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需求、效应及路径

2019-02-20 13:56唐晓明
市场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生代职教职业技能

杨 立 莫 俊 唐晓明/文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201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创业、岗位提升等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等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以人群的社会属性“代”为划分依据。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按性别划分,其中女性农民工占34.8%,男性农民工占65.2%;而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例达到51.5%,其中,80后占50.4%;90后占43.2%;00后占6.4%。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适应、职业技能、生活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更强的需求,价值观与利益诉求出现重大分化,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特征及所受到的制度约束不同,导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在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效应。从性别差异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及效应,构建职教培训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普惠,促使其在城市全面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性别差异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需求

(一)心理需求

按照“推拉理论”,城市的“好”和农村的“差”分别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留城”的拉力和“离农”的推力,他们离农村越来越远,离城市越来越近。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所属的沪苏浙皖四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852份,回收问卷3765份,有效问卷3618份,其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有效问卷1386份,占比为38.3%;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有效问卷2232份,占比为61.7%。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与男性相比,基于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留城意愿更强烈,渴望“市民”身份的认同,有83.7%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希望能留在所工作的城市,找到配偶从而组建家庭;只有不到9%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愿意回农村老家结婚生子,还有7.3%选择观望,不确定后期的选择;而新生代男性农民工中选择留在城市的比例只有71.5%,比女性农民工少了12.2%。

一般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心理更脆弱,男性心理更刚强,据此认为男性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于女性。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反倒比男性农民工的压力更大,更需要在城市寻找归属感。尽管住房、工资、社会保障等也是其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但问卷统计表明,有92.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更希望获得心理关注”,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比例高于男性。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有利于他们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城市。

(二)岗位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中对于职教培训愿望较强烈,86.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工作岗位中的壁垒主要是自身素质不高,希望继续学习职业技能,以提升职业素养,特别要加强岗位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其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基于岗位对职教培训需求的比例为95.6%,而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只有77.4%选择愿意为了工作岗位提升技能水平,从而进行职教培训。

很长一段时间内,老一代农民工就业方式组织化程度较低,工作主要通过熟人或老乡介绍,在组织形式上更倾向收费低、见效快、周期短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或直接跟着老师傅边干边学,只求能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尽快安排工作,尽快上岗。问卷调查表明,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本身比老一代农民工教育水平要高,对职教培训的要求更高,在培训周期上,为了有真凭实学,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在培训成效上更需要职业技能与学历相结合的教育,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使其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或进一步实现自身创业,同时能让其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无限性。同样,新生代农民工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同样具有高层次需求,其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关注工资待遇等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更多注重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等发展空间及公平的工作机会。问卷调研显示,90.3%的新生代农民工宁愿放弃加班费也要争取休息权,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比男性农民工更注重自己的个人休息权,究其原因,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尊女卑观念淡化,女性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个体自身发展的需求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必要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解决办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职教培训机会,充分发掘潜质,为其提供实现梦想的机遇和条件。问卷调研表明,在学习内容上有88.9%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创业教育和休闲教育的需求;课程设置上期望能通过职教培训获取体面的、职业声望高的工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通过提升其职业素养,除了满足岗位需求外,追求有尊严有体面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并可为其提供更多机会选择发展空间。

三、性别差异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效应

(一)适应效应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思想独立,接受能力较强,渴望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但在心理层面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其自我身份认同呈现出边缘化倾向,城市融入度不高。他们希望获得精神方面的关注,渴望得到城市的认可,期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在心理上与精神上融入所工作的城市。追求城市化和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及进一步就业、创业及乐业的主要动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针对新生代女性和男性农民工的需求特征,加强其职业素养,特别要加强城市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尤其做好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培训与引导,促使他们从心理上适应城市及进一步融入城市。

(二)经济效应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属于低收入群体之一。在经济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较低的收入使其消费大都停留在满足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必需上,每月的收入结余较少,有的甚至入不敷出,不足以支付在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更是困扰着他们的城市生活。例如,问卷调查中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就有不包食宿的情况,而在城市中心区域租房成本较高,造成月结余极为有限;而新生代男性农民工中抽烟、喝酒等应酬较多,或为了追求女朋友等诸如此类情况,其开销也很大,可能造成收不抵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换工作岗位或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对经济收入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

(三)实现效应

职业教育培训最直接的功能是培养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除了追求城市化与市民化,实现个人价值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艰苦,与用工单位未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休息时间没有保证,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感觉自身地位低下,获得他人尊重、社会认同及实现个人价值更是无从谈起。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交往大都局限于同质群体,如同事或老乡等较具封闭性及有限性的初级社会关系,休闲活动及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方式也较为单一。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发展具有正效应关系。新生代农民工在基层工作的居多,职教培训的作用尤为必要。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经常接受高质量的职教培训,其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越多,就越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性别差异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路径

(一)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制度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存在的问题源于“针对性不足”。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需求,加强中央及地方相关立法工作,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相关主体的职能、权利及义务等进行明确规定,将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纳入法治化管理。出台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的政策或指导性文件,对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方式、课程设置等问题详细规范。持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改革,探索职教培训改革升级路径。尤其加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教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保障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平等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权利。

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其工作生活状况。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快出台相关政策,督促用工者签订正规劳动合同、购买各类保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关部门应像依法维护未成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群体的权利一样,探讨出台“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尤其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量大的相关工作,对于其生理特殊性问题,应增强其法律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保障新生代女性与男性农民工平等获得培训、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进一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壁垒、经济壁垒及社会壁垒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融入城市、实现自我价值等提供保障。

(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体制机制

现有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由政府、行业、用工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有其自身的关注目标,存在着多方利益博弈,应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体制机制,明确各主体职责,确定阶段性目标。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增强各主体对其进行职教培训的内外动力,实现各主体共同推进及互利共赢。在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的过程中,各主体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及分歧,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合理协调各主体利益分配。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监督机制,现有相关监督部门的职能应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公开制度及社会监督评价机制,正确合理引导新生代女性或男性农民工各自进行职教培训的方式和方向,以使职教培训工作有效推进。

建立完备的校企合作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长效机制。实施学历教育与职教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职业院校应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广泛开展职教培训,尤其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型人才,应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主要形式。职业院校可采用“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适应性测试”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考核,采取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融合的1+X证书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根据新生代女性或男性农民工职教培训的需求及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职教培训计划与方案,设置相应课程体系,进行面向就业与创业的相关职教培训。同时,建立一套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及反馈机制,及时对职教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与问题反馈,并据此对问题进行改进,使其更好地适应城镇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拓宽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资金渠道

建立政府、行业、用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性经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交费、社会捐助赞助投入等多渠道筹集职教培训经费,并由政府、企业及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分担。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职教培训领域,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举办职教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经费补贴支持政策,对积极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教培训的用工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提高职教培训补贴标准,改进培训补贴方式,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按照“项目制”培训的方式和程序,推动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服务等。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对招收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历职业教育的职业院校,实行财政性经费与招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院校的办学绩效、教育质量等因素挂钩的拨款方式。实施政府贴息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贷款,开展重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免费接受职教培训行动。

落实失业保险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职教培训经费依据相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支出,从而专门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用工单位在职的新生代农民工学费,可以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付,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准予扣除,如果超过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规定部分,还允许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支持其带薪就读职业院校。政府也可采取“职教培训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需要参加职教培训且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新生代农民工,凭着“职教培训券”,新生代农民工可到职业院校或相应培训机构进行职教培训。另外,树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先进典型,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落实创业补贴政策,以创促就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需求。

五、结语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人生观及利益需求等方面有所不同,且新生代男性农民工与女性农民工存在心理需求、岗位需求及发展需求差异,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适应效应、收入效应及实现效应等。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应根据其性别差异,建立与其需求相对接的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尤其女性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体系,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真正融入城市,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新生代职教职业技能
“新生代”学数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