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外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探析*

2019-03-08 10:17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外语价值观育人

李 锐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901)

“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的拓展,在作为显性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课程作为隐性课程,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的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的外语课程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在高职外语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提升外语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二,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资源;第三,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课内课外育人价值的勾连和互动。

一、提升外语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必须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1]外语教师在多年的外语学习中,对目的语以及承载目的语的文化的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使得外语教师相对而言更具有开放和包容的情怀,在坚持民族尊自信的基础上更多了开阔的国际视野。然而,目前的外语课当中,囿于高职生源外语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等现状,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往往删繁就简,仅以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外语知识和技能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忽视了学科的人文价值,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关注和引领,只教不育的现象比较突出。要改变上述现状,首先,教师应提高思想育人的自觉性,纠正只传授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价值观引领的偏差,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敏感点,履行自己的育人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在引进和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行对比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另外,要提高“课堂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生硬的说教,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当然,德高方为师,行正方为范,做一个敬业爱岗、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好教师,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更是一个外语教师教书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资源

高职外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通识课程。在每一刻的教学目标中,都是既包含学科素养培养目标,又包含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目标。如前文所述,前者目标常常在实际教学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事实上,我们教材中可供挖掘德育资源非常丰富,就看我们教师是否有心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我们不妨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2》[2]为例,来看看英语教科书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目标,见表1。

表1 《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2》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目标

从上表1可以看出,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文素养和德育教育素材还是很丰富的,而这些“软技能”和“软职业能力”,由于其“可迁移性”,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应增加对这些“育人敏感点”的充分利用,结合分组讨论、口头汇报和课后写作等加强对课文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转换和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导”进行转变,教学内容由知识点的讲授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转变,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课内课外育人价值的勾连和互动

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必然要求我们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联动,将课程向外拓展。我们通行的做法一般是两种: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类的选修课和组织英语角主题活动等,以线下的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事实上,如今互联网的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生比较习惯“互联网+”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方式,也有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探讨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构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可以说,网络必须成为我们实施“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阵地。网络平台上要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在内容方面,教师推送的关于外语学习的文章和外语视听资料等必须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结合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特点,重点推介体现工匠精神和旨在培养职业素养的内容;二,在讨论区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针对社会热点和外语学科的要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的外语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要求我们以课堂上的主干课程为中心,在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线上外语学习平台和线下活动(英语角、英语诗社等社团活动)和中西文化比较类的选修课,来打造一个立体的育人新模式,实现外语课程育人的总目标,即“立德树人”和“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小结

课程思政在外语课程中要实现的关键,就是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一定要提高育人意识,将“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提高到与课程专业要求同等重要的高度,让“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根植于内心深处,才能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完美统一。当然,学校的各项制度也要为课程思政这种新型的思想政治理念在各门课程中的落地生根提供保障,让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猜你喜欢
外语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