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析与思考*

2019-03-08 06:22刘浩文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众微信教学模式

刘浩文,桂 浩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比较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综合性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先导,以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为核心”,倡导“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以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主、课外辅导为辅,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以及作业的完成,都是在课外进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更快地掌握课本的知识,更清晰地听从教师的讲解,也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方法。在该场景中,教师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而学生一般是一种跟随,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知识一般都局限在课本中,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2]。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人学习完全靠自愿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外的交互也非常少,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指导或帮助。

比如,学生提交作业后很少得到教师的反馈。教师对于实验任务的评价也往往只给定分数,很少面对面地与学生直接讨论实验过程、实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也不去检查完成的数量、质量、消耗的时间以及实际掌握效果。还存在学生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仅没有被教师发现还得到高分。或学生针对特定问题提出了新颖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产生失落情绪。或学生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没有把握时,希望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指点或解答,却无法及时获得,也会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所有这些现象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拿来主义倾向和自主学习热情。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开放式网络课程模式,包括网络公开课和MOOCs,以开放、免费和课程资源数量之庞大为主要特色,课程设置短小精悍,利用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间,结合多种形式如社交网络、专项平台等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展开学习交流[3]。但事实上,MOOCs面临着较高的中途退学率,学分认证与接受度较低,较低的课程完成率和通过率,薄弱的学习监督力度,作弊现象严重等问题[4-8]。因此很多学者认为MOOCs更加适合于社会性、开放式学习。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模式或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的弊端,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模式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颠倒,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反,将信息传递过程放在课外,主要借助视频和音频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而知识内化在课堂上进行,通过教师的课堂内容组织与指导,以及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在面对面的讨论中消化知识[3],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若将移动学习方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整合,那么翻转课堂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就可以采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增加学习总体时间,扩展课外空间,从而提升学习效果[16]。

考验其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问题在于:①有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帮助教师和学生高效地利用个人课外的碎片化时间?②有没有相应的信息化手段来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时间的交互粘度,提高他们的交互频率与效率?③有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持久化的自主学习和交互行为?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与问题分析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调研

基于专业的移动应用App可以一定程度上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基于微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回答第二个问题;而借助超级移动应用App“微信”可以成为很多轻应用的流量入口,再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答前面两个关键问题。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基础上搭建的针对公共媒体、组织、机构的新媒体信息推广平台,具有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便捷的信息分享方式、丰富的媒体展现形式、强大的接口开发模式。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都相继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来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其中文献[9-13]、[16]在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前,对学生发放意愿调查问卷,并在课程结束之后也做了效果反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均比较愿意接受微信公众平台结合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且比较满意。文献[9-12]、[21]、[23]所提出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主要应用了它的图文群发消息功能进行课程资料推送。文献[9-13]还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消息自动回复功能进行关键字问题查询与自动回复,并利用消息回复功能展开一对一的问题解答。

徐梅丹[10]、山峰[14]等人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对用户的分布与变化、图文阅读与分享转发和消息到达情况进行了更深入一步的统计分析。田嵩[11]单独构建了针对正式学习的本地微课程网站,并利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基础接口(权限验证)进行接入。王萍[12]还混合使用了针对正式学习的Blackboard课程教学平台。朱学伟[13]则基于微信开发接口构建了独立的移动学习平台,包括资源共享子系统、情景学习子系统、监控子系统、信息推送和信息交互模块等。

李东炜等[15]通过数据结构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使用反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①注重以“微信用户”为核心的教学设计;②加强推送速率和丰富媒介形式的资源建设;③着力微信技术多源支持下的学习情境创建,比如加强用户之间的交互;④融入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学习支持服务。

范文翔等[16]对翻转课堂的技术支持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微信的教育功能分析,提出了基于微信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解决方案,综合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朋友圈功能来实施翻转课堂。在用调查问卷分析效果时,还采用SPSS计算问卷的非标准化系统,来对调查问卷的信度进行评估。

梁中等[17]则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数据接口,实现了素材管理、群发消息、自定义菜单管理和用户消息回复等常用功能。

柳玉婷[18]概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用户基数大、运营成本低等现状,讨论了它在移动学习中的具体实现以及引入移动学习所存在的问题。

袁芬[19]、盛昌龙[22]等人以课程实践为例,描述了构建微信公众平台的详细过程,包括申请公众号,教学准备(收集资源、录制视频、制作微课),推送资料给学生课前预习,在课中展开学生交流与展示,最后进行课后反馈。

叶廷东[20]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内外双循环翻转课堂模型的教学应用,并建议选择学习难度较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应用实践。

上述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课前预习(重难点通知、资料分享、音视频引导材料)、课后复习(作业发布、难点提示、消息回复、资料共享)、课外训练(操作视频上传、语音讲解、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还可以不定期分析消息送达人数、图文阅读人数、收藏和转发人数,辅助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教育教学有积极的影响。

其主要包括:①建立了全新的翻转课堂互动方式,提高了师生交互的频率与效率;②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师生的情感交流;③提供了精细的、紧密的课外指导,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困难或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融入学习环境的能力与速度;④还可以将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表现纳入成绩考核中,包括关键词查询次数与频率、消息提问数等进行加权计算,改变以往仅凭考勤与期末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而没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1)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往往采取订阅模式,将用户、消息和内容都迁移至微信后台服务器,但其毕竟不是专为学习而设计的,而且与本地的移动学习平台无法互联互通,因此无法形成数据共享,难以对教学后台管理提供全面支持。

(2)微信公众平台目前还不支持文件交互。教师需要借助其他平台将电子附件上传后,在微信中通过链接方式进行共享,不仅不直接,也不利用资源的积累。

(3)微信公众管理后台虽然有针对用户、图文、消息的统计分析功能,但对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轨迹数据,缺乏有效的收集和分析工具,也自然无法借助这些数据设计出相应的激励机制。

(4)在开设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时,个体行为轨迹数据、师生交互或学生之间交互行为信息、积累的教学资源,都存留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无法与院校的教学、学习平台形成数据共享。

(5)课前的在线自我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有经验表明,如果一个课堂中有超过1/3的学生进行了预习,这些学生通过预习基本掌握了超过1/2的内容,课堂上方能组织起有效的讨论。而对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来说,将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完全不学习;此外,开放式学习模式容易使学习者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在缺少必要的学习引导与管理的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明显不足。

(6)课堂的学习内化以及课后的学习固化,仍然无法取代理论课堂或实验机房面对面的讨论与指导方式,缺乏及时的指导,将不足以使用户的学习真正发生。首先,微信学习平台以内容发布和查询为主,即便是100%的学习资源送达率,也不能转换为学生的参与率;其次,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巩固主要靠自己领悟,很少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点和帮助;再次,如果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攻克或解决,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也会妨碍其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应该提供一种学习场景,让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融入学习场景,并尽早攻破疑难点。

(7)在开设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时,往往需要针对一门课程申请并管理独立的微信公众号。这对于个人教学改革研究而言是可行的;但对于学院乃至整个学校而言,则显得比较零散而杂乱,不适宜大规模宣传、推广,且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入口太多,也不方便记忆和使用。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践新思路

我们从纯课堂教学模式到纯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又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类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线下课堂活动将逐渐向线上课堂活动转移,转移的过程都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支撑实现的。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线上课堂活动带来的用户粘度将不会比线下课堂活动更强,教学效果将得不到有效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创新活动:①继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实时交互功能和社交功能,实现学习的线上化、移动化、社交化,并可以最大化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②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搭建新型移动学习云平台,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等院校已经使用的教务平台、学习平台相结合,打破信息孤岛和壁垒,保障数据共享互通,支持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和完整性;③通过该学习云平台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中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程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也可以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形成一定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

比如,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登录时间与退出时间来计算学生的总体自主学习时长;通过统计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提问数和回复问题数来计算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通过分析学生提问的回复数初步判断学生提问的质量;通过统计学生提交作业的数量以及提交作业与布置作业的时间差来评价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并通过分析教师的评阅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统计教师发布课程资源的数量以及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阅读率、转发率来评价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和质量;通过统计教师回答问题的数量以及回复与问题的时间差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答疑工作量和效率;通过统计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以及评阅作业的数量来评价教师的作业工作量等等。

四、结束语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工具,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和课外的碎片化时间,扩展课堂范围,延长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自诞生之日起,就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众多高校的翻转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遗憾的是其并没有与高校其他教学平台、学习平台形成合力,妨碍了其进一步发挥作用。我们分析了其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猜你喜欢
公众微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