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化的表达打动非专业的观众
——浅谈科技类纪录片如何赢得普通观众

2019-02-20 15:10徐斌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技类纪录片科技

□ 徐斌

近几年,随着电视节目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以及频道的专业划分,“专业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科技类节目慢慢成为人们欣赏节目的选择之一,甚至是更重要的选择。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领域,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围绕着我们。人们如何能更好地了解科学,走近科学人物呢?

电视的观众面很广,除了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普通知识层面的受众,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那么,如何使科技类节目赢得广泛的观众群,这是一个节目制作人在节目制作初期就应该考虑的问题。

科技类纪录片是科技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然而,普通观众没有很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对于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和术语,他们无法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失去对此类节目的耐心和关注,此时,客观性和专业性成了阻碍观众观看的鸿沟,科技类纪录片也就失去了大量的普通观众。所以,专业性和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固然重要,通俗性和生活化对于科技类纪录片同样重要。

那么,科技类纪录片如何平衡科技的专业性和观众理解力之间的关系呢?

科技类纪录片需要通俗化、生活化,用专业制作技术手段结合非专业化的内容表达,来实现与观众情感的契合。

一、语言上通俗易懂,忌大量专业化术语

电视节目中的语言,不同于纸质媒体的语言,不能反复阅读和倾听,所以,电视语言必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利于记忆。

科技类纪录片中的语言包括解说词和科技人物的采访同期声。

解说词是纪录片创作者表达不可或缺的部分,专业术语、复句、关联词、逻辑关系、修饰成分过多的解说词,让观众听不清,搞不懂,更是想不明白,内容表达变得苍白无力,让原本就深奥的科学越来越远离观众。这时,短句或短语替换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尽量使用生活中的语言,拿观众看得到的实物作比较,打比方,甚至加入一些有趣的俗语,观众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呢?

纪录片语言除了解说词,还有被采访者的同期声,最有可能被采访的就是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学识高深,可能从事的研究内容深奥刁钻,理论超前,在讲述过程中往往就他们自身研究的专业内容进行专业理论讲述,观众除了“烧脑”和无限崇拜,什么也没有。作为纪录片的科学专业传播载体,科学专家从事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会引起受众关注,所以采访同期声也尽量能通过沟通来取得通俗化的表达,结合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如若实在无法做到,也可以通过专家的语言画龙点睛,折射出其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表达其真实的情感世界。

二、内容上贴近生活,忌干巴巴的实验原理

科技领域,最多的可能就是实验室,各种大设备、小仪器、试管……还有各类研究计算数据,这些内容距离观众的理解十万八千里,如果节目找不到切入点,无法让观众明白,也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关注点,更不要说耐心地看下去。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改变生活”。要想赢得观众,必须贴近观众生活,贴合现实问题,找到科技与生活的契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节目中找到自己身边的故事。

例如:2016年北京卫视的《机会来了》也将科技产品与普通人的生活牢牢锁在一起。第一期节目中盲人模特妈妈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陪她的孩子上下学,而节目中呈现的“导盲眼镜”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她的这个问题;从事高楼清洁工作的“高空蜘蛛人”山东F4,他们的诉求是帮助住在高楼的人们在发生火灾时更好地逃生,“逃生背包”不仅可以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还可以帮助更多住在或者工作在城市高楼的人们。

三、利用技术手段,抓住观众的心,传达纪录片的情感

梁启超先生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

电视节目利用结构设置、语言使用、镜头运用、音效配合、动画的加入等多种技术手段来突出主题内容。科技类纪录片的主题内容都与人有关,它不是冷冰冰的实验设备,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它展示积累的科学事实、科技成果,服务于人类生活,更展现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表现情感是科技类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纪录片中,人物对象的情感表现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事件、科技成果紧密联系的。通过人物的介绍,结构上设置生活情境,事件过程重现,运用类比手法或者动画效果把科技成果与生活结合起来,突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利用事件本身发展来挖掘人物对象情感,调动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吸引观众。

除了片中人物对象的情感,创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样影响着纪录片的情感方向。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他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回避自己的情感,一个镜头、一句解说词,包括纪录片的结构设置,拍摄手法,内容所突出的重点都体现着他的情感。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说:“一个重视高度真实性的纪录片寻常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投身到他镜头前面的生活场景中去。”

细节是生活中不经意发生却能真实反映生活原貌的有力表现手段,它能强调对象特点、突出事件本质,使内容更深入人心,无论是人物的细节还是科技产品的细节。传达人物情感,需要创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运用大量的特写和长镜头画面,捕捉到生活中情境的细节,传达创作者意图。没有细节的纪录片是没有感染力的,没有感染力又如何触动观众的心灵?

《难圆绿色梦》中有这样一组镜头:老英雄徐治民一辈子治沙栽树,他耗费了毕生精力栽种的防护林被砍伐一空,82 岁的老人蹲在一棵大树的树桩旁老泪纵横。老人的泪水,老人抚摸树桩颤抖的双手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从而激起了观众与老人的心灵互动。

由此可见,观众的情感是又一重要因素。创作者需要挖掘与观众的情感激发的契合点,即让观众感动和认知的关键所在。在科技类纪录片中,观众的情感需要无非还是解决生活问题,满足生活需要,贴近生活,观众会更投入,观众的情感自然会被调动起来,达到共鸣。

综上所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情节再现还是情感表达,都离不开纪录片创作者对观众的理解和认知。如果科技类纪录片创作者做到心中有观众,深刻理解观众的兴趣、爱好、情感和接受能力,做到节目贴合观众,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改变生活”,而不是为了表现作品内容之高深或电视人的学术理论水平,这样自然会赢得观众。要知道,远离观众、失去观众的节目是没有传播价值的。只有做到通俗易懂,生活化,情感化,用专业的制作技术结合非专业化的内容表达才能打动非专业的普通观众。

猜你喜欢
科技类纪录片科技
月度荐书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北京与上海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发展对比研究——以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