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9-03-06 12:39伏成云
地理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观念核心学科

伏成云

摘 要:目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地仍然存在较多困惑,文章剖析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从更新地理教育观念、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载体、加强地理学科观念渗透、发挥地理课外活动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策略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通过专家讲座、培训交流、网络学习等渠道,许多教师接触、了解了核心素养,也在努力践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感到迷茫和困惑。本文试剖析其原因,探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内涵,透彻领会核心素养意蕴是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根据教育部文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是通过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1]。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是实现人地协调观的路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两个显著特征。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显探因

1.教师教学思维惯性与培训缺位

新课程实施已经历十多年,经过长时间磨合,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备课、上课、作业及辅导等教学已较成熟。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大多教师已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但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绝大多数教师对它仍知之甚少,不了解、不理解,认识上还处于模糊与摸索阶段。加上目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业务培训尚未大规模展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主要靠专家讲座和教师的自发、自觉行动。教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层次参差不齐,也影响到具体的落实。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配套体系尚未建立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许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度。但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新课标已修订未广泛下发;与之配套的教材未出版。目前,出现用新课程时代的老教材,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新要求的状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地理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备考要求、练习巩固、课外辅导等尚处于摸索阶段;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不清晰等。这些过渡期、转型期的状况,造成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落地过程中出现“真空现象”,同时影响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3.对学科核心素养承载体认识模糊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载体。但如今许多地理教师手中只有修订的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官方解读还没出版,教师组织教育教学依据仍是四种版本的老教材。老教材的特色诸多,一是淡化地理概念的教学(如必修一)被作为老教材的出发点;二是教学案例齐全(如必修三),但需要教师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角度,对这些案例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大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对地理概念的深入探究和地理规律、原理的理论提升是承载核心素养养成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利用老教材、贯彻新课标的必由之路。

4.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科观念的渗透

当下,许多地理教师把基于新课程理念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提倡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没什么区别,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但新课程理念追求的更侧重于知识掌握,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地理观念的培育。从理论层次上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更注重地理学科观念的渗透,对以三维目标为基础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其上位要求。因此,对地理学科观念渗透的忽视,影响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5.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弱化

地理有“地”才有“理”,对“理”的探究需要对“地”有透彻的了解,需要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教师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施行。其中,课堂教育教学是地理实践力养成的主要途径之一,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如地理阅读、野外考察、地理观测等)的参与也必不可少,但目前由于课时所限、安全因素、经费不足等原因,许多学校的地理课外活动现状惨淡,名存实亡。许多地理教师对课外活动有计划无实施、有想法无做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弱化,延缓、淡化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强化教师的学习观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论是否承认、接受、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教育已经历了从强化“双基”到实现三维目标,再到落实核心素养的跨越。所以,对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及时转变观念,向专家学、同行学、书本学、网络学习,利用一切手段、抓住一切时机、摒弃传统课程理念的干扰,接受新兴事物。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刻苦求进,更要创新推进,力争做一名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教师。

2.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驾驭能力

从课程开发主体看,我国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課程是学校教师编制的,许多教师都曾经参与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基础。因此,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克服畏难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育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准设计教学活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率先贯彻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3.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知识的载体作用

(1)抓住核心概念培育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是最关键、最本质、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知识。“它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它背后潜藏着一个普通概念应有的内涵与外延,它是学科思想和理论及其体系的负载体”[2]。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对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应予以强化。

目前出现了淡化、弱化核心概念教学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如果大张旗鼓地进行核心概念教学,就会被认为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相符,担心被扣上以知识为本的帽子;二是现行教材中,核心概念的数量有所减少,定义不明确,甚至出现某些概念只有名称而无定义的现象,这和以往教材强调分析、运用概念大相径庭。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中,涉及锋、冷锋、高压等诸多概念,只要抓住“锋”的核心概念,理解透含义,把握住其内涵与外延,就清楚冷暖气团、锋线、锋面,理解锋面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学会“弹钢琴”,抓住核心概念,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重要的规律和原理培育核心素养。除了核心概念外,地理学科规律、原理也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发展学生智力、提升能力,对学生认识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意义重大。如果忽视地理学科规律、原理的作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只要关注地理规律、原理等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上下贯通,左右勾连,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可得到提升。

中学地理学科规律涉及地球、大气、水圈运动规律,人口、城市、区域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原理等诸多方面。哪些规律、原理是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关键知识,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象,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人口、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事象,掌握其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建立人地协调观念。因此,这些规律、原理就是最具有价值的知识,能对核心素养培育起关键作用。

4.加强地理学科观念的渗透

(1)系统观念。高中地理包括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自然地理环境构成的自然地理内容体系,由农业、工业、交通与商贸业、人口与城市等构成的人文地理内容体系,在内容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综合体、人地系统,教师运用系统观念、思想方法指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解释,找出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及原理,培养综合观、发展观与辩证观,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能很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景观观念。景观学奠基人贝尔格认为:“自然景观是这样的地区,在这里,地形、气候、水、土壤和植被、动物界甚至人类活动结合为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并且典型地重复出现在地球上的一定地带范围内”[3]。景观是一定范围内地理事物构成的集合体,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具有景观理念,利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工业、农业、城市、人口等各种不同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景观图,探究其分布规律,找寻其形成的原因,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地理学习的表象,增强对地理事像的感知,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观念,而且可以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综合观,提升地理素养。

(3)区域观念。区域观念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学地理课程的始终。统观中学地理内容,初中主要以中国、世界自然环境及人文概况为主;高中必修三完全是区域地理专题,占据了整个必修内容的三分之一,阐述了区域的定义、特点、演变、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完全以区域为主题来组织教材。教师只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课标,结合教材,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就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区域特征、區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开发观念,养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

5.强化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是地理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绷紧课外实践这根弦。地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应当贴近生活,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接受生活检验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实践地理学科的规律、原理,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地球公转的意义”新课开始前,可让学生回顾一年内校园植被的枯黄变化。在教授人文地理内容时,让学生考察所在县(区)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分布,以帮助理解城市功能区内涵。通过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指导他们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挖掘它们背后的地理原理、规律,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的兴趣与激情,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积累并总结。只要教师更新教育思想,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用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素养、先进的学科理念、多样的课外实践去浸润、熏陶和感染学生,一定会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赵康.大概念的引入与教育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5(12):33-40.

[3]李旭旦.世界自然地理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观念核心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钓鱼的观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