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2019-02-21 01:37
关键词:阳虚血瘀常规

李 婷

(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1]。心力衰竭的产生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患者会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潴留等严重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2]。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后,患者需要接受及时的治疗,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会给予患者利尿剂和洋地黄等药物治疗,但是西医治疗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治疗[3]。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常规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36±5.58)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92±0.71)年;观察组男29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42±5.60)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37±0.75)年。西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伴有心脏扩大、第三心音奔马律、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循环时间超过25 s等症状;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患者伴有身寒肢冷、疲倦乏力、胸痛、心悸、气短、口干咳嗽、面色黯淡、面肢浮肿、舌淡紫等症状[4]。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和中医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排除标准:排除对药物过敏的患者;排除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为:对患者实施吸氧、休息、限盐限水等基础治疗;并给予患者口服螺内酯片20 mg,1~2次/d联合呋塞米片,剂量为20 mg,1~2次/d;给予患者口服贝那普利片,2.5 mg~5 mg /次,1~2次/d;待患者水肿消退后给予口服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6.25~25.0 mg/次,1次/d;给予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0.25 mg/次,1次/d。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刺治疗和中医敷贴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为:给予患者服用温阳活血方治疗,药方为:红参15 g、炮附子15 g、地龙10 g、川芎10 g、丹参10 g、白术5 g、生姜5 g、芍药5 g、砂仁15 g、檀香15 g;将药物用水煎服,每次服用200 ml,2次/d;中医针灸治疗:选取患者的足三里、神门、双侧内关、三阴交、心、交感、神门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对患者进针,在得气后,留针20 min,患者每天接受1次针灸治疗;中医敷贴治疗:选用丹参、人身、黄芪、红花、附子、葶苈、商陆,冰片各50 g,研制成粉,用生姜汁进行混合,制成药丸;每次将药丸贴于患者的神门和颤中穴,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数据,并将上述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29.64±2.91)分、生存质量评分为(108.57±10.32)分,与常规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生活质量评分 生存质量评分观察组 37 29.64±2.91 108.57±10.32常规组 37 20.88±2.63 96.23±9.68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存压力的逐渐提升,人们的身体机能出现明显的退化,我国大部分的人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容易出现多种慢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此病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等有关,此病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6]。

以往西医主要对患者实施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或ARB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同时会伴有如不能耐受的干咳,乏力,电解质紊乱等明显的副作用,临床效果不佳。在中医理论中,心力衰竭属于“心悸”“喘症”等范畴,患者属于阳虚血瘀型疾病,在对患者治疗时,要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为主,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和中医敷贴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7]。

本文研究得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29.64±2.91)分、生存质量评分为(108.57±10.32)分,与常规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阳虚血瘀常规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常规之外
话说血瘀证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别受限于常规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