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表达

2019-03-02 02:23王慧军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10期
关键词:演讲稿高考作文考查

王慧军

给考生的感觉是,好像201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并不难。熟悉的字眼,熟悉的内容,熟悉的要求,但在这熟悉的背后,到底藏着命题人怎样的考量?为何把一个时代、社会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为何要从文化、历史、实践三个角度设题?为何列举了那么多学生的看法?为何必须要用演讲稿的形式写作?为何要限制在“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里?一系列的问题会让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对一个作文题的评价上升到对整个作文的评价问题。而本文试图加以适度的规整,厘清这里面的深度思考与积极导向。

一、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我们说,突出社会热点,肯定是高考作文的重中之重。因为社会热点,展示的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关键是,高考作文如何体现时代、社会热点,如何解决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问题。而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恰恰很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019年全国卷高考Ⅰ作文考查的是“劳动”的话题,“劳动”这个话题就是一个时代、社会热点。为何要考查劳动?考查的背景是什么?是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又重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劳”又回到了“德智体美”的行列。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也是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劳动”命题的背景所在。

2019年高考的全国卷Ⅰ作文可以说考查目标单一,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角度,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特别是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写作,高考命题人在材料上提供了三个写作角度。其材料是这样的: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则材料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写作角度:第一,文化角度。“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就基本定义了劳动的大体范围与劳动的意义,可以说,这两句话就可以直接作为文章的分论点。第二,历史角度。“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说明劳动精神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这也是可以作为分论点的。第三,实践角度。如何践行劳动?提供了“一些同学”不愿劳动、不理解劳动的言行,供考生反驳。这很明显是反面材料,也为考生展开议论提供了反面论证的空间。

可以说,前两句话,都突出了“劳动”这一热点,之后就直接落脚到学生不愿劳动的现象,这就从一个国家倡导的大话题,一下子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中了。这个设计很巧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言之有物。从而把国家、社会、时代的大热点、“大问题”,具体落实到学生生活实际的“小问题”上,实现了国家大热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

二、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很重视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课程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还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可见,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特别重要。而我们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回避矛盾,直接体现思辨性材料,倡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作文材料很明显提供了两方面的材料。一是正面的材料,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二是反面的材料,即一些同学不愿意劳动、抵触劳动的言行。提供正反材料的目的就是要思辨,就是要进行辩证思维,就是让学生分辨、甄别、反思。

这种辩证思维也影响到文章的论证结构:一方面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即在写作中直接呈现对比论证结构,可以一个自然段从正面说,一个自然段从反面说。另一方面可进行批判性思维论证,结合反面材料批驳,这也是文章向纵深发展的一个路径。那么结合这个反面材料,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要紧紧抓住两点:一是从表面分析其错误缘由;二是从深层角度分析其错误本质、根源、危害。下面具体结合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三种说法一一分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从表层看,是“忙”“太占时间”;深层意蕴就是劳动意识不强,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试问,一般劳动会占用多长时间?家务劳动、班级劳动、打扫校园卫生会占用多长时间?就是植树节集体去植树,又会占用多长时间?

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从表层看,是不愿劳动,推脱劳动;深层意蕴是自己懒散,好像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发展之后,一切劳动将不复存在。这是典型的轻视劳动的言行。试问,如果长期不劳动,不知道收获的来之不易,不珍惜劳动、不珍视劳动成果,难道不会滋长娇生惯养、骄奢淫逸的毛病吗?

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从表层看,钱是好东西,用钱买别人劳动,钱可以实现一切。深层意蕴是自己要脱离劳动,自己可以不流汗、不出力,用钱买劳动,“钱”能替自己干任何事。那么思想呢?精神呢?道德成长呢?从哪里来?試问,别人替你劳动,你自己如何体会劳动的滋味?如何体验劳动的崇高?如何珍视劳动的价值?一个“钱”字,展示了金钱的利益,而非自己去体验、去尊重劳动内在的精神实质。

我们身边也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一点也可以引发考生的很多联想,包括自己看到的、世界上发生的,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进一步证明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屑劳动、不知劳动等现象十分普遍。

总之,高考命题人列举学生的不良言语,是让考生反思的,是让考生自我批评的,是让考生甄别的,是让考生分辨善恶、美丑的;更是让考生反省自己,提高劳动觉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体现劳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考生认识到不劳动的危害性,如果长期不劳动,就会产生好逸恶劳、骄奢淫逸、贪婪浪费、不勤俭节约等问题。

三、限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国家考试中心赵静宇在《从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症结》一文中指出:“一道高考作文试题,既要对写作角度有一定的限制,让考生无法套作、宿构,确保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限制考生的思维,不能拘囿于考生的想象,避免千人一篇。”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命题,既有写作角度、写作方向、写作要求的限制性,又有让考生独立思考、独立构思、自主立意、自主发挥的开放性,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本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引导语、任务驱动的要求上。本题的“限制性”与“开放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所谓“限制性”,本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二是引导语的限制性。我们说,所谓劳动涉及的范围很多: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集体劳动,个体劳动;农村劳动,城市劳动;积极劳动,消极劳动;主动劳动,被动劳动;直接劳动,间接劳动;等等。对劳动的态度与认识,也千变万化:有的尊重劳动,有的鄙夷劳动;有的珍惜劳动,有的厌恶劳动;等等。本题并不纠结于此,而是提供了正反方面的材料,直接提出两个观点,正面观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反面材料“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这样就直接限制了作文的主旨与内容的范围。这就是内容的限制性。

引导语既是引领考生正确立意的提示,更是直接展示命题人在写作角度方面的某些限制。就本题而言,是具体的“任务驱动”的限制。本题的引导语不但限制了写作的主题,也直接限制了写作的文体。这则引导语是这样的: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这里有主题的限制“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也有文体“演讲稿”的限制。从主题的限制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倡导“热爱劳动”,不要纠结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而应将重点放在“热爱”;倡导“从我做起”,即“我”要怎么样,“我”应该如何热爱劳动;提出“建议与希望”,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即提出一些对社会、学校、家庭劳动的建议与希望,可以列条分述,或整体表达。以上三点是作文进入一类卷所必须达到的要求。

所谓“开放性”又体现在哪里?一是体现在材料的延伸与联想上。古今中外劳动的事例,有哪些可以证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可以自由列举。“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也可以自由联想、列举。二是体现在“建议与希望”上。因为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希望与建议,这方面是具有开放性的。当然,2019年的高考作文,其开放性与自由度相对较小,学生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主发挥的余地与空间还是偏小。

四、实用性与对象感相结合

201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还有一个特点,即注重实用性,注重作文的应用色彩,在具体情境中设置典型任务,使作文题更加情境化、生活化、实用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由此可见,2019年的高考作文变化的很大原因,就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演讲稿的文体要求上。近几年来,从高考作文看,也重视了一些实用文体,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给小陈、老陈的一封信,2017年给外国青年写一篇文章介绍中国,2018年给2035年18岁的青年写一篇文章。再者,在2018年高考的语用题中,也重视了书信、通知、邀请函等实用文体的考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语文试题中,都考查了新闻的简明压缩。这些考查尽管不是作文,但也是课程标准所说的“表达”内容。由此可见,高考作文与表达的考查都开始倾向实用文体的测评了。

具体到演讲稿这种文体,人教版教材也有所展示。教材中说:“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声音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情感,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这个定义提供了三点信息:情感交流、感染听众、宣传教育。总之,考查演讲稿,给我们一个更重要的启示就是——高考作文开始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注重现实应用性。当然,演讲稿的一些基本要求还要注意,如开篇的称谓,演讲的逻辑,口语化表达,文章中间的呼号语、结束语的表达,等等。总之,这篇演讲稿一是要按照高考的内容表达,二是须按照文体要求,结合本校同学之间的此时、此景、此情表达。所以要注意场合、情境、对象,注重情境化表达。场合——复兴中学;对象——同学;内容——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文体特点——开篇称谓顶格写,中间呼号“同学们”,结尾“我的演讲结束了”,或“谢谢大家”,等等。

对象感,即写作要有读者意识。这一点在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命题中进一步彰显。“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突出是“本校同学”,你的演讲稿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目中有“人”,言之有物,既要紧紧扣准“劳动”的大话题,又要扣准“本校同学”的小环境。这也是文章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事可写之处。劳动之于学生,由于学生忙于学习,因而容易不重视劳动、忽视劳动。可以给学校提提建议,如:把学校雇用的清洁人员辞退,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学校的校园卫生、厕所卫生、楼道卫生,可以由学生会负责;等等,分班分片分人负责。对于“从我做起”,可以结合家务劳动,提出一些建议与要求;對于社会劳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其实用性与对象感特别明显,这也为我们今后的作文备考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考角度。

猜你喜欢
演讲稿高考作文考查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阳光住进我心里
“三招”助你写好爱国演讲稿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