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育迟缓的检查
——基于符号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评估

2019-02-27 04:23张庆苏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言语发育符号

张庆苏

1 语言发育迟缓的流行病学研究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中落后于同龄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的现象,McLaughlin等综合文献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7岁儿童语言迟缓的患病率为2.3%~19%。即使经过了强化干预,1~5岁儿童严重的语言和语言障碍也会对教育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多项研究表明,2.5~5岁儿童的语言问题会在小学时期增加阅读困难。语言和语言障碍持续存在,对5岁半以上儿童的注意力和融入社会障碍的发生率会增加。语言和言语障碍的7.5~13岁儿童与没有语言和言语障碍的儿童相比,其书写能力受损,拼写和符号系统明显不足。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最佳预后与持续存在的交流困难与语言功能受损的程度直接相关[1]。

2 语言发育迟缓评估的基础

根据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临床指南文件中指出,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初级保健中常规使用简短的正式筛查工具,用来检测5岁以下儿童的言语和语言迟缓[2]。换言之,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表现,及时准确地确定儿童的语言发育障碍仍是一个困扰儿童语言康复治疗工作的问题。实际临床中儿童出现“不说话”和“晚说话”现象更符合一种障碍的表现,而不能仅凭说话比同龄儿童晚就下结论儿童语言发育障碍。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除了语言和言语发展所必需的听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构音器官的发展外,还包括儿童的理解能力、对于言语声音的注意力、口腔运动的操作模仿能力以及在生活中交流动力在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形成,这些因素可以使用符号与指示内容关系(sign and significate relations)来概括,儿童口语的出现是这个过程中各个部分相互运作的结果,因此,针对儿童语言行为的符号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评估是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判断的基本手段。这样对语言发育迟缓的评估是评价“儿童为什么不说话”,而不是评价“儿童到底能不能说话”的问题。儿童语言发育学对于“儿童能不能说话”这一问题实际上是难以回答的,但从康复角度看,对于言语和语言形成困难或潜在困难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才是评价的重点。

对于体系评估的另一个作用还可以对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个方面协同发展问题进行比较,更好地分析儿童出现口语延迟的原因,为今后儿童语言功能行为干预提供直接的训练依据,更好地评价儿童语言发展中出现的体系问题,做到既能早期对家长进行儿童语言行为干预的辅导和指导,也能对儿童高危不良语言行为进行康复治疗,为儿童后续语言发展和言语出现奠定良好基础。

3 语言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系

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符号化的过程,符号化是建立在个体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上,根据这个观点,符号和指示内容具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即语言符号形成的基础过程;语言符号和指示内容的关联;以及和语言有关的沟通交流行为(交流态度)[3]。

3.1 语言符号形成的基础过程

形成语言符号的基础过程即是对于周围事物的基本认识过程,儿童对于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进行注意并引入记忆中时,表示儿童对于事物开始认知,这是出现语言的基础[4]。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对于声音来源的定位、注视行为、去触摸事物、对事物进行初步的掌控(拿),以及开始不随意进行事物的丢弃等行为时,是正常的事物认知开始,同时儿童具备了对于事物的记忆功能,当注意的事物被隐藏时,儿童会表现出焦虑和急躁,希望重新看见,而当再次出现时,则表现出欣喜和愉悦。在基础阶段即将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进行指点并逐步有目的把持和摆放事物。

3.2 语言符号和指示内容的关系

儿童对于事物形成的理解是在活动和家长的口语刺激下形成,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其总是先进行事物的操作,然后建立事物之间的基本关联(如鼓槌和鼓),从而将同类事物的操作特点形成概念,将其符号化,这个符号可以是手做出的动作(手势语或体态语),也可以是基础的声音信息(幼儿语),并能利用这些符号进行基础的表达需求,同时注意家长和大人的表情,模仿大人的动作以及发音活动。语言符号和指示内容之间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遵循的发展规律是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立体到平面以及从少到多的过程,这个期间也是儿童形成口语的阶段,口语是符号化的结果,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正常儿童的口语是在语言理解行为之后出现的[4]。

3.3 与语言有关的沟通行为(交流态度)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口语则是直接执行语言功能的工具,因此,语言的产生必然是沟通交流需求的结果。儿童在生活中沟通互动的主动动机、环境对于其互动的支持以及家长主动与儿童的互动活动促进了儿童交流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当沟通仅以简单符号不能满足时,复杂的高层次的口语就出现了,并会随着沟通的复杂化进一步发展口语的结构,最终形成成熟的语言和言语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一是儿童对于沟通对象或其他人有意义动作、声音的注意和注视;二是对于沟通对象的动作以及声音的回应,这种回应可以是非言语性的沟通行为;三是参与到与沟通对象和其他人的互动活动中,如回答、演示、要求等[4]。

4 S-S检查

4.1 设计背景

S-S检查评估方法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音声学会语言发育迟缓专委会的研究设计,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即是前文所述的语言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系,该检查方法自1980年开始试用,并进行了临床研究,1991年正式由日本音声学会发布,1992年进行修订,1993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开始使用,并由李胜利等人进行了适用于中国国内的修订,1997年该专委会进行了正常人群数据的采集并发行了韩语版本,此后多次进行修订,目前是修订后的第4版[5,6]。

4.2 检查结构

S-S检查表共包括4个部分,分别是结果摘要表、阶段检查结果记录、调查问卷以及检查评价结果记录表。该检查主要对儿童的语言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发育阶段检查,同时也对儿童基础操作功能即语言的基础功能进行检查,而沟通交流态度检查则主要来自于对儿童的观察和家长的调查。本套检查方法的重点内容主要为测量儿童语言符号和指示内容的发展阶段,将儿童符号和指示内容的关系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对应儿童所能出现的对于语言符号的指示内容,具体的分类见表1[3,6]。

表1 儿童对语言符号的指示内容分类[5]

4.3 对语言发育迟缓表现的分类

根据儿童对于符号指示内容获得的不同表现将语言发育分为5类[7],A群为言语理解尚未习得群,此群儿童对于言语声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未形成;T群为言语表达尚未习得群,此群儿童已经能理解事物的名称,主要集中在对事物单词形态的理解阶段,而言语表达尚未形成;B群为言语表达困难群,此群儿童对于言语声的理解可以达到2词句以上,但言语的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理解水平;C群为言语年龄落后于生活年龄群,此群儿童可能具有对于言语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最后是正常发育儿童群。根据儿童的交流态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沟通交流态度良好,第二类为沟通交流态度不良的儿童。根据以上分类,可以作出对儿童语言干预的方向和主要干预内容选择。

4.4 正常人群的调查

1998年小寺富子等[8]对学龄前1岁6个月~6岁11个月的正常儿童进行了S-S法符号和指示关系发展阶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理解方面,使用绘画卡片作为语言符号,儿童可以在18~24个月时理解熟悉的物品和动作名称,在24~30个月理解2~3个词组成的句子,4岁时能够理解词序功能,5岁半时能理解日语的后置词(助词)的功能;在表达方面,儿童在18~24个月可以命名熟悉的物品,在24~30个月使用动词以及2词句,3岁半时使用3词句[7]。根据这个调查确定了正常发展阶段儿童的语言符号和指示内容阶段的关联,从而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表现和训练提供了依据。表2为第4版S-S法中对于阶段与年龄的正常对应关系[7]。

表2 第4版S-S法对阶段与年龄的对应关系[8]

5 总结

语言发育迟缓的评价目前在国内应用最广的是基于语言符号与指示内容关系的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该检查方法很好地将语言形成的3个层面即语言符号形成的基础过程、语言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联以及和语言相关的交流行为进行了全面评估。该评估方法可以检查在语言发展过程影响语言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解释儿童为什么不说话或说话迟的现象,并能为临床干预包括对家长的指导和开展语言康复治疗提供依据,该表格在研究正常值方面已经得到了日本正常儿童数据的支持,但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语言差异,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异,S-S法的中国版本仍缺乏国内儿童的正常数据以及统一的检查用具制作标准,需要在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本期测试题

问答题:

1.语言符号和指示内容的三个基本组成是什么?

2.与语言有关的沟通行为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3.根据儿童对于符号指示内容获得的不同表现可以将语言发育的表现分为几类?

上期答案

一、选择题

1. C,D 2. A,C 3. A

二、简答题

答:探管传声器通过连接在其上的探管测量耳道内的声音。虽然理论上希望将传声器放置在鼓膜处或鼓膜附近,但实际上只是是向内移动到耳道深部的虚拟测量传声器,探管本身具有一定的声学影响,这就需要进行探管校准以便消除探管引入的声学影响。

猜你喜欢
言语发育符号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学符号,比多少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探究
“+”“-”符号的由来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