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解读

2019-03-02 02:17曹茂昌
关键词:逝者国人孙中山

曹茂昌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国民党人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本文是一篇书序。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创作经过、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对作家作品作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做研究和阐发。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书序,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借助于这本书的编纂,评史论世,借以勖勉国人。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国事艰难、逆流泛滥的现实深表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从具体写作时间上说,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挥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时。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序文凡五百余字,文短情长,充满感染力。

首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阐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开头先记叙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而艰苦奋斗的情况。“艰难险蜮”极写革命的艰难。“险蠟”,本指山路崎岖,引申为险恶,出自《楚辞,九辩》:“何险職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踬踣者屡”,极写挫折渗淡。踬踣,跌倒,引申为遭受挫折,出自柳宗元《佩韦赋》:“嗟行行而踬踣兮,信往古之所仇。”“险蠟”“踬踣”,用词形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一个“最”字突出了黄花岗起义死伤之渗重,损失之巨大。捶心之痛,泣血之悲,溢于言表。“然”字笔锋一转,文成抑扬跌宕之势。“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战斗之激烈,烈士牺牲之悲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分别化用了“苌弘化碧”和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典故,既是在字里行间饱含褒扬,也是暗示烈士精神是对传统正能量的传承。“草木含悲”“风云变色”“天若有情天亦老”!正是由于这次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們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一个“排”字,把人们蛰伏千年的怨愤的大爆发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真是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经验,沉淀了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惊天地,泣鬼神”,用夸张、对偶,意为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清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诗句用六个字满腔热忱地肯定了“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

此段记叙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作者的悲痛。“变乱纷乘”四个字把一个大时代混乱的事态做了准确的概括,“纷乘”,纷纷而来。“变乱”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此起彼伏。“黄花岗上一坏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极富有悲情。“一杯土”“荒烟蔓草”的意象充满诗意,形象感人。“犹”字让人痛心。“如史载田横事”,把七十二烈士和田横类比。田横是秦末齐国贵族。楚汉战争中,曾经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他率五百余人逃往海岛。汉高祖刘邦要他到洛阳,被迫前往,因不愿做汉朝的臣属,在途中自杀了。那些留居海岛的五百壮士听到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了。文章用田横的典故,凸显烈士的义气和精神。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黄花岗烈士事略》传世不朽。“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交代书序的缘起。“贼氛方炽”,敌人的气焰正盛。炽,旺,这里指气焰高涨。称北洋军阀为“贼”,暗伏“汉贼不两立”的决然和正气。“杌陧”意为(国家)倾危不安,语出《尚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令人联想到当年秦穆公的铮铮誓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主张实现民族独立,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政权归全民所有,实行地方自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五权宪法”,主张把政治分为政权和治权两种。人民有政权,可以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根据这种原则制定的宪法叫作“五权宪法”。孙中山在这里把自己的革命理想特别提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作书序的最重要的目的:勉励人们继承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懈奋斗使得《事略》成为“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最后一段就一句话:“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画龙点情,卒章显志。“痛逝者”“勖国人”又成为本文的线索。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情感线索。本文以“痛逝者”之情和“勖国人”之理贯穿全篇,把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一二两段侧重“痛逝者”,三四两段侧重“勖国人”。无论是记述辛亥广州起义、烈士墓碣的修建和烈士事略的编纂,还是评论广州起义的历史价值、论述撰序的目的,都包含着深深的“痛逝者”的深情;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文章思路清晰,内容连贯,表达得宜。

学习本文还要能够领会作者写作的艺术特点。作者在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比较烘托的艺术手段,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猜你喜欢
逝者国人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纪念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墙壁
笑着说再见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最大坟场
孙中山彰显气度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