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对比

2019-02-21 01:37朱同富
关键词:白蛋白显著性血清

朱同富

(江苏省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兴化 225700)

胃上部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癌,发生于胃上部,临床的发病率不是很高。胃上部癌的解剖结构具有很大的隐匿性,在其早期发病时没有十分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本文将纳入我院诊治的40例胃上部癌患者,在其自愿的基础上对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诊治的40例胃上部癌患者,以治疗方法的异同为划分标准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两组人数均为20。观察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1~78岁,平均(58.9±1.3)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77岁,平均(59.1±1.1)岁。患者均同意参与,在基础资料方面两组相较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术,气管插管麻醉后在腹部正中入路做手术切口,探查病灶,实施第2站淋巴结清扫,行胃后壁-食管吻合。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术。气管插管麻醉后在腹部正中入路做手术切口,探查病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情况实性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及行食管-空肠Schlatter吻合术。术后两组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1.3 观察指标[1]

在术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水平,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远期的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做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软件,组间指标差异检验分别采用(x2)和(t),以P的临界值作为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的判定标准,当P<0.05时,则认定相比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观察组术后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远期生存率为7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远期生存率为75%,两组相较无显著性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及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结果比较(±s)

治疗后血清白蛋白(g/L) 血红蛋白(g/L) 血清白蛋白(g/L) 血红蛋白(g/L)观察组 20 35.5±7.4 106.2±20.4 39.3±9.4 123.4±29.6对照组 20 35.2±6.1 105.3±21.5 36.5±8.1 114.8±22.1 t-0.124 0/172 3.801 4.012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治疗前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及远期生存结果比较(n,%)

3 讨 论

手术治疗时目前临床上治疗胃上部癌的主要方法。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上部癌的主要两种术式。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术需要满足残胃没有滞留、远端胃需留取及生理通道需留取三项要求。而全胃切除术是临床的新方法,可以使得淋巴结有效清除,减少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3]。

对于临床中确诊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群体而言,在其临床确诊环节结束后,尽早选取和运用适当技术方法,为其开展手术治疗干预,对于控制和确保患者顺利获取到最佳临床治疗结果,优化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状具备重要意义[4-5]。

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接受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水平优于接受近端胃切除术的患者,但是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方面两组相较并无显著性的意义,可见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类似。

综上所述,在胃上部癌的治疗中,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治疗结果类似,差异不明显,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术式。

猜你喜欢
白蛋白显著性血清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