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探究

2019-02-20 13:56俊/文
市场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贵州省文明生态

汪 俊/文

人类文明现在正迈入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是文明发展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和阶段。它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状态,而实施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办法和措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中央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让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先行先试。

一、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贵州省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省内各个区域,且矿产种类繁多。优势矿种的分布相对集中,大多分布在铁路干线和水运发达的乌江干流附近,交通便捷的特点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相对优越。

截至2018年,全省已发现矿产种类达137种,占全国173种的79.19%;列入储量表的有79种,其中51种居全国前十位,31种居前五位,5种居前三位。如汞矿、锰矿储量排全国第一位,冶金用砂岩、硫铁矿、碘矿排第三位,镓矿、钪矿、铸型用砂岩位列排第三位。

2.贵州省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森林覆盖面积974.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5平方米。2018年,9个中心城市保持100%的水质达标率,97.80%的优良天数比,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

3.贵州省的地形地貌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的岩溶地貌非常具有代表性。喀斯特地貌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61.92%,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地域差异明显,形态类型齐备,构成独一无二的岩溶生态系统。此外,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有全部56个民族成分的省,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超过1372.9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8.35%。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涉及国土面积约9.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00%。截至2016年,全省旅游资源单体地文景观19521处;建筑与设施20598处;生物景观14254处;乡村旅游9013处;水域风光8823处;遗址遗迹3235处;人文活动2846处;旅游商品2061处;红色旅游1376处;山地体育旅游424处,天象与气候271处。

(二)劣势分析

1.按照我国对贫困县人均GDP低于2700元的划分标准,贵州省有47个贫困县,且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铜仁市6个,毕节市5个,遵义市3个,安顺市4个,六盘水市3个,黔东南州14个,黔西南州6个,黔南州6个。特别是黔东南州,除了州政府驻地凯里市以外,全部都是贫困县。全省这种大范围高密度的连片特困现象,从西部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来看,都是罕见的。

2.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双重压力导致二者的矛盾更加突出。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贵州省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以传统粗放型为主,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是常态。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1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55.50%,高于26.98%的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44.90%,低于51.60%的全国平均水平。

(三)机会分析

1.政策机遇。贵州省先后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弱化GDP指标考核权重,增加环境质量指标权重。

2.“一带一路”机遇。“一带一路”作为串联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倡议,覆盖世界近30%的经济总量和60%的人口,市场潜能巨大,需要沿线省市发挥各自区位优势。贵州省作为与东盟友好合作的重要省份,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的合作模式,旨在通过与自身优势的有机组合,从多个领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四)威胁分析

1.生态理念相对落后,人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在比较偏远的乡村,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度不强,很少主动了解生态知识。当地的宣传力度不够,环保教育普及范围小,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不但制约了生态经济的发展进程,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还导致很多政策无法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2.纵向和横向产业均落后于全国产业发展水平。矿产资源占贸易比例很大,农产品贸易以原材料为主,缺乏深加工需要的技术条件,因此,低端产品和初级产品是我省出省贸易的主要商品。由于传统产业链条短且狭窄,产业链比较脆弱,导致相关配套产业难以为继,无法形成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应。

二、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一)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宣传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有度索取、合理开发、注重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工作,营造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氛围。

1.强化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政府以身作则,首先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组织好“世纪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把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形势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思想动力。

2.增加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投入。逐年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尤其是理论研究,以研究院(所)和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大研究力度,鼓励生态文明研究学者协助政府立法和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开发生态教育课程,普及生态科学知识。

(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能够吸引企业进驻,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

1.完善贵州省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做好绕城高速公路的链接,减少“断头路”,增加与相邻省份的连接通道,实现让更多的乡镇通高速的目标。

2.完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尤其是宽带建设。宽带是全球化经济、智能化生活、网格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条件,信息在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流通效率将显著提高,交流成本将大幅降低。

(三)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机构为契机,优化国土资源配置,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多种规划有机融合。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推进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严格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土地执法力度,大力整治非法经营建设用地,拆除各类违章建筑。

(四)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1.完善环境治理设施及体系,完善农村污水管网系统。通过布置更为合理的环境治理设施,提升垃圾回收、处理水平。采用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减少垃圾污染程度。逐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随着生活物资的极大丰富,垃圾类型也逐渐多样化,如包装纸、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有害垃圾、厨房垃圾等,需要统一分类处理。探索畜禽粪便的农业规模化利用方法(肥料、沼气等),形成循环的生态农业。

2.将城市、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通过合理布局,打破传统的城镇规划,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统筹规划。正视现代化农业的地位,发展好现代化农业,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

(五)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1.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财力支持和补偿机制,开展生态利益共享、治理共担的试点工作。培育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和私人企业的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建立环境税收法律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水权交易制度等,为持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动绿色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在推进“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战略目标的同时,把贵州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老、山地旅游等服务业,把民族特色资源打造成旅游的核心品牌。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逐步提高淘汰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和新型建筑材料五大新兴产业,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三、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时间跨度长,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所有主体共同参与,不断追求技术、制度、管理的创新,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选择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猜你喜欢
贵州省文明生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