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教学实践音乐会为例

2019-03-04 23:20王心怡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音乐会声乐

□ 李 虹 王心怡

一、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 舞台艺术实践与声乐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声乐课程教学中,舞台艺术实践既能展示教师课堂教学的成果,也能极大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隐藏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多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进行舞台实践的平台,因为无论是表演环境、心态和表现形式,舞台和课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调整慢慢进入最佳的歌唱状态,而在舞台上,往往因为对舞台的不适应或是紧张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无法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舞台实践,在课堂学习中隐藏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通过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案,学生也能明确自己的课后学习方向。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再次呈现于舞台,又会得到清晰和明确的反馈,如此循环,达到立体的、多面的教学功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舞台艺术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是舞台艺术实践的基础,舞台艺术实践又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二) 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舞台形象

这里的舞台形象不单指某一角色的舞台形象,而指与日常生活形象相对应的舞台艺术形象。舞台艺术形象是歌唱者外在肢体语言、声音技巧和内在舞台意识、内涵文化的综合呈现,需要长期的打磨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舞台艺术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定期且频繁的舞台艺术实践能让学生逐渐消除对舞台的紧张感和不适应,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歌唱状态;其次,舞台艺术实践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并转换成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去了解歌曲的创作风格、背景乃至作曲家的创作特色,并去学习观看各类范唱和表演视频。丰富的文化背景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涵,也使其舞台艺术形象逐渐丰盈;最后,与课堂教学不同,舞台表演是有观看对象的,演唱者需要把歌曲的内涵、情感一一传递给观众,而缺乏对象感和舞台意识恰恰是许多初出茅庐的演唱者的通病。学生在通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磨练后,舞台意识逐渐加强,演唱时有了明确的表达对象和目标,并带动整体的声音状态和肢体语言,从而树立既具个人风格又极具感染力的舞台形象。

(三) 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声乐表演这门课程在高师教育中不仅面向师范专业的学生,也面向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培养的学生既要走向讲台,也要能走上舞台。声乐表演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口传心授的方式,那未免太过单一。想要提升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将舞台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正确声乐理念与技巧。大量的舞台经验积累也是连接学校与就业的桥梁,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更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来指导学生,而用人单位也更需要能唱、能教、能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二、舞台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定期举办教学实践音乐会

(一) 举办定期教学实践音乐会的初衷

近年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课程改革也迅速推进。响应国家的号召,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不断尝试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如“麓山之声”声乐专场音乐会、各类大师班讲学、三独比赛等等。但随着舞台艺术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在舞台上无法迅速进入表演状态,缺乏舞台意识、舞台表现力以及与艺术指导配合程度不够等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学生缺乏舞台经验,缺少长期舞台艺术实践的磨练。因此,笔者决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践音乐会,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进行由课堂到舞台,将舞台纳入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 定期教学音乐会的具体实施内容

1.人员配置

笔者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分组,每组二到四人不等,相对来说,本科生每组人数较多,每人在每场音乐会中需要演唱的曲目较少;研究生每组人数教少,每人在每场音乐会中需演唱的曲目较多。

2.举办周期

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音乐会的周期由最开始的半个月一次缩短为十天一次再到现期稳定的一周一次。

3.音乐会选曲

音乐会的选曲涵盖各时期艺术歌曲、咏叹调、声乐套曲、《孔空练习曲》等。近一年来,笔者还组织学生排演了不同歌剧中的重唱段落,在每场音乐会中穿插表演。

4.表演形式

音乐会的表演严格按照正规音乐会形式进行,演唱者需认真对待舞台,穿着礼服、背谱演唱。鼓励本科生并要求研究生在演唱歌剧片段和重唱段落时加入情节性表演。

5.反馈

每场音乐会后,笔者会从学生的演唱状态、声音技巧、情感表达、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既对本场音乐会进行总结,又要与上一场进行对比,使学生能清晰、立体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也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三)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教学实践音乐会至今已举办五年有余,经历过初期的摸索试探逐渐发展成熟,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再创造的过程。

1.学生心态的问题

在提出定期举办教学音乐会初期,学生们对舞台有一些期待,但更多的是对舞台的恐惧、逃避和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所以在初期,笔者为每一位学生都选择了其最拿手和擅长的作品,不一味追求难度,却力求让学生能稳定的发挥和完成作品,其中还穿插了演唱《孔空练声曲》 这类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练声曲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又是学生适应舞台不可多得的磨刀石。几轮音乐会下来后,学生面对舞台的心态逐渐强大,表演状态愈发稳健,能够更加专注和大胆地表现歌曲。

音乐会在稳定地推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上台的机会增多、紧张感减弱的同时,在舞台上的兴奋感也减弱了,导致演唱时不在歌曲状态中。于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人选择了部分难度稍高的曲目,并在舞台表演等方面做了更高的要求。近一年来,还在音乐会中加入了歌剧重唱段落的排练,并让学生交换搭档表演。适当增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新鲜、有趣的歌剧排演也让学生对舞台有了更多的期待。

2.舞台表现力的问题

舞台表现力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展现,需要演唱者快速进入歌唱状态,能专注且充满热情地用正确的声音和恰当的肢体动作表达歌曲,并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数学生初登舞台都是缺乏舞台表现力,也缺乏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稳定的心态;二是对歌曲的不熟悉,无论是音准、节奏、与艺术指导的配合,还是对歌曲结构、创作背景、内涵的了解都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从而无法专心表达歌曲;三是舞台意识不够,所以在演唱时状态不积极,缺乏对象感,无法与观众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从情和理两方面解决。于情,设置舞台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歌曲,逐渐形成演唱时的对象感;于理,音乐会结束后,要求观看的学生站在观众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三度创作,畅谈自己对音乐会曲目的观后感和见解,这一过程也激发了表演者的二度创作灵感。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从结构、旋律、和声、节奏型等方面细致分析歌曲,并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歌曲写作风格背景,对歌曲的了解越饱满,学生的演唱也就越细腻、越充满感染力。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与艺术指导老师一起工作,在艺术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更细致地打磨歌曲。

(四) 取得的成效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经过长期舞台艺术实践的磨练,学生的识谱读谱、情感表达、文化底蕴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提升,并形成了一个从教师被动要求到自我主动学习的良性发展过程。

2.在比赛和正式演出场合时能展示良好的舞台形象

舞台艺术实践的机会越多,学生在舞台上的状态也越自如,舞台意识清晰、明确。而课堂外学生对舞台表演视频的反复研究仿佛一面镜子,使其每一次表演都有参照体,在参照体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改进自己的声音状态和肢体动作。这一系列的积累,使学生在大型比赛和正式演出场合时展示出了自然、大方且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舞台形象。

3.培养了一批社会实践型人才

定期的教学音乐会将学生塑造成了综合型、实践型的人才,它连接了课堂与社会。毕业后,学生们或是走上讲台,成为综合素质过硬、声乐演唱理念明确的骨干教师;或是走上舞台,成为舞台实践经验丰富、作品积累量大、舞台形象被广大群众认可的优秀演员。

三、结语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学习单位必经之路,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并充分利用舞台艺术实践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响应国家课改号召,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希望笔者做出的关于舞台艺术实践的探索,能为我国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音乐会声乐
搞砸的音乐会
失败的音乐会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