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中国文化之密

2019-03-02 02:17易中天
关键词:叉子易中天外向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易中天(1947- ),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听者众多。

文学的底蕴、历史学的研究、学者的视野与功力,使易中天教授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我解中国文化之密》是为专著《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解密》所写的序言。该书选取了饮食、服饰、面子、人情、单位、家庭、婚恋、友谊、闲话九种现象,力图从这些现象入手,探寻中国文化的秘密。通俗、浅易、形象却又不失学术的厚重。

作者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把中国文化放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状态去探寻中国文化的秘密,得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结论,其见解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尽管“群体意识”还需要准确界定其内涵。

文化,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文化并不好“把握”。因为它就像空气,尽管我们就生活在它当中,而且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当我们试图伸出手去“把握”时,却又会发现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外,简直无所不在。

其实,一旦我们发现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事情也就变得比较好办了。因为我们正可以从自己身边最常见、最熟悉、最普通的“文化現象”入手。比如,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这就是不同的文化。又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这也是不同的文化。如果我们如此这般地罗列下去,就会发现,一切文化,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方式”。用筷子夹和用叉子戳,是两种不同的进餐方式;鞠躬作揖和拥抱握手,则是两种不同的交际方式。

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正因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所以人类才创造了文化。但是,怎样生存,怎样发展,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人,又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这就有了不同的文化。从历史的角度讲,有“石器文化”“青铜文化”等等;从民族的角度讲,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之所以形成,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而且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因此,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说,所谓文化,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一定的人群所认可的生存发展方式。

所以,不同文化的形成,不同文化现象的产生,就绝不是任意的、偶然的、毫无道理的。比如,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性格的“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的“外向”。内向,所以自己握自己的手;外向,所以伸出去握别人的手。这正如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是向外用力。一向外,一向内。

这就非常有趣了:一种进餐方式(筷子叉子),一种交际方式(作揖握手),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有着心理上的内在联系。这就说明,在种种文化现象中,或者说,在种种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还存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方式,一个统帅一切的“总方式”。这个“总方式”,我们称之为“文化内核”或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一个“群体至上”的民族必然是“内向”的。因为它的注意力,不可能不放在诸如协调内部关系、处理内部矛盾、统一内部意志、维系内部团结等一系列“内部”问题上,非如此不足以“群”。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而一个“个体至上”的民族也必然是“外向”的。因为对于每一个单独的、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人”而言,他人也好、群体也好,社会也好,自然也好,都不过是他的“外部世界”,自然也就非“外向”不可。所以在中国,无论家人团聚,抑或请客吃饭,必定是全体共食:所有筷子,都伸向同一菜盘;所有勺子,都伸向同一汤盆。甚至连菜肴的主料和佐料,也都事先调和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一种“群体性”。西方人则相反,无论请客吃饭,抑或家人团聚在,都必定是各自分餐,每人一份,且不尽相同。甚至连主料和佐料都要分开来单独上桌,由各人随其所好,自己去加盐、加胡椒,加沙司,充分表现出一种“个体性”。

看来,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思想内核也无处不在。每一种文化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由文化的思想内核决定的。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那些最为人们所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现象中,一定隐藏着这个文化的“核心机密”,关键在于如何“破译”这些“密码”。

(选自《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海南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欢
叉子易中天外向
Let??s Eat!
不务正业与不务专业
无中生有的味觉叉子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电子味觉叉子” 无中生有各种味道
朋友当如是
不识易中天
有香味的神奇叉子
易中天 要想伟大复兴 必先百家争鸣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