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如何跨越?

2019-03-02 02:17张志强
关键词:距离作文生活

张志强

距离无处不在。或有形,或无形。有形的距离可以凭借交通工具跨越,無形的距离却可望而不可即;或远在天涯若比邻,近在咫尺不相闻。下面两篇作文,以距离为话题展开讨论:一篇反思人们总是向往远处的生活,忽视享受当下;一篇思考考场作文与真我的距离。距离背后是态度和价值判断。两文由浅入深,由理性思考到当下生活,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生活就在此处

张苏瑞

在备战高考的最后时光里,每一间教室前面的黑板上都会有这么几个大大的字:“距离高考还有XX天”。当我们艰难地走过最后的这些天(即走到了距离的尽头),等待我们是“高考”的考场。

然后呢?这距离到底有何意义?家长反复告诉我们:“你离高考就只有这点距离了,再苦一苦,考完就解放了,你就可以迈入自己的生活里去了。”似乎,这一距离的尽头,便是生活,而在这段距离里,你将必须压迫自己,将自己置身地狱,与生活隔离。

然而走过这段距离就是生活了吗?一些从小就接受应试思想的学生,既失缺了对知识的热爱,又没有了主宰生活的能力。而依靠自幼培养出的“应付”短期困境习惯的我们,在走到这一所谓“距离终点”之后,很难不陷入空虚与放纵的泥潭,而这又岂是真正的生活?

更不用说,在这之后,生命里必然存在的一系列中长期、短期挑战,才会纷至沓来:如谋生、住房、升职……这都不是生活,这只是在紧张地准备生活。

太多的人,一直被困在对生活的“准备进行时”中,似乎一直致力于缩短同生活的距离,却与真正的生活相距甚远。殊不知这实质上是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放弃。

不要以为活着就是生活,真正的生活应为自己而活,应享受当下的每分每秒。这一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诠释得很清楚:“能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显然,人们对于生活距离的错觉来自理想生活(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理想生活为何物)同实际生活之间的分离。无疑现实生活多数是极不完美甚至是平庸的。但对于这一荒诞的反抗并不要求我们同生活本身拉开距离。相反,成为一名荒诞的反抗者的前提便是——时刻保持有“生活”的意识,从而能够为生活奋战,而不异化为生活的对立面。

如罗曼·罗兰所言:“心灵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为抵御在穿越时间之距离时,对心灵的损耗,茨威格在小说中再三颂扬激情,以对抗平庸:“除了强烈的感情之外,什么都与不朽无缘。”

是的,人们仍会觉得反抗的过程是令人“恶心”的,难以爱上这样的生活。想想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吧:“他知道他是自己岁月的主人……岩石是他的东西……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王开岭曾言,“每个人都生逢其时,都结实地拥抱了自己的时代,都在怀疑与信任、逃避与亲昵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他说的是对时代,而对生活亦然。

想来,似苏轼“吟啸徐行”,似米兰·昆德拉笔下卡莱尔的妈妈,认为“坦克是易朽的,而梨子是永恒的”。那么备战高考这段“距离”未尝不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兰波语:“生活在别处。”不,生活就在此处——没有道路可以通向生活,生活与你零距离。

笔笺咫尺

包安易

“水墨在纸上渗晕开来的时候,仿佛又是纸的苏醒,它也仿佛记忆起自己曾经是风光雨露中的一种植物,如今虽破碎成纤维,但仍能一分一寸地在水中复活。”读到蒋勋这段诗意的描绘,再看看自己和四周,这些笔墨在纸上留下的匆匆痕迹,心下有些难过。提笔,与纸仍在咫尺,却不知何时,于概念上已经远去了。

落笔,这头是焦坐的我,那头不是真正的我。

“窃以为……”“一言以蔽之……”“探其渊薮……”我目视过一个个疾呼的“人心不古”,痛斥的“追名逐利”,哀恸的“思乡悼人”,只得瑟缩在试卷的一角,挣扎片刻,然后也鼓起信心,去编织我的针砭和呼喊。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一丝反感起写作文的自己来,看到那些激烈的、精致的语言,忽然一瞬间感到陌生。重观作文的我像出了糗的孩子,忍不住要和文中举着各种旗子的“我”拉开距离,找个缝隙躲进去。

我相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表达自我时,远离自己,绝不是教育的本意。“我手写我心”这五个字,在我从小的随笔本扉页都有。我一直相信,而且越来越相信:只有真实情感,才能写出真情流露的东西。可是,阅历是有限的,思维是不完美的,真实和朴实,似乎,不容易带来高分。

“切进一个题目,要挖深。”面对一篇作文,我唯恐不能将主题挖个深刻,落下个思维肤浅的名目和一个难看的分数。实在挖不下去了,茫然时,我就禁不住悲观片面地揣测起《世界名著大全》编者的心理来:为什么名著,都必须有“辛辣的讽刺”呢?有人把历史比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觉得考场作文倒像一只反复涂抹的假花,拉远了距离一瞧,比真花还艳丽。不允许说幼稚的美人鱼故事,但赞赏你解构那条异形生物,去探究其背后究竟是人心丑恶还是生存荒谬。允许烟雨朦胧里的杏花江南,却推荐不明就里的“獭祭”。教育者引导花朵们走近文学,可谁知反而渐行渐远。

千军万马,只有一根独木搭桥。桥这边是地狱,桥那边是天堂。桥上有惶惶的家长、忧虑的老师、紧张的同学。当我想放下套路,恳恳切切地写什么时……我还是退缩了。背起范文,列出模板,缀上美词,抢到分数,省下时间——毕竟还要考数学、英语呢!

况且,社会中还有种给人贴标签的风气,有种约定俗成的急躁与偏见。对待“慢”与“诗意”,对于对文学虔诚的孩童般的喜爱,世人会总结出“浪费生命”“非理性”和“文科好理科不好”一类怪话。无理的短视,也在悄悄地拉远我们与“我写我”的距离,拉远笔墨与纸笺的距离。

墨囊里的墨水顺畅地流至光滑的纸面,磨着光阴的砚台已经在时代里远去。苇草与树木慢慢长成,孩子也在慢慢长成。什么时候能够收一收揠苗的手呢?什么时候能够鼓励孩子,去倾听墨在纸上匀开的声音呢?我虔诚地信着,沉静与感悟不会随着飞速的科技远去,恳切与真诚会使我们的笔笺拉近距离,那时,笔尖也会虔诚地亲吻纸笺。

猜你喜欢
距离作文生活
距离美
距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床到马桶的距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