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年画发展简述

2019-03-08 02:15陈平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术史年画中国

陈平

【摘 要】本文对二十世纪早期到中期的中国年画发展進行了简要叙述,介绍了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中国年画的两条主线,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的月份牌年画和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新年画运动,结合经典年画作品梳理了两种年画在风格和观念上的不同追求。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年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42-02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美术形式,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民俗绘画表现方法。年画的历史十分悠久,如果以民众张贴门神这一传统为源头,可以追述到先秦时期《山海经》中有关神荼郁垒的描述。汉代以后,春节张贴门神已经成为流行的新年风俗而延续至今。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到了五代北宋之际,年画发展成了独立的绘画类型。[1]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和通俗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同时由于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完善,都是促使年画这一服务于普通大众的绘画形式兴盛的重要因素。到明清时期,因为市场对年画需求日渐增多,全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年画产地,如江苏苏州,山东潍坊、高密,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等地,都是显赫一时的年画制作中心。从题材来看,传统年画的表现题材与大众的知识结构与审美趣味相匹配,主要有风俗年画,如《女十忙》《过新年》等题材;传统小说和戏曲题材,如《水浒》《三国》《封神演义》《杨家将》《红楼梦》等题材。此外还有以各地风景名胜为表现主题的年画也很有市场。由于年画不同于社会精英阶层所倡导的以“韵味”为主导的士人画传统,而是以大众为传播对象,内容通俗易懂、色彩鲜艳明亮,逐渐形成了以大众性、普及性、复制性、通俗性等为主的基本特征,成为大众美术的突出代表。

一、商业宣传环境中的月份牌年画

月份牌年画是一种很有商业意味的宣传年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十九世纪晚期的上海,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内外厂商改造了传统的带有月历节气的月份牌,形成了独特的月份牌绘画。月份牌作为商业宣传竞争的手段,一般随商品赠送,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月份牌的影响得以扩大。到了二十世纪初,上海形成了与擦笔淡彩画法为主的新型“月份牌年画”,内容多以衣着时尚的美丽女子为主,色彩鲜艳明快、造型简练雅致,通过当时较为先进的石印技术大量复制,月份牌年画受到大众的欢迎,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年画的一种代表类型。

月份牌年画的代表艺术家有郑曼陀、徐咏青、谢之光、杭穉英、李慕白等人。安徽人郑曼陀于1914年开始在上海绘制月份牌年画,以仕女为主要表现题材,他在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年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方式,结合西方绘画的技巧和观念,作品造型准确、细节丰富,风格明快雅致,成为月份牌年画风格的集大成者,对同时期其它月份牌年画作者有较大影响。月份牌年画中在风景表现上有所成就的是徐咏青,他将自己擅长的水彩画法融于年画创作中,很有特色。浙江人谢之光毕业于上海美专,后来在南洋烟草公司等企业从事广告宣传工作,他的月份牌年画虽然表现主题缺乏创新,但构图讲究、充分考虑人物和景物之间的组合,同样名重一时。杭穉英依靠自学绘画而成名,他很注重题材创新,主题新颖多样、风格极为细致,尤其以色彩鲜艳浓烈著称,成为上海月份牌年画的突出代表,1923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专门从事月份牌创作的“穉英画室”,培养出金学尘、李慕白等建国后从事新年画创作的名家。

总体而言,月份牌年画注重视觉效果和形式美感,但主题内容大多由商家所决定,思想性不强甚至还有一些较为低俗的表现,是为商业宣传服务的产物。

二、鲁艺木刻工作团和抗战根据地年画

1938年,为了培养服务抗日救亡的文艺骨干,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一批肩负革命任务、掌握革命理论的专业艺术人才逐渐被系统培养并输送到各地。由于年画对大众的影响力很大,加之工艺材料易于取得,复制性强,故而被视为革命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受到高度重视,广大艺术家积极响应,推动了不同于月份牌年画的新型年画的发展。

1939年底,鲁迅艺术学院木刻工作团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由胡一川、罗工柳、彦涵等人率先尝试了新年画的创造。在斗争形势激烈、物质匮乏的敌后根据地,木刻工作团成员充分利用材料简易的木刻方式,以老百姓习惯接受的年画为表现形式,创作出了适合大量印刷且富于教育意义的新年画。这些年画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年画的构成方式,融入了木刻艺术的的趣味;另一方面在表现主题上则与旧年画大为不同,拥军爱民、团结抗战、社会新风成为新的主题。新年画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不失传统风俗,成为解放区美术创作中很受欢迎的类型,产生了一些列优秀作品。胡一川的《军民合作》、古元的《拥护咋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江丰的《念书好》、沃渣的《五谷丰登》等都是代表作品。其中古元和洪波创作的年画,主题都是表现军民团结,这两件作品都采用了传统年画中经典的S型构图,人物造型和色彩搭配也充分体现出传统年画的形式趣味。胡一川的《军民合作》造型简练、画面朴实,显示出传统人物画造型的趣味,江丰的《念书好》、沃渣的《五谷丰登》等都直接借用传统图示,宣传新观念,充分考虑到了大众的审美期待,通俗性极强。

解放区的门神年画也极具特色,门神年画大多采用对屏模式,张贴门神年画是一种群众喜爱的风俗,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创作出很多受欢迎的作品。彦涵的《保卫家乡》《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古元的《讲究卫生、人财兴旺》等都是其中代表。

由于年画具有通俗易懂、群众喜爱、技术简便等特点,逐渐成为了革命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受到领导和美术工作者的重视。1944年,鲁艺美术系刻印套色木板年画近三十种,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年画研究组,加强了民间资料搜集和理论研究,对日后新年画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建国后的新年画运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成为年画表现的核心主题,由于建国前以商业促销为目的的月份牌年画在大众中影响还很大,题材较为老旧且不符合新社会的发展形势,为了让年画能更有利于教育发动群众、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兴起了一场由官方发起的改造旧年画、创造新年画的运动。

1949年11月,文化部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并在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刊出,开创了以政令的形式推进艺术改革运动的先河。《指示》要求把年画工作作为文化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活动目的、表现主题、形式语言、价格、销售渠道、服务对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示》特别指出“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流行的形式之一”,应当使这过去用来传播“封建思想的工具”转变成为“对人民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同时还要求各地加强对旧式门神画、月份牌的改造,使其服务于新艺术普及运动。[2]

由于政府的大力组织和积极鼓励,加之印刷出版设备的改善和对新中国建立的热情,新年画运动得到了艺术家的积极响应。据学者统计,1950年新年期间,全国e 200多位画家以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大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大生产、人民热爱革命领袖等为表现主题,累计创作了412种新年画,总发行量超过700万份。[3]为进一步扩大新年画的社会影响,1950年2月17日,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和新华书店为主办单位,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全国年画展览会,集中展出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309件新年画作品。同时,1950年2月号的《人民美术》还专门推出了年画专辑予以大力推广。1950年5月,文化部又专门对在此期间征集到的新年画作品进行了评奖,最終古一舟的《劳动换来光荣》、李琦的《农民参观拖拉机》和安林的《毛主席大阅兵》等三件作品获甲等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年画运动不仅倡导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趣味、树立了符合官方政策的新评价标准,而且其活动的组织过程,为日后的其他艺术运动或展览评奖机制提供了基本参考模式。

集中展览和评奖成为促进新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1951年再一次举办了全国新年画展览,展出选自全国32个出版单位、三百余名作者创作的新年画作品440件。为进一步推进新年画运动发展,1951年10月20日,文化部再次颁发《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1952年7月,又再次进行新年画集中评奖,从两年间创作的一千多件新年画中,选出40件获奖作品,其中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邓澍的《保卫和平》获得一等奖。《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以国家领袖接见新时期社会建设涌现出的劳动模范为主题,将古典绘画的精致造型和具有民族传统意味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被认为是新年画运动的突出代表,单张年画累计发行超过百万份,对后来各类领袖题材的美术作品的构图和表现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集中评奖和反复宣传,加之获奖后的年画被大量复制发行,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改变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认识期待,同时也被更多的年画创作者视为模板,对建国后整个美术界产生了长期和深刻的影响。新年画所产生的强有力的社会影响可以从其发行量上得以了解,到1952年,新年画发行已经达到4000万份以上,题材集中在经济建设、抗美援朝、呼吁和平、拥戴领袖等主流价值领域,对社会文化风气的改变作用不同忽视。另外,各地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新年画创作的机构,专门机构的成立加强了年画创作的目的性,组织的采风访问等深入生活的活动,帮助艺术家克服了概念化、空洞化的缺点,使得参与新年画创作的人员无论热情还是技艺也都有了更好保障。同时,通过发掘民间工艺,传统年画中丰富的表现样式也得到充分改进和运用。这些举措都对推动新年画运动迈向更高水平提供了支持。

随着新年画运动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原本被视为民间技艺、商业手段的年画,逐渐受到传统艺术家的重视,进而一部分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画家也陆续参与到了新年画创作中,一方面将不同门类的绘画技艺和年画结合起来,扩展了年画创作的表现方式和趣味;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年画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比如国画家李可染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叶浅予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等都是新年画运动中,将其他艺术类型与年画结合后的代表作品,成为中国二十世纪年画发展过程的一座高峰。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1.

[2]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6.

[3]吕澎.中国当代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21.

猜你喜欢
美术史年画中国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牛年画牛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年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缸鱼年画之旅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