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下防城港市“口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9-02-19 22:27李欣欣霍正北张协奎
市场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防城港市防城港陆海

宋 威 李欣欣 霍正北 张协奎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沿海、内陆及沿边“三位一体”的对外开放格局。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以重要枢纽广西出海出边大通道为主轴,向北连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西防城港市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通的城市,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依托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研究如何有效扩大口岸开放、构建强带动性口岸经济体系、实现口岸与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二、“口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016年,广西边境口岸货运总量439万吨,人流量1007万人,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额、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均位列全国第一,其中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额660亿元,约占全国边民互市贸易的70%。广西防城港市海岸线580公里,边境线212公里,拥有防城港、江山、企沙3个国家一类沿海口岸及东兴、峒中2个国家一类沿边口岸,其中防城港拥有全国目前唯一现代化硫磷专用泊位。江山港是我国离越南海防港和最大煤码头鸿基码头最近的港口,因此该口岸主要运送煤炭。企沙港则主要运送建材、矿产品、煤炭及原木。东兴口岸是我国唯一与越南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2018年人流量达1200万,居广西第一,全国陆路口岸第三。峒中口岸是最大边境小额贸易、边境互市贸易口岸。

防城港市正加大口岸建设力度,扩大口岸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口岸经济,从而实现城市资源配置优化及升值。随着口岸辐射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物流及旅游业最先得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产业方面,防城港在港口、交通、物流、工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和旅游产业,其中东兴口岸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果突出,2018年防城港成为国家首批边境旅游试验区,政策支持下防城港市加强高度开放、有活力、高品质旅游体制建设,跨境自驾游常态开通,将边境旅游试验区打造成为中越跨境旅游目的地、中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区和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先行区。

工业产业中,防城港磷化、钢铁、有色金属、粮油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磷化产业正在形成由量到质的转变,钢铁产业2018年实现产值265.56亿元,有色金属“产业树”已具雏形,粮油产业2018年实现产值256.33亿元,拥有年产植物油能力约1000万吨。防城港已逐渐形成“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产业发展思路。产业集群迅猛发展,使产品流通源头壮大,对口岸加工、仓储及转运等功能性需求和辐射空间范围、产业类型、通关效率、通关服务及承运能力等服务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口岸—产业”融合发展即以产业发展促进口岸功能及服务提升,以口岸经济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推进“口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剖析

沿海、沿边及内陆口岸是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重要节点,口岸和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待突破。

(一)口岸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流通通道受阻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升级

受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沿边口岸配套的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匮乏,造成运输方式选择单一、运输耗时长,钦东高速及连接铁路末端至东兴口岸的路段均处于在建状态。沿边口岸辐射区内存在通道狭窄、容纳能力不足、人货混行、查验货场面积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制约货物通关效率。东兴口岸2018年人流量达1219万人,车流量达47056辆,远超出中越北仓河一桥的容量,且“人货混行”,极易造成拥堵。直至2019年3月中越北仑河二桥通车,“人车分流”缓解拥堵,节省通关时间。峒中口岸基础设施远不如东兴口岸,仅有双线3级柏油公路直达口岸,跨境桥梁设施匮乏。随着产业集群发展,口岸配套交通设施必须升级,提高过货能力。

2.口岸通关服务设施不完善,便利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防城港边境口岸两端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均不高,且双方通关管理制度、技术及信息标准、通关服务设备、通关标准均有差异,且并未完全实现信息交换、监管互认、标准互通、执法互助等通关便利条件。口岸数据获取困难,双方边境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待完善,信息交换速率低,通关手续复杂,导致通关时间成本大。另一方面,边境联检部门协作效率、信息共享权限、人员及技术优化存在差异,贸易、查验、支付等便利化口岸业务待开发和完善。

(二)口岸经济发展带动力低,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口岸经济发展与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二者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口岸经济是通过贸易投资、仓储加工、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完成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重组、再分配,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边境口岸发展离不开规模性产业支持,边境城市的现状大多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重点发展地区产业,忽略口岸经济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无法有效支持和促进边境口岸发展,使得口岸仅发挥“通道”作用,且通道并未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口岸多数依靠国家针对性政策落地才得以有效发展,口岸亟需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三)缺乏城市经济支撑,针对性政策机制待创新

广西边境城市发展速度较慢,经济规模较小,支柱产业规模和聚集效应暂时未显现,城市经济发展大环境制约了“口岸—产业”融合发展。另外,针对性政策推进落实缓慢,自2015年开始,广西就积极与越南、马来西亚探讨“两国一检”创新合作模式,历时近四年,初见成效。创新型政策机制有利于提高边境口岸通关效率、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推动产业要素流动,促进“口岸—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快“口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在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背景下,加快推进“口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口岸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使通关服务提质增效,发挥口岸经济带动作用,加强优势产业支持作用。

(一)加强口岸设施建设,畅通产业流通通道

硬件设施方面,加强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通道直达口岸路线规划,建设货物专用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完善口岸通关配套,扩大货物查验场地,提高货流和客流通关效率。软件设施方面,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及相关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检查结果互认机制、联检标准统一落地。以边境口岸通关便利化促进相关产业要素流动,推动边境城市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口岸—产业”融合发展。

(二)打造“口岸—产业”融合发展新平台

防城港市正着力打造八大产业,即大港口、大工业、大交通、大物流与贸易、大城建、大文化、大体育及大旅游。将口岸及产业发展联动,使口岸各司其职。防城港东兴口岸,全力将口岸与边境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口岸—产业”融合发展。防城港水运口岸则拥有全国目前唯一的现代化硫磷专用泊位。另外还可设置专用仓储物流基地口岸、相关贸易指定口岸、临港产业专用通道、制造业专用通道等,使口岸功能不再是单一的“通道”,而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基地。

(三)创新政策机制,针对性推动“口岸—产业”融合发展

通关时效影响贸易型、生产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切实解决进出口通关环节的繁琐性问题是加强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必经之路。应逐步完善双边口岸工作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沿海、沿边及内陆通关协作,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监管共认、执法共担,提高通关效率。稳步扩大边检结果互认合作范围,推进关检“三个一”、“电子口岸”、“单一窗口”、“两国一检”等创新型实质举措。构建完善的运输组织协调机制,使产业要素流通便利,从而促进产业优化,同时也提升口岸经济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防城港市防城港陆海
防城港供电局:多措并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陆海之纵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重型高架移动铜精矿石漏斗应用设计
初遇防城港海味珍馐
《防城港市志》三级评稿会召开
《防城港市港口区志》三级评稿会召开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