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妙境以成

2019-03-02 02:17邱兼顾
关键词:诗词艺术

邱兼顾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環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引用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的这段文字,是想让读者体会中国艺术的美学法则“虚实相生”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灵动荡的空间感和意境,体会其中“小中见大,虚中有实”(沈复《浮生六计》)的独特民族美感,体会这其中的独有的生命自由感。宗白华先生在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其实在中国园林艺术和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理论认识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结合说,则是源于古典哲学中的有无相生论。《老子》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可以存实,无可以生有”思想,庄子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思想,都说明“无”与“有”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个道理运用到艺术审美之中,便有了强调空间之美、无之美的理论。中国人在艺术上是聪明的,并不愿意使尽浑身解数向人们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什么,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去品味、揣摩、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从而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又说“隐者,不可明见也”。隐藏于“虚白”中之情是含蓄的;隐含的看不见的在“虚白”处流动荡漾的情感,才是诗词表达的重点。诗词作品在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含蓄的情感时,常留有“虚白”,含有未直接说出来的多种情意。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司空图称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上述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实景外的虚景,是虚实结合的产物,中国诗词的意境说由此而出。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

阅读链接

[古人论“虚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之工拙,句之软健,在笔力气势,不在用字虚实也。用虚字者,能A,使虚字如实字,则B,句自老成。用实字者,能C,使实字如虚字,则D,句自峭拔。是在平日体贴之功,临文运用之妙耳。用笔果超妙运气果雄浑则勿论用虚用实皆可成妙句也何必定忌虚字耶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

(1)下列词语应分别填入原文哪些地方?

化实如虚:__________

庄重精当:__________

运虚为实:__________

生动空灵:__________

(2)请给文中画浪线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3)作者认为用字的“虚实”关键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贯休曰:“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B.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有实用而害于诗者,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此诗之权衡也。

(谢榛《四溟诗话》)

为什么说贯休诗句“无趣”,而太白诗句“有味”?请结合语段B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形式

在古诗文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古诗文中的“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具体说来,诗文中的“虚”包括: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再如《聊斋志异》中诸多神仙鬼怪世界,都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

2.已消失的境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将来的境象。这类虚境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4.想象中对方的境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古诗文中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艺术作品常常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有时以实写虚,有时以虚写实,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艺术作品波澜起伏,意味无穷。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虛写(衬)实、以实写(衬)虚、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等。

1.以虚写实

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写手法的魅力之所在。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即以实景之冷写心境之愁伤。

2.以实写虚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再如同样是“愁”,在贺铸笔下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3.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虚实相生,蕴含幽隐、深远之情,与具体、显露之景相连,它是有限与无限、确定与虚无在诗中高度的统一,它使诗词充满空灵,寄旨深远;它于想象、时空和内涵上拓展了无限空间,呈现立体多维状,从而使诗词具有多样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时间,实现了诗人与读者审美的互动。使读者的审美精神遨游于“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感受着天地间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流动着的生命节奏,它使艺术意境成为生命运动的一片无尽律动,使读者仿佛能够聆听其中的生命之声的乐奏。

阅读链接

[诗词中的“虚实”]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如何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前六句三度对比,请具体分析是那三组,并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依次为D、A、B、C(2)用笔果超妙,运气果雄浑,则勿论用虚用实,皆可成妙句也,何必定忌虚字耶?(3)平日体会,临文运用。

2.贯休诗句“泥乎实”而“害于诗”,无诗味;太白诗句运用夸张等手法,“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引发读者想象,故“有味”。

3.(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1)①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对比;②“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③“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对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词人却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使无形的愁变为有形可感的具象;并使一己之愁化为人类的悲情。

猜你喜欢
诗词艺术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纸的艺术
猜诗词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