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仅存30枚氢弹为何都在中国

2019-03-08 09:27
新传奇 2019年7期
关键词:于敏氢弹构型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一;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

1972年1月7日,中国第一颗实用型氢弹试验成功。目前,世界上仅存的30枚氢弹都在中国,这是为何?

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战备状态的国家

氢弹,又称热核武器,属于核武器的一种。主要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来进行杀伤破坏,属于威力强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与原子弹不同,虽然关于氢弹的通俗原理在中学教科书上就有讲述,但氢弹的真正构型至今在国际上都严格保密。即使在原子弹图纸(五大有核国家都有)和核材料都能从黑市购买到的今天,全世界掌握氢弹构型的国家依然只有中美俄英法五个。

至于突破这一构型的难度,参考五大国的研制历程便可见一斑: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独立突破了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两者的异同由于各国的严格保密而无人知晓)。英法俄三国的氢弹构型则都源于上述两家——英国与美国分享了T-U构型;苏联则在得力间谍的助力下从美国获得了不少T-U构型资料;法国的氢弹来源于中国还是美国更是扑朔迷离。

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没有第六个国家被认为研发出了真正的氢弹——他们中做得最好的国家,也不过是研发出添加了聚变材料的增强型原子弹。

另外,全世界除中国外,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装备有氢弹,主要原因是美俄采用的氢弹是T-U构型,这种构造不仅不稳定,而且后期维护成本太高,一般国家很难承受得起。中国之所以还保存有全世界仅有的30枚氢弹,我们该感谢一位功臣,那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他设计的“于敏构型”氢弹结构,不仅性能稳定,而且容易日常的维护保养。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一;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从 1961年到 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27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学得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7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氢弹之父”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自己,将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京逝世,享年93岁。

猜你喜欢
于敏氢弹构型
场景高程对任意构型双基SAR成像的影响
变稳直升机构型系统设计及纵向飞行仿真验证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氢弹之父”于敏
分子和离子立体构型的判定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氢弹,不过如此
航天器受迫绕飞构型设计与控制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