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模式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2019-02-22 12:19冷士良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学分制教学质量

朱 涛, 冷士良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质量评估办公室, 江苏 徐州 221140)

为了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施学分制已成为一种趋势。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中,原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适应学分制模式下质量控制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研究、探索并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势在必行[1]。

1 学分制改革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挑战

尽管学分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进程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绩点制、选课制、导师制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对现行的高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1) 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质量标准方面。学年制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单一,每位学生的培养方案都是一样的; 而学分制提倡的是知识的交融、技能的渗透和个性的彰显。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为避免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结构的割裂,需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制定因人而异的质量标准,既要考虑系统性、完整性,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2) 质量生成与控制方面。选课制和绩点制是学分制的显著优点,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励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然而,学分制以获得学分为教学成果的标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淡化了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学年制下的质量监控体系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将“结果”监控和“过程”监控紧密结合,才能保障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2]。

(3) 质量评价与改进方面。学分制提倡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然而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兴趣制定培养方案,会使专业、班级几乎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编制。质量监控的环境变化和评价主体的改变,对质量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要求明显提高,对反馈与改进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和环节要求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如果政策调整不到位,会让个性化的教学无所适从,不仅放任了学生自由,还把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基础薄弱的缺点放大,学分制改革将会流于形式。

2 学分制下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

学分制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遵循7项原则[3-6]。

(1) 目标性原则。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更好、更快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就是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及时发现改革效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并诊断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措施,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

(2) 多元性原则。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包括主体多元、方法多元、标准多元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既促进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互动,又促进教学与管理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全员性原则。学分制改革要围绕教学进行,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学校外部的教学参与者都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努力。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让所有的教学参与者都能在学分制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4) 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体现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提前过滤消极不利的因素; 事中监控实施过程,将政策举措真正落实到实处; 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形成完善可控的闭环系统。

(5) 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校内外的人、物、事等多方面,并且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系统包含校内外各种要素和环节,要充分考虑学分制改革中每一个要素和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6) 统一性原则。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统一性原则,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全面发展自己的基本素质和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既有立足岗位的基础性、广谱性专业技能,又具备可提升发展的个性化、综合性专长。

(7) 发展性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分制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必须充分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时刻关注其对教学的影响,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遇到的困难,根据阶段性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动态调整、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一个持续更新、不断改进的随动系统。

3 学分制下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

(1) 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质量保证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督导、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学分制模式下,教师的自我激励与约束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保证的主体要能充分体现自我调节的能力。选课制的推行使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等教学行政主体应该从全局协同监控教学质量,展开更多的合作[7]。

(2) 质量监控的及时性与可靠性。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支撑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分制改革。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 导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和方向性。在大数据环境下,要以信息化为核心,依靠现代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及资源共享,确保监控得到的数据是及时、可靠的,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

(3) 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学分制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质量标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科学的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对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准确的监控,确保教学的质量,使教学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让学校、社会、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8]。

4 构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为适应学分制改革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这是一项多维、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9]。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高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该至少包括质量标准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改进体系。

(1) 学分制模式下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学分制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都要以学生为本、突出个性,使教学质量管理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因人而异的质量标准体系与之配套,标准体系要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贯穿于备课、讲课、考试、毕业设计、实习等教学的全过程。

(2) 学分制模式下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的构建。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包括负责教学质量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质量保证工作的组织体系要依据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目标和学分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将分散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量要素及活动有效组织起来,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质量管理环节规范协调、有序运转[10]。各组织机构要职责明确、权限分明、关系清晰,工作接口畅通,沟通及时有效,确保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高效运行。

(3) 学分制模式下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的构建。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根据学分制改革要求,对教学各环节、各部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案,达到管理有依据、运行有保证、工作有成效的管理目标。首先,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制订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教学管理制度要健全、规范,教学运行秩序要正常,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最后,健全服务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4) 学分制模式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的范围不但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应包含教与学互动的每一个要素,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学分制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要突出评价目标的导向性、评价要素的协同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实用性,要能反映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促进专业、课程、队伍、基地、资源的建设[11-12]。

(5) 学分制模式下质量改进体系的构建。在学分制模式下,教学质量改进体系要能对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和各环节形成监测—评价—分析—反馈—改进—提高—再监测的良性循环,使教学信息的反馈更及时,教学改进的措施更有针对性,最终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建立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达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目标。

5 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方案

贯彻教育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根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深入研究、详细策划和建立基于学分制模式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需求为导向,保证学校、专业、课程、学生、教师5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学校长、中、短期教学质量发展目标,学校各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分解,并制定部门实施计划。各二级学院根据学院教学质量发展目标建设质量控制微循环体系,实时提出改进措施。

(1)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制度。基于学分制模式,建立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级质量管控机制,开展多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使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得到落实。学校层面制定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质量评估办公室负责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二级学院负责本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教研室负责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形成各个层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报告,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有效性,重视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改进环节,确保诊断与改进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13]。

(2) 优化基于实时数据的管理系统。通过推行学分制,转变教学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建立“用数据说话”的理性决策思维,在全面、系统的数据基础上分析问题,形成对学分制改革工作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9,14]。通过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常态化的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与改进机制,对学分制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和职能管理提前计划、连续监测、实时考核、及时预警与持续改进。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数据采集管理工作制度,实行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制,完善平台信息采集督促机制,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平台进行动态化管理,充分发挥平台分析与预警功能,监控日常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形成学分制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反馈机制[15]。

(3) 开展对关键项目的诊断与改进。修订和完善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制订学分制模式下的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实施方案。从专业定位、专业师资、课程教学、实训保障、学生发展等5方面采集专业发展信息,根据教学质量管理数据,形成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常态化专业诊改机制,促进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实行课程内部质量自控、学校质控复核、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教学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健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根据学校、企业、学生不同的角色特点,对关键环节教学质量进行量化,通过实时数据信息的汇总,实现全过程、网络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4) 打造自我保证的质量文化。基于学分制模式,建立和健全公开、透明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创新持续改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明确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质量标准,树立全面、正确的现代教育质量观、人才发展观和职业道德观,从而形成全校教学质量价值体系,建设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软环境。学校通过建立自我保证的质量文化,让全体师生员工以提高质量、维护质量作为行为准则,从而形成集体协作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质量改进观,使部门(单位)、团队、个人都自觉成为质量生成与保证的主体。各主体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让追求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16]。

6 结语

基于学分制模式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需要动态调整的系统工程,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根本手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促进教学管理模式及时改进,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学分制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