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全运会报道研究综述

2019-02-20 15:10刘畅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全运会运动会

□ 刘畅

研究民国全运会体育新闻报道,是对近代民国时期体育新闻报道探索实践的一种回溯和总结,希望能从前人之新闻报道经验中,为今日体育新闻报道的活动提供借鉴。梳理民国全运会的相关文献,则有助于总结目前关于全运会研究的珍贵经验,在前人的坚实基础之上开展进一步的挖掘。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界在研究全运会的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发掘其盲区,并通过自身的原创性研究弥补学界空白。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我国对于民国全运会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运动会在近代中国是典型的全新事物,体育新闻这一西方早已耕耘已久的新闻领域,对于中国却是一个未知的“盲区”。政治、经济等报道,因为记者有成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操守,可以在摸索中建立符合国情的独特报道体系,而体育新闻,既无文化之土壤,又无报道之旧例,对于新闻业者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民国时期的新闻人以何种报道意图、报道方式去应对陌生领域的信息,又试图创造什么样的舆论氛围,希冀形成怎样的社会反响,都具有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民国全运会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民国全运会的宏观性研究,地方运动会的发展,全运会相关体育思想的勃兴,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及全运会报道探索。通过梳理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民国全运会体育报道研究,既有前人丰富的探索经验,又有大量的研究空间亟待填补。

二、民国全运会的文献综述

(一)宏观性研究

民国全运会作为近代民国时期我国国家性质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是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水平的一面旗帜。作为民国首屈一指的体育盛事,学术界已有对于民国全运会的宏观性研究。

民国全运会的发展问题,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时期——萌芽草创期、缓慢启动期、稳步发展期和停顿衰落期。民国时期共举办了七届全运会。其中,第一、二届属于萌芽草创期,第三届属于缓慢启动期,第四、五、六届属于稳步发展期,第七届属于停顿衰落期。民国全运会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凝结着民国体育人的不懈追求和奋斗①。

全运会的项目方面,有学者通过研究史料指出,第二届全运会,即设立了排球、足球、网球、棒球、篮球、田径六个大的项目,有的大项之下又设立多个小项。这说明民国早期已经初步流行近代体育热门项目,反映出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初步萌芽。本届运动会具有极大的开创性意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体育项目在中国的普及②。

关于全运会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学界认为,体育起初虽并不掺杂社会性,但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体育发展和社会系统是息息相关的。反映到20世纪40年代,民不聊生,经济崩溃,近代中国体育事业也随之衰落,全运会多年停办。第七届全运会因举办于解放战争后期,会场秩序混乱,误判争议也较多,侧面反映出国统区的崩坏。但台湾代表队的参赛也标志着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因此,在乱象中,第七届全运会仍不失其亮点③。

有关全运会的精神效应问题,有学者认为,民国全运会因特定历史背景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将全运会视为宣传“体育救国”的途径,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一政治意义便显得更加凝重。虽然抗战的爆发最终宣告了“体育救国”理想的破灭,但其作为宣传爱国主义,培养民族主义精神的特殊阵地,起到了动员民众和鼓舞人心的作用④。

总体来说,全运会的宏观性研究已经相对完备,众多文献共同组成了浩瀚的全运会图景。

(二)地方运动会的发展

随着全国运动会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代职业体育之花也开始在中华大地之上处处绽放。研究地方运动会,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民国全运会召开的群众基础和综合影响。同时,从新闻媒体对地方运动会的报道研究中,也可以得出民国时期体育报道的经验。

近代东北体育发展在全国赫赫有名,有学者通过研究《盛京时报》关于近代东北城市运动会报道,总结分析了近代东北体育的地域性和传播方式。《盛京时报》作为民国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大报,内容广泛、板块多样,而其体育报道也非常丰富,报道领域包括学校竞赛、体育法规、东北选手参赛消息等。20世纪20年代,随着东北职业体育的勃兴,《盛京时报》也开始对东北运动健儿进行全方位连续报道。1930年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召开,《盛京时报》非常重视,使用整个版面,图文结合地对这次运动会展开报道。运动会上多次有东北运动健儿打破全国纪录,凸显出近代东北体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⑤。

近代天津体育运动会同样举办的有声有色。有学者指出,民国时期天津的运动会发展,使得天津体育从传统体育向职业化的现代体育逐渐过渡,是继往开来的中间阶段。天津运动会组织形式起初以学校运动会为主,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组织的校际运动会,开创了近代学校运动会的先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受到群众的广泛重视和参与。1934年在天津举办的第18 届华北运动会,已具有大型综合运动会的特色,代表了这一时期天津运动会发展的最高水平。运动会在天津的崛起,推动了人们体育观念的增强,促进了近代体育在天津的发展普及⑥。

此外,近代湖北、江苏、甘肃、四川等地,经查验同样多次举办过省级运动会,这些地方运动会丰富了全运会的层次,让全民体育的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发达地区。

(三)体育思想研究

体育思想,其概念是人对体育的总体看法,以及其观念的表现形式。

全运会能够稳步发展,不仅获得政府的高度重视,还能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与支持,与体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不断进步密不可分。

关于民国时期体育思想的历史变动已有学者系统研究。他们将民国时期体育思想的整体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军国民体育思想,核心是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学以及体育“强民救国”的目标,但“体育救国”经数十年实践,并未产生实质性效果。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由陶行知、胡适、蔡元培等人密切结合中国当时社会实际总结阐释。陶行知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传达了“实用”的体育核心价值观,为学校体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着重解决自然主义体育不能涉及的民族危机问题,《大公报》于1932年发表多篇社论,极力主张中国发展传统体育。蔡元培等知名学者也多次发表讲话,呼吁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崛起,促进了传统体育的地位提升,表现了中西方体育文化方面的对抗与融合⑦。

对于民国全运会民族化发展特征,有学者进行了历史性考察。在其文献中,同样也提到了“体育救国”的问题。他认为,全运会是基于“体育救国”的体育民族化发展背景下开始转型。全运会民族化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认识的民族化——即体育主权的收回,“体育救国”思想的强化;竞赛制度的民族化——制度层面从外来性转向本土化实践,例如丈量由英制转向公制等;项目内容的民族化——第三届全运会开始,比赛项目增加了民族传统项目,例如第五届全运会增设“国术”锦标,尝试融民族传统元素于运动会之中;参与对象的民族化——由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参赛队伍逐渐涵盖社会各群体,首次设立女子竞赛项目,第四届全运会加入华侨队伍竞赛,体现出华夏儿女同心同力的民族情怀⑧。

20世纪30年代共三届全运会时期的体育思想理论发展,已有学者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分析。其中同样着重提及了“国民体育”的理论。1929年《国民体育法》的颁布,表明了国民体育事业被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纳入国家建设的体系之中。全运会正是“国民体育”理论的重大实践,首先,它形成了全国运动会——省市运动会——行区运动会——县运动会的四级体系,从乡村一级开始选拔人才,深度推动了民众体育在全国广泛开展。其次,第四届全运会筹备委员会专门制定了运动员的选派须知,运动员不断规范化,也出现更多的参赛组织。最后,运动员参与项目的增多,男女项目的逐渐区别化、专门化,使国际体育项目得以更好地在民众中普及⑨。

体育思想的兴起,促进了运动会的产生和进步,也因此引起了广大新闻业者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体育新闻报道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光彩。

(四)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

体育新闻史在我国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兴起,2008年在北京第一次举行的体育新闻传播史学术会议,是体育新闻学术界第一次对体育新闻史的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新闻在我国发展也如此迟滞,事实上,体育新闻业务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有学者将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840年之前,为体育新闻的自在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没有专业的体育新闻意识,但传统养生活动等内容的传播,也包含了朴素的体育传播思想。1840—1909年,为体育新闻的传入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思想的引入,体育也一并传入国内,出现了一些武术、跑马比赛的报道。不过这一时期的报道较为零散,尚且缺乏成熟的业务水平。1909—1949年,为体育新闻的凝变时期,徐一冰于1909年在上海创办国内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体育界》为这一时期开端。新闻行业的勃兴,同时也推动了体育新闻的迅速发展,体育新闻正式作为一种持续稳定的现象出现在近代新闻传播事业之中。这一时期,全国运动会和远东运动会都成为赛事报道的亮点。1949—1993年,为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1993年至今,为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全运会发展最为迅速。在研究这一时期的体育新闻报道时,有学者指出,由于此时政局相对稳定,各色体育类刊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全国共出版了七八十种与体育相关的报刊,而综合性刊物占据了主导地位。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体育周报社创办的《体育周报》,上海勤奋书局创立的《勤奋体育日报》等。此时知名的综合类报纸也逐渐开设体育专栏和体育专版,专门报道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⑪。

有学者专门对近代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史作了一次概括性的探究。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体育新闻事业之时,他指出,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人使用民主、科学的观点来剖析体育新闻,构建出共产党人特有的体育新闻事业。对比国统区的体育新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新闻事业具备大众、开放、崭新、自由等特点,避免了功利性。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新闻事业的再度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⑫。

民国时期体育新闻报道,在中后期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全运会的体育新闻报道。

(五)全运会报道研究

对于民国全运会的体育新闻报道,学术界有一定的研究范例,但更多集中于以体育新闻报道作为蓝本,通过分析其报道内容来引申出对于体育文化乃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由点入面的思考。

有学者重点研究了第四届全运会与当时体育传媒杂志之关联。他们认为,第四届全运会为国人首次独立举办,种种创举引发了全国舆论热潮,使得更多媒体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体育新闻之重要,增进体育报道力度。《时报》更是在1929年就抢先于他报推出体育板块。同时,体育运动的发展,使得纯文字报道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推动各大报刊开始为体育新闻准备图片素材。全运会时,《时报》于体育场馆附近设立照片冲洗设备,当天将所摄赛事照片冲洗刊登,得以及时提供给受众鲜活的图片报道,这让《时报》声名鹊起⑬。

有学者以《申报》对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分析了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探讨民国体育文化奇观的现象。他们将民国体育文化奇观分为三大奇观:精神奇观——即体育救国的思潮;觉醒奇观——即女子体育运动和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建筑奇观——即规模宏大之中央体育场。《申报》在报道中也同样出现了“体育新闻奇观”,其中包括全景报道——开辟全运会特刊,对报道内容多层次全方位报道;人物报道——通过重点报道体育明星,树立经典运动员形象,营造人文情怀;政治联姻——报道难以摆脱历史局限性,大量报道全运会政要出席相关,满足了政治家“博出镜”的需要,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运动会报道需求;锦标主义——报道过分追逐成绩,唯金牌论,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体育的本质⑭。

有学者对《申报》1872 至1949年的体育报道作了深度研究和探索。其中,同样涉及了《申报》对于全运会报道的内容。他发现,《申报》对全运会之报道起源于1924年,起初并未投注太多精力,仅偶有新闻见报。第四届全运会却成为了报道的重点。为了报道这个历史性盛会,《申报》专门开辟两版特刊,版面设计独具匠心,新闻详尽有力。《申报》的全运会报道,传播了现代体育理念,构建了大型运动会的报道模式,同时在国难之际,起到了利用体育凝聚人心的作用,提升了民族自豪感⑮。

总体来说,这些文献虽然对报刊在民国全运会时期的报道活动作了详细而深入地分析,但都局限于微观性质的研究,较少有总结业界的全运会报道经验与规律,因此缺乏宏观的把握。

三、文献评述及展望

通过梳理发现,民国全运会相关的研究文献大体可以分为五个类别。

其一,为民国全运会的宏观性研究。这部分的研究更多地以挖掘历史材料为主,对于其影响力的解析更多集中于政治性、文化性方面,较少涉及到新闻业界的内容。

其二,为民国时期地方运动会的发展。民国时期地方运动会的报道资料相当珍贵和稀少,仅有部分文献尝试从新闻报纸的源头出发,通过记者的文笔去追溯地方运动会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尚存较大的挖掘空间。

其三,为民国时期体育思想的研究。体育思想是分析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的主线,然而其结合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两者更多地是分开研究,这点需要补缺。

其四,为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有助于分析民国体育新闻实务的具体现象和个别经验,但因其工程浩大繁杂,不可避免地会省略一些个例,将个例与总体结合,从全运会角度进行微观研究就很有价值。

其五,为民国全运会的体育报道研究。这方面的文献更多着重于从研究个别报刊在全运会的新闻工作,尚缺乏体育新闻的宏观性研究。

总体来看,虽然学界对于民国全运会的研究已经有一定起步,但尚谈不上丰厚,尚有较多空白领域亟待探索。尤其在体育新闻领域方面,缺乏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

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包括因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方法稚嫩,也有体育新闻研究学者数量较少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学界缺乏对民国全运会史料的深度挖掘。民国时期作为距离现代最近的年代,理应有最为全面丰富的资料,然而,在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于资料的整理运用不够娴熟,因此所产生的成果也相对薄弱。

对于民国全运会的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搜集一切与民国全运会相关的珍贵史料,以第一手材料为核心目标,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工作,在真实还原全运会全貌之基础上,洞察新问题,创造新思路,从而使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通过初步整理研究,有几个研究领域可待深入。包括全运会时期体育报道的语言艺术、报道重点、版面特色,以及全运会发展过程中,各大媒体在新闻中表现的体育思想变革。这些都是学界较为忽视,较为薄弱的方面,有极大创新空间。

通过宏观性研究全运会体育新闻报道,可以弥补学界在民国全运会体育新闻报道方面研究的不足,在挖掘重要史料的同时,也能够从其工作中总结经验,指出不足,构建出真实的全运会报道图景,对现代体育新闻报道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注释:

①孙璐,周新国.论民国时期的全运会[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3):67-76.

②王国亮.民国时期“全国运动会”的兴衰考略[J].兰台世界,2015(22):44-46.

③开云.中国全运会述评(1910~2001)[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④姚敏.体育救国:民国时期全运会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⑤王晓晨.东北近代体育的传播路径和地域特征研究——以《盛京时报》为研究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6):37-43.

⑥常永志.20世纪早期天津的体育运动会[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⑦刘营,孙国友,叶瑛.民国时期体育思想的历史嬗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3):12-15.

⑧董理峰.民国时期全运会民族化发展特征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04):14-17.

⑨陈宇锋.全国运动会与国民体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⑩张宏伟.中国体育新闻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⑪郭维.近代中国体育新闻历史回顾[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120.

⑫佟岗.近代中国体育新闻史概述[J].新闻战线,2017(04):51-52.

⑬张如江,宋永晶.民国四运会的召开对当时体育传媒杂志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5(07):134-135.

⑭范海潮,缪雨凡.从《申报》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的报道看民国体育文化奇观现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01):83-88.

⑮肖鸿波.《申报》77年体育报道研究(1872-1949)[D].上海:复旦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全运会运动会
龟龟运动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春季运动会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论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特征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