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2019-02-20 13:56静/文
市场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贵德生态旅游目的地

任 静/文

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美国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质公园——黄石公园,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生态旅游对环境和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及推动当地社区的发展等方面与地质公园建立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地质公园中实行生态旅游开发,既能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国家地质公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应运而生。

我国旅游发展的理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形象驱动,目前处于形象驱动阶段,旅游经营者通过塑造旅游地形象吸引游客,而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决定是否去该地旅游,并以实际的旅游经验以及旅游经历的印象决定是否会旧地重游。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各种传播形式作用于旅游者,而形成的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的综合体现,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也对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方文脉

文脉概念最早由陈传康先生于1996年引入旅游规划,特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地方文脉是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塑造形象的基础依据,主要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两个维度把握其文脉。

1.自然地理。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丹霞地貌、风蚀地貌、黄河水体等自然资源。丹霞地貌即“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以其红色岩层的奇幻绚烂著称,而青海贵德地区的丹霞地貌却是荒疏与绚烂并存,在丰富的变化之中蕴含着沉稳。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园区七彩峰丛地貌,尤其以女娲峡最为生动形象,山峰上凹凸有致的天然浮雕,宛若女娲抟土造人时散落在人间的半成品。风蚀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麻吾峡园区突出体现了自然作用力下风蚀地貌的风姿,尤其“群蛙齐鸣”像是无数个青蛙仰着头张着大嘴巴朝天鸣叫,是麻吾峡园区风蚀地貌最鲜明的写照。黄河河谷园区在贵德县城境内,静若处子的黄河显示着生命与美的力量,古老的黄河大水车见证悠久灿烂的黄河文明,由钱其琛题字的“天下黄河贵德清”石碑前一汪清澈的黄河水,充分展示了贵德县“三江源头,清清黄河”的魅力。

2.历史文化。贵德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黄河文化、山水文化和民族文化。黄河文化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上游,广阔而肥沃的冲击平原孕育出旱作农业文化。不同的山域和水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山是大自然巧夺天工而成,彰显着荒芜与雄浑的意境美,水是生生不息的黄河水,集柔韧与壮丽于一身,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贵德县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主要介绍了汉民族的社火、藏民族的沐浴节,以及贵德县传统的六月会和梨花节等民族文化,都是展示与交流多元民族文化的契机。

二、贵德国家公园形象定位的理念与现状

旅游目的形象定位是从旅游地客观存在的、对受众具有的核心影响力出发,结合旅游目的地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开发目标而确定,最终达到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备高度概括性和艺术性的,言简意赅、简洁流畅的语言文字形式的表达成果,在游客心目中获得一个独特的位置。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为形象定位的理念,将地质保护与地学旅游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文化建设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成功塑造出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形象。

“土文化”以丹霞地貌、风蚀地貌为基础,以山水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为核心,结合女娲抟土造人的上古神话融合而成,赋予其山水“尚土”的人文内涵。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土为母,因为土承载着神圣的使命——滋养万物;因为土孕育出了人类文明——农耕文化;因为土诉说着人类永恒的信仰——土地崇拜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土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在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优势,将人们尚土的信念与自然景观糅合,可谓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生态旅游地。

贵德地质公园里七个形态各异的土峰、七种色彩各异的土壤,象征着人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人们在公园里视觉上欣赏着七彩峰丛的艳丽,心灵上感受着土文化的熏陶;回味着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思考着人类的源起等等,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甚至是人类生命的思考和生活的关照。总之,以“土文化”为主题定位的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它所塑造出的形象的美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是博大而多元的文化之美。“土文化”在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背景下,以各民族对“土”的崇拜将各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既起到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公园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的作用,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现如今,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在人们眼里是一个在丹霞地貌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以“土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不仅起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的作用,还承载着各民族自古以来对“土”的敬仰,推动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然而,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在致力于打造生态旅游地人文内涵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建设,从而塑造更好的公园形象。

三、以“土文化”定位公园形象的意义

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也对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形象塑造的意义包括但不局限于此,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1.以“土文化”定位公园形象,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但是单纯凭借自然资源还不足以使其在青藏高原地区成为一个旅游亮点,不足以吸引更大范围内的、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要的游客前来观光,因此赋予公园一定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2.以“土文化”定位公园形象,有利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首要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承载着普及地学知识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保护公园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与利用,并结合相应的文化元素,使得地质旅游、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公园环境、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3.以“土文化”定位公园形象,对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贵德县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汉、藏、回、土等多民族的聚居地,相应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虽然民族不同,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同,但贵德的山水养育了贵德人民,人们在贵德的山水中和谐共处,对“土”的尊崇使得他们具有同在一方水土的归属感。

4.以“土文化”定位公园形象,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贵德县,“土文化”——对土的崇拜,不属于任何单一民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将文化各异的各个民族的人民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产生了同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完善,在国家地质公园中实行生态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形象驱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今天,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成功塑造出以“土”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为“大美青海”增添了亮丽的文化色彩。

猜你喜欢
贵德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面食与文化研究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贵德县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动物可笑堂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燕赵书画名家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