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与价值探讨

2019-03-08 02:50刘芳
西部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刘芳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领导人针对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危机、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以及全球发展的原则给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声音响亮世界舞台的典型体现。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华传统文化策三个方面探讨其思想渊源;并从个人正义等三个角度分析其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探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分析全球形势,聚焦对全体人类命运的思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时代难题。自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经历了自萌芽到成熟的四个阶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

基于共同的条件,人们进行结合后形成的集体即为共同体。共同体的形式多样,但无论哪种形式,本质上都因利益联结,包括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关于共同体的探讨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从至善的角度对共同体进行伦理解读。在近代卢梭、洛克等人也对共同体概念进行过解读洛克在《政府论》中认为,人民通过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并寻求政府的保护,二者之间订立了“社会契约”。在现代,学术界对共同体这一概念开始广泛关注是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所有国家聚于一个世界,整个人类唯有一个地球。国际社会联系愈发紧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命运相依,由此全人类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该理念也得到正式确立。即;“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2015年的第70届联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习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五大方面提出了中国关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科学理念。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更是将该思想阐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共同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与个别国家之间到区域之间然后到整个人类社会,这一宏大的全球治理理念充分表达了中国对和平的向往,对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

(一)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自儒家文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产生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乃至现如今都有极大影响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他敏锐地看到了战争给社会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孔子反对国家之间的争端轻易诉诸武力,主张以德感化。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同样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文化中的“和”思想,他痛斥春秋无义战,并极力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在《孟子·尽心下》中写道:“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冤冤相报何时了,战争带来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看不到和平的曙光,使暴力永无尽头。普通百姓妻离子散,整个社会生灵涂炭。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中国的“和”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也产生了极强的塑造作用。

“海纳百川”中体现的包容精神最早出现于《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需要有一个包容的胸怀,接纳不同,包容意见,这也是中国儒家中提倡的“忠恕”原则,在与人交往中应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与朋友相交,需言而有信。这些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原则不仅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同样可以推广到国与国之间。面对各种争端,我们理应表现出大国气概,接纳不同的意见。与曾经发生冲突的国家进行和平交往时,也不应执迷于过去,需向前看,以一个包容的心态。這种原则同样可以推广到新国际秩序的建立中,不搞霸权、强权主义。建立维护一个各个国家主权平等的国际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样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理念,极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但又具有超越性。例如该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摒弃了封建残余的平等观更体现了该思想的与时俱进性。还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发展观,不仅仅只关注自身的发展,还关注着各个国家、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继承和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必将更加完善,彰显中国特色。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恩共同体思想的应用。而马恩共同体思想同样来源于更早的相关理论。在每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往往能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各代思想家均是从已有的成果出发进行批判的继承,从而进行理论的创新。共同体思想也不例外。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可以看到共同体思想的端倪。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从政治的角度,从城邦出发阐释了他们对个人和共同体之间关系的看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正是在不断对前人理论进行总结和批判的继承中,形成自己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与费希特在自由上的观点一致,在马克思看来唯有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个体与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在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同时还能为他人的发展提供便利。在那时,人才真正意义上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主导自我的存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同样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以宏大的世界视角希望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建立该体系是通向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三)以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为基础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并非平空出现的,是在党的几代领导人不断发展的国际战略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该战略思想也闪耀着辩证的光芒。无论是处在第一世界的美、苏两国还是中间的欧洲、日本抑或亚非拉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三个世界”理论强调把世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并将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家之间事务的原则。邓小平针对国内和国际上的局势、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邓小平的理论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描绘了蓝图。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理论铺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提出合作共赢构建和谐世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之前的历届领导人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和理解,将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新的诠释。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