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的毛泽东印象:睿智机辩,魄力压倒一切

2019-03-08 09:27张家康
新传奇 2019年7期
关键词:基辛格尼克松斯诺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学者和外交家,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充当过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两国最高级会谈的先行官。他与毛泽东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进行过长时间的真诚而无拘束的谈话,毛泽东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谋求访华,以实现中美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可是,1970年5月,美国政府悍然出兵入侵柬埔寨。中国政府对此迅速作出反应,5月20日,毛泽东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读过毛泽东的声明后,尼克松以为刚见缝隙的中美关系的大门,又将重重封闭。他心烦意乱,立即让基辛格研究毛泽东的声明。基辛格很快便送来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实质上,那是一篇非常空洞的声明……它没有提出什么威胁,没有承担什么义务,对你没有进行人身攻击,在有争议的双边问题上避免表态……

四个多月后,当毛泽东传递另一重要信息时,基辛格和尼克松一样,也是姑妄听之,如风过耳。1971年10月1日,中国举行例行的国庆活动,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他的夫人,新闻记者立即拍下了毛泽东和斯诺夫妇在一起的照片。《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这张照片。可是,如此重要的信息却被尼克松和基辛格忽略了。这一切使基辛格感到思维的愚钝。后来,他在回忆录里感叹道:

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哪一个美国人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自己后来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毛泽东的谈话有好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当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是基辛格第一次与毛泽东会晤。

在谈到中美最高级会谈时,毛泽东郑重地说:“我跟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

虽然中美之间已经开始最高级会谈,可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中方的态度和立场,还是不甚了了,心中无底。然而,听罢毛泽东的一番谈话后,心中的疑虑随之消释。他们相信,尽管中美友好关系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可是,前景却是可以开云见日的。

基辛格把与毛泽东的会谈比喻为“瓦格纳歌剧的序曲”,他说:“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毛泽东的谈话有好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除了比例略有变化以外没有什么区别。而他最后的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时间思考以后才能从总体上把它抓住。”

例如,在谈到中美20多年没有民间往来和贸易时,毛泽东说是由于“官僚主义”所致,他甚至坦率地承认:“后来我看到还是你们的做法对,我们就打乒乓球了。”基辛格认为,毛泽东“不仅是回顾历史和作出委婉的道歉,还意味着在首脑会谈中双方的贸易和交流问题将取得进展”。

“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毛泽东和尼克松、基辛格在中南海书房首次见面,互致问候后说:“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谈的问题限于哲学问题。”

尼克松在来中国之前,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他们不是仅仅讲究实际的、注意日常问题的领导人”。

所以,当合众国际社记者采访他时,他便有意通过媒体表示出这样的意愿,期望“同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只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

毛泽东开玩笑说,哲学可是个难题,可能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当尼克松列举许多具体的国际现象时,毛泽东便客气而又坚定地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哲学问题。”

基辛格发现毛泽东确有哲人的睿智和机辩。他说:“毛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假装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毛省略的词句像墙上的人影,虽然是现实的反映,却没有现实的内容。他的话指点了一个方向,但却不规定前进的道路。”

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对话,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探询中美友好关系的合理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前景。

基辛格之所以将毛泽东与尼克松的对话,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就是因为毛泽东不是从眼前利益来观察中美关系,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中美关系,寻找中美双方共同关心的切入点,以及中美友好关系的共同利益,毛泽东还在谈话中暗示出美国所关心的问题。

1975年10月21日傍晚,基辛格再次受到毛泽东接见。此时,毛泽东连站立说话都十分困难,他坦率地对基辛格说:“你知道我浑身都是病。我很快就会上天堂了。”基辛格回忆说:“即使那时,在死亡的阴影下,毛泽东的思想还是清晰而带嘲讽的……”

基辛格深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所叹服,他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毛泽东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权力和意志的共鸣。”

猜你喜欢
基辛格尼克松斯诺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基辛格的道歉
基辛格的策略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基辛格向金一南道歉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