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5G+AI让时政报道更出彩
——以深圳卫视《正午30分》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

2019-02-20 15:10杨烨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时政深圳人工智能

□ 杨烨

在2019年3月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深圳卫视《正午30分》栏目以新技术引领、创新报道形式,推出为期13 天的《全媒体看两会5G+AI 联动大直播》,成功实现大小屏跨屏直播,5G、AI 机器人元素则为两会报道注入了科技动能。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上级宣传部门的表扬。笔者梳理该跨屏直播系列报道的特色和亮点,为今后拓宽重大时政活动的报道思路总结更多经验。

一、5G引领媒体融合走上快车道

2019年被称为“5G 元年”,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主流媒体更应该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主动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激发创造力。在今年的两会直播报道中,深圳广电报道团队抓住5G 技术机遇,以新科技手段助力两会报道。

(一)前沿观点聚焦“5G 热”

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这也是我们的跨屏直播开播首日。节目《两会今日谈》板块就利用评论员资源推出原创评论《全国两会的“5G 热”热从何来?》,以5G 热议话题作为切口,将科技创新的世界潮流、中国力量和深圳实践结合起来,有维度又有深度,同时又巧妙自然地推介了《全媒体看两会5G+AI 联动大直播》,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实现自我赋能。

(二)以5G连线全景式展现粤港澳大湾区风貌

在为期13 天的直播报道中,报道团队还推出《我们就在大湾区》板块,记者在北京和深圳两地展开行进式新闻直播,借助5G 网络,让会场内外同频共振、凝聚共识。报道团队在5G 直播技术手段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形式+内容质量两手抓,持续向全国两会舆论场注入深圳声音。比如,3月4日,记者带观众“打卡”深圳地标市民中心,这里见证了深圳优化营商环境的历程,也是今年央视春晚分会场地点。记者连线巧妙地将广深港高铁的有形速度和5G 传播的无形速度呼应,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深圳的5G 直播是通过中国电信全网通信车实现5G 传输。截至2019年3月,全国仅有一台全网通信车,可以同时满足2G、3G、4G、5G 传输。5G技术的超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特点,为深圳广电《全媒体看两会》跨屏报道注入科技动能,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动呼应了会场内代表委员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热点话题,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二、人工智能为时政新闻探索更多样化表达方式

今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时代,更好地助力时政新闻的报道,是融媒体时代的一道新命题。挑战与机遇,已出现在眼前。

(一)AI+大数据:创新报道形态,让主旋律更亲民

在13 场跨屏直播中,《AI 两会大数据“小壹”来播报》板块无疑是一大亮点。优必选公司为深圳广电专属定制的克鲁泽机器人“小壹”变身新闻数据分析师,不仅有高颜值,还有高智商,凭借其快速精准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和活泼幽默的语言风格,成为2019年全国两会舆论场上亮眼的报道“新秀”。

在节目中,机器人“小壹”的任务是在演播室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并根据网络大数据,梳理两会热词等相关信息,展示社情民意。比如,3月5日备受关注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当天的版面根据最新消息进行合理编排,形成联动,请机器人“小壹”为观众播报了上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又比如3月7日当天,“小壹”的关注点也与《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既有报告中提及的热门话题排行榜,也有参与讨论报告的人群性别、年龄画像,对《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生动解读,令人印象深刻。

借助人工智能,注入科技元素,深圳卫视报道团队实现了报道形式及语态的进一步创新,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更生动、更亲民,用年轻群体更易接受的方式弘扬了主旋律。

(二)人工智能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前景可期

不过,通过多场实践,笔者发现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应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机器人“小壹”目前受使用场景的局限,虽然与主持人实现了人机互动,但实际上提供的支持服务比较单一,主要是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而非内容创造。今后,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到媒体采编流程,实现深度相融、再造,以及在数据抓取、深度学习和分析等方面实现更多相关场景的融合和创新,这些都是值得媒体行业更进一步去总结和探索的。

可以说,人工智能或许还处在初级阶段,应用范围、落地路径等仍受限,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切切实实在改变着传媒行业的生产和传播模式。相信随着5G、VR 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会出现更高层级的人工智能服务,为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目前,新华社已经推出了机器人播报新闻,很多媒体也都引进了写稿机器人,媒体从业者只有时刻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更好地将技术运用于业务中,才能凸显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加强传播效果,顺应时代潮流。

三、常规时政报道全方位多维度彰显主流媒体权威性

《全媒体看两会5G+AI 联动大直播》在版面编排上也持续发力,节目中滚动式直播两会议程,及时更新动态。比如3月4日上午11:15 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临近开播时间,节目在处理方式上以节目开头的口画形式加上北京记者连线,由记者讲述现场观察,再在节目第二节时段以口画形式再次跟进,真正做到对两会重要议程滚动式播报。

深圳广电评论员团队还针对两会热点话题,推出“两会今日谈”独家原创评论,让节目报道有态度、有深度、有维度。比如3月4日播出的评论《宏观经济走向受关注民生话题保持高热度》,就以亲民的语态,对普通百姓关注的两会民生话题加以剖析,并对减税降费、5G 发展、打造营商环境等政策加以阐释、解读,评论深入浅出,展现了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担当。

此外,还有两会前瞻、外眼看两会、代表履职等多方面内容,让整个跨屏直播更加扎实、丰富,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上的权威性。

四、全媒体矩阵传播助推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深圳广电集团报道团队还与技术、运营团队通力合作,打通了电视端与移动设备端口的互通,做到电视横屏呈现与竖屏呈现自如切换,真正实现大屏+小屏、线上+线下发力。节目除了在电视端、APP 客户端“壹深圳”平台分发,还在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正午30分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上开设直播,同时整合今日头条、百家号、秒拍、抖音、微视、一点资讯等平台资源,进行全媒体传播和推送,让两会声音传得更广,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一)大屏+小屏,线上+线下,打造全方位跨屏互动体验

在每期开播之前,我们都会制作好海报、宣传片、二维码、微信推文等,对当天报道亮点进行全网分发宣传,这种融合新闻形式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反馈。广大网友参与评论、转发,并为节目发来对两会的建言、评论,这些评论经过筛选,由主持人在节目中进行分享。比如3月11日播出的节目中,重点关注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相关的部委记者会。到了直播尾声的《两会“壹”起聊互动分享》环节,诸如“呼吁政府对线上售卖食品加强管理,让老百姓吃到健康放心食品”“希望有关部门对一些靠夸大其辞、靠虚假宣传牟利的商家严格查处”等涉及民生热点话题的留言较多,说明网友的关注点与当天节目的播出内容联系紧密,跨屏互动效果呈良好态势。

(二)跨屏互动升级,网友参与度高,全国两会凝聚社会共识

节目还开设“两会我关注”自拍视频专栏,通过移动端平台征集老百姓对两会的关注和期待,并在跨屏直播中精选优质视频展示,朴实生动,体现了老百姓对国家发展的真诚关注,也营造了全民关注两会、参与两会,全国两会凝聚社会共识的热烈氛围。

媒体融合如何因地制宜,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做活时政报道,做到导向守正、内容出新,恐怕是当下很多地方媒体探索的方向。当媒体融合遇到5G+AI,当跨屏互动模式日益成为常态,全媒体时代对每一位媒体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创新、形态创新用得好,对舆论引导有十分明显的增益效果。作为从业人员,要积极调整主动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做融媒达人。拥抱媒体融合,不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每一天的行动自觉、每一场实践中的思考总结。

猜你喜欢
时政深圳人工智能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下一幕,人工智能!
时政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