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2019-03-06 12:39李琳
地理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指向课程内容中东

李琳

摘 要: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呈现碎片化和浅层化,究其原因是没有上升到对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教学追求。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应厘清课程内容的核心素养及其指向的关键能力,并进行关键能力分解与水平分级,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指向关键能力的学习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初中地理教学困境。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水平分级;初中地理

2018年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基于初高中地理课程学科思想、育人价值具有相对一致性,可将初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有机统一。考虑初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连贯性,在初中学段,应开展指向培育四大核心素养的教学,以提升教学品质。

一、地理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及价值观。教师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地理事实和概念等知识的教学上,而对其背后应培育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思考不够,缺少对“知识背后的知识”更上位的思考,缺少对知识教学及教育价值的思考。

理解地理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教师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由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可知,“中东”课程内容主要指向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中东”一节的地理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一般关系,“中东地理位置”指向的关键能力是“如何描述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水资源分布”指向的关键能力是“如何归纳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特征”,“地区气候干旱、水源匮乏”指向的关键能力是“如何归纳区域特征”,“石油资源对中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向的关键能力是“评价区域发展”。就初中地理课程来说,描述区域位置、归纳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特征、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和联系、评价区域发展是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即为区域认知素养。

因此,具体“知识”处于认知、教育的底层,这些“知识”指向的“关键能力”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核心素养”处于认知、教育的顶层和归属。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思考,将引导教师由关注浅表知识上升到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基于案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局限于浅表教学的现象较为常见。下列案例均选自某地级市的市级公开课。

案例一:课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案例取自课程内容:八年级“长江”)

关于“说出长江主要水文特征”的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任务:①比一比:与我国主要河流相比,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在我国的地位。②找一找:在 P45图2.34“长江流域水系”中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③描一描:在 P45图2.34“长江流域水系”中描出长江的干流。④小组合作: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然后交流。

小组一:找出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的城市;小组二:找出长江主要支流及湖泊;小组三:找出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气候区;小组四: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案例二:课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案例取自课程内容:七年级“中东”)。

关于主干内容“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的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任务:①找出中东联系大洲和沟通的大洋。②找出中东濒临的海、湾、海峡和运河。③阅读教材P46第一段,结合P47活动题图8.5完成填空题。④假如你是波斯湾一位石油大亨,石油输至欧洲西部、北美、东亚的海上航线怎么走?在世界地图上画出。 ⑤航线A和航线B有什么差异?

2.课堂教学特点

笔者听课调研发现,许多课堂和上述案例相似,体现初中地理教学呈现如下特点。①没有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课标的视角,以下都是应该落实的教学要求:“长江水文特征”应从哪些角度归纳;如何描述中东地理位置,中东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意义;石油资源对中东及其他地区的经济有什么影响?显然上述教学未达成课标基本要求。②未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长江流向与地形关系;水量及变化、结冰期等与气候的关系;不同水文要素之间是否有关联;如何描述区域地理位置及认识地理位置的独特意义;如何看待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如何促进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有关素养的问题未能提出和解决。

地理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知识带给学生价值观念的启迪,以及这些方法和观念对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无疑是更有价值的教学追求,即核心素养教学追求,显然,目前的教学远未达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三、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指向的关键能力及水平划分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可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是上位的概念,要落实在教学中,必须明晰核心素养下的关键能力。

1.核心素养指向的关键能力表现

笔者依据四大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划分出初中学段地理核心素养指向的关键能力(表1)。

2.课程内容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分解

厘清初中学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后,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关键在于明晰不同课程内容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事实上,地理课程内容庞杂丰富,难以将它们一一划分为某一素养、某一关键能力;同时,核心素养在某一学习内容上相伴共生;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划分有一定难度和主观性。

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划分,有其重要意义:促进教师思考地理学科的本质与规律、方法与思想、关系与结构、作用与价值。所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划分是实施指向核心素养教学的必由之路。

以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内容为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划分(表2)。初中地理课程着重培育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相關课程内容指向的核心素养较多,体现了四大核心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3.核心素养指向的关键能力水平分级

水平分级一般从情境复杂程度、认知对象和认知难易三个维度展开,由低到高具有逐渐递进的关系。鉴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课程内容难易度,将初中学段的关键能力分为三级。以人地协调观为例进行水平划分(表3)。

四、初中地理教学改进的基本路径

1.明确课程内容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首要工作是明确课程内容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多年来,由于缺乏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这种明确的、上位的思考方向,教学停留在知识教学层面。

2.明晰并划分关键能力的水平层级

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教学进行关键能力水平分级。水平层级的划分意味着教师可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业发展,确定课堂教学水平层级,实施因材施教策略。

3.创设利于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

基于情境的学习才能真实发生,高阶学习更有赖新情境中的知识重构。教学需要将知识嵌入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完成建构、实现迁移。真实的情境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从生产中来。

4.设计指向关键能力的学习问题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应从知识主线到问题主线。设计指向关键能力的学习问题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师可采取“核心问题+子问题”设计思路。“核心问题”是指在课堂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问题起统领的问题,指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子问题”是指围绕核心问题的学科子问题。如上文“中东”的教学,可设计如下问题(表4)。

猜你喜欢
指向课程内容中东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
聂中东艺术欣赏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