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当前阅读教学的乱象与匡正

2019-02-21 20:08郭振超马长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技能课文

郭振超,马长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能力[1],而阅读教学与之息息相关。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本应该利用好“阅读教学”这一抓手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具体做法上,都存在有很多的偏差。

一、阅读教学之乱象

(一)教学内容的模糊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不加甄别地灌输给学生;要么想教些什么就教些什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长此以往,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无法达成,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错误认知: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政治知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历史趣事,就是学习生字词、写作手法。

(二)阅读教学的肢解

在一节课刚开始,很多教师便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段落,并根据不同的要求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详细剖析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并且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教学。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理解文章的表层结构,但负面影响也很大。第一,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只顾找出分界点,这就极易让学生忽略文章隐藏的脉络。也就是说作者思路的延续被表面的文章结构所掩盖,学生只停留在了表层而没有触及文章真正的意脉。第二,在注重划分层次时,学生也会忽略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一篇好的文章,学生不仅需要认真学习结构,更需要用心体会支撑这篇文章的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是静心深入体会作者内心活动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2]学生进行的阅读活动就是一个“遵路”“入境”的过程。这个“路”和“境”一定是隐藏在文章深处,需要学生精心去探索和感受的内容。但课堂的教学活动如果仅局限于结构、写法,那无疑是顾此失彼。孙邵振先生说过:“须知所读散文之所以成为经典之奥秘,在其三重立体结构之中。字句只是表层,其中层乃贯穿文章首尾之情志脉络,或曰文脉,此乃文章之精神所在。其最深层乃是文章的体式(或曰形式),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章法、句法,离开了体式,欲求文章之妙,终生难免缘木求鱼。”[3]1我们要想“会文章之神,求文章之妙”,就不能停留在肢解其表层之上。

(三)情感与技能的失衡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做到二者的统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应该注重人文性,应着重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另一些教师则认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去阅读、怎样从阅读中学会写作,他们认为技能的学习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两种做法都无异于管中窥豹,这些教师只是看到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点而没有将其进行综合考虑,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二、教学乱象之匡正

面对阅读教学中的种种乱象,我们又该如何在月迷之中寻找津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教学内容

1.依据课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重要依据。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的,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便是从课程层面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这些目标是课程专家和各界相关人士经过长时间探讨和斟酌,呕心沥血修订而出的。这些内容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犹如黑暗中之明灯,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具体课文的教学目标,并且依据这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如余映潮老师提出了关于高效阅读教学的“六关注”:“关注语言学用、关注技能训练、关注知识渗透、关注集体活动、关注气质养成、关注时间效益。”[4]2仔细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这六个关注和语文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息息相关。这就是余老师将课程标准中所提要求进行转化的结果,然后再将之具体到每节课、每篇课文中,提出更加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按照这个步骤和思路进行阅读教学,我们才不会感到茫然无措,才不会走岔路、弯路。

2.依据学生的语文“学情”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设计的[5]133。既然是一般规律,就说明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还需要找到特殊之处。正如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一样,使每位同学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但是,由于每位学生的特殊性,每个学生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必然是有差别的。因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以便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所谓起点状态是指学生开始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之初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等状况。”[5]134首先,不同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生对语文知识积累的方面也有差别,这与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都有关系。其次,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掌握水平也有高低之分。现代学习论将阅读技能从低到高分为字词识别、词意理解、语感运用、篇章分析四个层面。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最高层次的阅读技能,而有的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字词识别层面上。再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策略学习状况也是不同的。一方面,语文学习策略是否能够掌握和元认知的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策略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层级性。每个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对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的层次也是不同的。所以,面对语文学习,他们学习的效率也就有高有低。最后,从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来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也不同,布鲁姆根据价值内化程度将情感由低到高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五个级别[6]。这说明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情感也会处在不同的等级。

第二,分析学生的“知识空缺”。学生的起点和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这段空间就叫作“预期状态和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7]。就课文来说,用来填补空缺的信息,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本课文中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空缺可以分为知识类型的缺失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足两种情况。现代知识分类教学论认为,学生如果想要顺利地进行课文的学习,必须具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5]135。如果这三种知识中有一者缺失,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与学生起点状态的对比分析,找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所缺乏的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学习所缺失的知识。实际上,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三类知识,但在掌握的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储存、理解、迁移三种水平;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概念规则意义的建构、概念规则向技能转化、技能运用的自动化三个阶段;策略性知识,有认知、转化、反省三个阶段[8]。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达到了哪一个阶段,需要通过哪些教学内容来促使学生向下一个阶段迈进。

如余老师执教《听听那冷雨》,在上课伊始便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一篇美文!难文!长文!文章写得真的是很美!但是读起来,不太容易懂。我先给大家做一点“释难”的工作,铺垫一下。”[4]249接着余老师一连列举了五个释难材料,其中有作者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思路、带有关键情感的词语以及对课文标题的分析。余老师的课堂导入向来以简洁为主,大部分都是一句话直接导入。而本课为什么一反常态呢?究其原因就是他十分了解学生,清楚学情,知道学生对这样的课文知识储备有所缺失和不足。如果不进行学前释难,这节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他才接连抛出五个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也是余老师能教好阅读的看家本领之一。

3.依据文本的特点与实际

能够作为阅读教学的文章风格多样,体裁各异,而确定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各类文章的特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应该教什么”。

第一,语言特点。每篇文章的语言特点都是不同的,这可以归结为作者的性格、思想不同。而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表达,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点。如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所以,我们在教授他的文章时,要精心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往往看似平淡之处却大有文章。如《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的描写“他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9]。这句话表面上看只是对父亲爬月台动作的简单描写,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父亲因身体原因无法爬上去,而是让读者看到父亲无效的动作,这样比直接说出来更有艺术感染力。“对这样的叙述,当时的叶圣陶和后来的董桥、唐弢都给出了比之《荷塘月色》为代表的直接渲染和抒情更高的评价,认为这种‘一洗铅华’的以朴素语言取胜的风格正是他后期走向成熟的基础。”[3]225所以,确定教学内容要依据不同文章、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第二,文体特点。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是各个文体,而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如果拿分析小说的方法来分析散文,拿分析散文的方法来分析论文,那显然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在教授散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散文的语言特点,用“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授小说时,我们又应该抓住小说的人物描写、情节的跌宕起伏来确定教学内容。正如前文所说“其最深层乃是文章的体式(或曰形式),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章法、句法,离开了体式,欲求文章之妙,终生难免缘木求鱼”[3]1。所以,教师面对一篇文章,万不可脱离文体而大谈文章。一旦抓住了文章的文体特点,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深层命脉,这样就可以举一纲而万目张。

第三,内容特点。文本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所以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即便是同一个作者,不同的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如《社戏》中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真挚、友爱;《孔乙己》则表现的是对那个时代不幸者的悲悯和批判;而《阿长与〈山海经〉》却不是像《孔乙己》中对麻木不仁之人的批判,虽然“阿长”也是一个粗俗的底层小人物,但作者却对其甚是宽容,甚至还在文中用了诗化的语言对其进行歌颂,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所以,确定教学内容不能思维定式,看到鲁迅就将其文章定义为批判、抨击,而必须依据所要教的课文内容本身特点来判定其文章的类别。

综上所述,我们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解决阅读教学内容不明确”这一问题。明确了阅读教学内容就明确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注重整体阅读教学

要想让学生获得所需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注重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因为,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一篇结构上完整、感情上充沛的文章。因此,选择肢解课文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语文,无疑是南辕北辙。关于如何进行整体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要符合认知规律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是由整体到局部的。也就是说,当面对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先对这篇课文形成整体性的认知,然后进行局部的分析。如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济南的冬天》,他将这节课分成了三个学习活动:“紧扣几个词语,总体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抓住一种修辞,品析比喻修辞带来的表达效果”“聚焦一个段落,从内容到表达多角度品析。”[4]65-82其中,第一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的认知。随着整体感知的完成,余老师又带领学生进入局部,以品析比喻的修辞方式让学生对所有文段进行学习。最后,又将镜头聚焦在一个段落,针对这一段落进行深刻研究。余老师的做法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这一认知规律也就宣布了传统的肢解式阅读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所以,我们要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进行章法、段落、字词句的分析。

2.要树立整体思维

树立整体思维,不仅是对老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要求。这就是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所教内容看作一个整体,从宏观上把握其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教学。如在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中,第一个板块总是对课文宗旨的提炼,他能够宏观地把握课文,从整体出发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剖析。最后,又将所学的内容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学到了具体的知识,还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又会自动地运用到语文学习之中。此外,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单元教学、群文阅读以及任务群学习都是一种整体学习的思维。这种思维力求把知识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系统,让学生能够在整体中发现其内部各因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这种整体教学方式和思想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整体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二法门。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整体思维,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让其明白为何要这样学,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兼顾情感与技能

1.阅读中的情感教学

学生所学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这些文章里包含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那么怎么样去培养学生情感呢?这就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教师通过教材所提供的课文,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让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真情,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洗涤、思想的升华。因此,情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必须注重的。

2.阅读中的技能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阅读技能的学习。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技能的学习,尤其是阅读技能的学习,格外重要。中小学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各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在结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都是得到认可的。而这些技能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故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

3.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技能”“情感”兼备

语文核心素养,既对情感态度有要求,也对技能学习做了规定。如要求发展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就是对掌握技能的要求;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更多的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余老师的做法,他非常关注语言的学和用,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但是,他又不囿于此,而是巧妙地通过语言的训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章的字词美、层次美、结构美、感情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我们不能只执一端,要使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二者兼顾。

三、结语

能把阅读方法教授好的教师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什么余映潮、钱梦龙等人能成为名师的原因。因而,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敏感地发现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不妥之处。同时,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来更新自己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习惯。当我们利用好阅读和阅读教学这一利器,一定会事半功倍,顺利地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技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背课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