,笔者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预激综合征的P 环和delta 向量特征”,为推动我省各地逐步开展心电向量图检查作出了努力。从2011年至今,浙大一院已为12 万余例(次)患者进行了心电向量图检查,辅助了临床诊断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十余年来,刘晓健医生每年均多次在浙江省心电图岗位培训班进行“心电向量图基础知识”讲解,并发表了“Brugada 综合征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特征”等论文,为提高全省的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水平作出了较大贡献。

1.3 动态心电图 记录受检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24h 的心电图,主要应用于心悸、气促、晕厥、胸痛等症状的判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疾病的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1981 年,浙江医院范美珍等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55 例正常人24h 动态心电图”的学术论文,后又于1982 年在《心电学杂志》创刊号发表了“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等。1995 年,浙大二院胡雅明医师等在《心功能杂志》发表了“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价值的探讨”。为推动我省开展该项检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省的省市级医院多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展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初期每个工作日进行约3~5例检查,目前每个工作日已进行约40~90 例检查。如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 年对12 574 例(次)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自2011 年至今,对每例心房颤动进行消融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进行免费的连续7d 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减轻患者的顾虑、更确切地评估疗效和扩展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作出了贡献。

1.4 心电图运动试验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一项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来观察心电图改变的检查方法。浙大一院、浙大二院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上世纪60 年代开始进行二级梯运动试验,在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平板/踏车分级运动试验。1994 年,浙江省人民医院李忠杰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 变化”。1996 年,浙江省人民医院王慧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平板试验试验阳性诊断价值的分析”。为推动我省进一步开展该项检查作出了贡献。在20 世纪,心电图运动试验主要应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从本世纪开始,运动试验逐渐应用于评估相关心律失常、高血压、周围动脉疾病和儿童心脏病等症状、疗效、预后和(或)制定适合于患者的运动处方。近年研究报道,运动试验对评估运动性高血压、运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鉴别诊断心源性晕厥、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诊断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隐匿性长QT 综合征和隐匿性Brugada 综合征等亦有重要价值。因而,工作量也逐渐增大。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1994 年每个工作日进行运动试验仅为2~3 例,而2018 年每个工作日约12 例。浙大二院2018 年全年进行平板运动试验3 686 例。

1.5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项通过食管电极测定心脏各部位电生理参数和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检查技术。20 世纪60 年代,赵昜教授开始研究食管心电图,并于1965 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学报》发表了“国人之正常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开启了我省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先河。1984 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青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食管导联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1986 年,杭州市第二医院郑昶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经食道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有效不应期估价窦房结功能”。同年,浙江省中医院孙丽娜等在《浙江医学》发表了“食道心房调拨法的临床应用”。他们在推动全省各地开展该项检查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 年,浙江省人民医院李忠杰医生等开展了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至今30余年一直坚持在该领域进行不断的积累、探索和创新。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和《心电学杂志》发表了“变异性房室结-希氏束-普肯野系统裂隙现象”、“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缓慢性心律失常”和“裂隙与伪裂隙现象”等十余篇论文,又主编了《实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学》、《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及实例精选》和《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入门及图解》专著,参与起草了2011 年“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从2010年开始与王慧医生一起,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食管心脏电生理学习班。并多次在中国心电学论坛上介绍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临床应用进展。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拓宽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1.6 起搏心电图 起搏心电图系指将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置入人体心腔内或外等特定部位后,在体表记录到起搏器引发的心脏生物电活动。1966年,浙大一院心内科陈天秩教授和心胸外科孔颂阳教授为一位80 余岁的患者安装了我省第1 台体外心脏起搏器。1977 年,浙大二院单江教授为1 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了体外携带式永久单腔起搏器。从此起搏心电图受到省内心电学界的关注。1993 年,浙江医院周德麟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如何分析和阅读起搏心电图”和“病窦综合征心室起搏时室房传导现象观察”。1996 年,浙大二院徐耕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起搏周期对人体窦房结有效不应期影响的数学模式探讨”。1998 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谢玮等在《心电学杂志》发表了“VVI 起搏器50 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2005年至2006 年,浙大一院刘晓健等在《心电学杂志》连续发表了“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等6 篇起搏心电图论文。2012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何方田医生将自己十余年间对起搏心电图的实践体会、钻研感悟汇集成册,独著了由陈灏珠院士和郭继鸿教授作序的《起搏心电图学》。以上众多心内科和心电图医生为我省广泛开展起搏心电图检查和提高起搏心电图的诊断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普及与提高

2.1 浙江省心电图学岗位培训中心 20 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卫生保健工作的高度重视,基层心电图工作者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为了确保医疗质量,赵昜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同向省卫生厅申请成立浙江省心电图岗位培训中心。1998 年5 月,该中心成立,且挂靠邵逸夫医院。赵昜教授担任该中心顾问及教学部主任6 年,先后由陈端、鲁端和傅国胜教授担任该中心主任,由吴祥、鲁端、傅国胜、蒋晨阳、李忠杰、何方田、刘晓健、叶玲娣、潘大明、唐继志、盛夏等老师授课,重点讲解心电图工作者上岗前必须掌握的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诊断技能,详尽讲解理论联系心电图的实例,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上课内容中的不解之处予以辅导和解答。在培训结束时进行非常严格的闭卷考试,成绩合格者始能颁发上岗证。至今已举办62 期,共培训学员7 875 名。为确保新上岗的心电图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2.2 全国心电图提高班 1980 年,经赵昜教授创议,卫生部批准和定点浙江医科大学面向全国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心电图提高班。第1~26 期由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成教学院主办,第27~30 期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主办。赵昜、吴祥、王建安、傅国胜、何方田等先后参与了提高班的组织工作,主要授课专家有何秉贤、贾邢倩、吴祥、鲁端、胡申江、徐耕、李忠杰、何方田、赵力、潘大明、刘晓健、于霞、谢玮、陈瑶、蔡卫勋、叶沈锋等老师。主要讲解近年来无创心电图的新图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临床应用等。至今已有来自全国的2 200 余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学员们普遍反映有收获、有提高,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提高班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和全国的心电图诊断技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无创心电学的临床应用和诊断规范

以往的心电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均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无创心电学检查的种类较多和进展较快,导致全省乃至全国对其临床应用和诊断标准都有较大差异,相关教科书和指南对其亦未作详细介绍,使医疗质量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我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的无创心电学组经认真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反复进行讨论、经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和心电学专家审阅和指导,在2015 年至2016 年先后在《心电与循环》杂志发表了“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浙江省心电图危急值标准(试用版)”“浙江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操作与诊断规范(试用版)”“浙江省食管法心电生理技术操作与诊断规范(试用版)”“浙江省起搏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浙江省动态心电图检查操作及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和“浙江省动态血压监测操作及诊断规范(试用版)等7 项规范。对提高全省无创性心电学检查的医疗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受到了全国心电学界的广泛重视和赞赏。

4 全国心电学界的一代宗师——赵昜教授

自从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浙江省无创心电学在赵昜教授的带领下起步、发展和跨入了国内的领先水平。赵昜教授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即一直担任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的心电学教学工作。并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吐根素合并氯奎治疗肺吸虫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1956 年,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了心导管检查。上世纪60 年代,举办了全省首个心电图普及班和心电图学习班。1974 年,赵昜教授等编写和出版了《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1980 年经赵昜教授创议,卫生部批准在浙江医科大学举办全国心电图提高班。1982 年,赵昜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心电学专业期刊《心电学杂志》。1986 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电学学术团体——浙江省医学会心电学分会。1988 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心电学学校——杭州市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1994 年,在赵昜教授倡导下,经浙江省教委批准,开设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心电学专业,在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设立心电学专业。现已升格为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层次的心电学方向专业。1997 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心电学学会——中国生命科学学会心电学分会。2001 年,赵昜教授在《心电学杂志》开设了“心电图继续教育”栏目,并亲自为其撰稿,至2011 年第5期共发表了近40 篇专稿,在92 岁高龄时,仍为心电学专业笔耕不辍。赵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心血管病学专家和心电学专家的杰出代表,为开创、创新和推动全国与我省的心电学专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不畏艰险,劳苦功高,是全国心电学界的一代宗师。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70 年期间,在赵昜教授等心血管病专家和心电学专家的带领下,在数万名心内科医生和心电图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无创心电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发展,跨入了全国领先行列,这是浙江省心电学界献给伟大祖国的一首颂歌。同时,浙江省心电学界也将继续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用勤奋与智慧,用忘我与汗水,为“健康中国”奉献出自己的青春。

致谢

本文撰写时得到了李忠杰、赵力、于霞、吕钽、何方田、谢玮、李晓东、丁芳等医生和高金莲编辑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浙大电学心电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对一个电学故障题的思考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Lesson Seventy-four An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a typical arrhythmia
解读电学实验中“三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