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门孩子们心心念念的课,叫“果果”

2019-03-11 09:51张亮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果果教研规则

从2016年起,武汉地区参与了两轮果果项目的实验。2016年,三所学校参与实验,涉及15名教师,300名学生。2017年,六所学校参与实验,40名教师,1360名学生加入“果果”。所有参加果果课题实验的教师,都有一个感受:果果课程与其他课题或课程完全不一样。

一、落实果果课程,抓常规重实效

1.建立“云端”交流站

武汉地区的课题组规模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入了果果团队,就要扎扎實实地把实验做好,这也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声。

基于果果团队的教师多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本身工作较为繁忙,统一参加教研活动时间调配困难的现实情况,课题组专门建立了“云端”交流平台,分别在微信和QQ建立研究群。教师们在群内交流分享培训心得。每次有学校进行校本教研,也会将研讨录音或文字稿上传到教研群,让每位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教研信息和动态。

2.课程落实细分工

(1)分班巧安排

开展果果课程,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控制班级学生人数,用什么时间上课。开展果果课实验的几个班的人数都远远超过了课题规定的30人,有的班人数接近60人。怎么办?

第一轮实验时,我们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一个实验班配备2位果果教师,每周利用一节品德与生活课的课时,两位教师分别在两间教室里同时完成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新的问题来了,有些教师需要到实验班去上果果课,而不是自己的班,相当于增加了他们各自的教学工作量。在教研员的积极协调下,各实验校也高度重视与配合,分别对照几位实验教师的课表,排出了专门的果果课表,三所学校也分别提供了一间教室,让每个班在分班教学时的时间、场地得以保障。

第二轮实验中,虽然部分学校扩大了单班教学规模,但育才怡康小学还是坚持了分班授课的方式。实际教学效果证明,分班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果果课程的实施,以及对每位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指导。

(2)故事先衔接

《果果和朋友》与《比比和朋友》相衔接,但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比比课程,该怎么办呢?课题组教师商议决定,在导读课之前,先利用午休时间,给学生讲比比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熟悉课程里的几个人物和前面发生的事情,了解一些基本的比比规则后,再开始果果导读课,进入果果课程。《比比和朋友》的每个故事都比较长,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课题组内进行了分工,每所学校完成2个比比故事的录音,然后利用教研群共享录音。这样,每个课题实验班的学生都能听到精彩的故事,喜欢的学生还可以把故事下载下来,反复听。

3.教研机制作保障

作为实验课程,我们不断通过听课教研来发现问题,思考改进,并建立了如下教研机制。每月一次教研活动:集中到某一实验校听课研讨。隔周一次下校教研:随堂听课,校内课题组研讨。实时开展网络教研:下校反馈,在线观摩课例。

(1)第一阶段:2016年9-12月

集中学习教材,按教材实施教学,每月到一所学校听课教研,发现问题,对前期三个单元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梳理。

(2)第二阶段:2017年1-7月

针对第一阶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本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调整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注重每一课之间的衔接,以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对“如何让果果规则从孩子的活动中产生,在孩子的生活中运用?”进行了专题教研与尝试。

(3)第三阶段:2017年8-12月

深化解读教材,以单元为单位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每一个单元的集体备课,教研员张亮老师都会和该校课题组教师一起研读教材、梳理思路、发现教学问题,给出教学建议。主备课人还会准备配套的简单课件供教师参考借鉴。

(4)第四阶段:2018年1-10月

课题的再深入研究与创新。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尝试把电影和绘本资源引入果果课程。

二、研究果果教研,抓课堂有创新

1.让果果课程更有延续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每堂课都是“独立”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是“游离”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外的,然而新旧知识的衔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本清源,保证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例如,《识别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是下一堂课《应对欺负》的具体体现,教师在下堂课的教学中,就要注意把“办法”具体到某一个方面,让学生自己想方法面对具体的问题。这样,果果课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每节课都为后面的新课设下“包袱”,埋下新鲜的“种子”,并储备足够的“肥料”,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让果果课更有延续性。

2.让果果课程更具规则性

果果课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课”,在教学中教师以趣导学,随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行为习惯进行“点评”,这样的“点评”不再是强调课堂中的规则,而是用果果规则让学生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随着对果果规则的不断渗透,下校听课时,课题组欣喜地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对果果规则的运用,在活动和讨论的过程中,遇到学生过于活跃、违反或忘记规则的情况,会及时运用果果规则来引导。学生们也逐渐学会在课堂中互相提醒,有时还会提醒教师,“这样违反果果规则了”“果果是这样说的”。这也让果果课堂显示出师生平等、生生互爱的融洽课堂氛围。

3.让果果课程充满亲切感

刚开始,学生们以为果果课和其他课一样,是一门有“规矩”的课。随着教师们亲切的话语带入,柔和的肢体语言展示,有“约定”但没有“规矩”,有“游戏”但没有“约束”,有“知识”但没有“压力”的课堂逐渐融入学生心中。在班级中,学生们会互相提醒“黄金规则”;遇到问题学会用解决问题的步骤去解决;应对欺负学会首先做好自己,更不要欺负

别人。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氛围也有助于形成课程的亲切感。比如,鄱阳黄莺老师的课堂,教师讲的故事是与学生在互动中一步步展开的,好像教师将学生带入了故事情境中,学生们不再是听故事的人,而是一起讲故事的人。

再如,育才、鄱阳、育才行知等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制作果果卡,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上果果课,也会带来自己的“果果”。考虑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们一起做手工,教师们便巧妙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小布偶替代“果果”,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属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果果”陪着他们一起上课。

4.让果果课程带入仪式感

果果课程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则设定。例如,导读课中提到“共同约定”,我们想出让学生在教师手中盖大拇指的方式,表达自己愿意遵守约定;后来又想到,可以准备一张大画布,写上果果规则,让学生用五彩的颜料按上手掌,表示共同推动规则的进行,画布制作完成后,挂在教室里,起到提醒的作用,果果教室也更具魅力。这样既为果果课增添了色彩,又让学生从心里认可果果规则。又如,在进行“应对欺负”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制定出“任何人都不能欺负他人”和“如果我们受到了欺负,可以向身边值得信赖的人求助”这两条规则。如何加深学生的印象呢?请“仪式感”帮忙。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庄重发言:我承诺不欺负别人……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我能遵守”的自信笑容。

5.让绘本走进果果课程

在后期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挖掘身边的果果课程资源。除了儿童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资源,我们着力寻找和果果课程相结合,更能凸显果果规则的动画片和绘本资源。“和果果一起看电影”“和果果一起读绘本”成了课堂上学生们最喜欢做的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情感”时,通过观看情绪电影《头脑特工队》,学生们初步认识了人具备的五种主要情绪;而到了学习第三单元“友谊”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时,重温这部电影,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不同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是必需的,不同情緒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除了影片,绘本的作用也尤为突出。情绪绘本《我不会害怕》《我不要妒忌》《我很善良》《我不怕孤独》《我不愿悲伤》《我想要爱》《我不想生气》《我好快乐》等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情绪认知,感受情绪的出现和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情绪的变化。此外,帮助调节情绪的小绘本《生气汤》、关于死亡话题的绘本《想念蘑菇奶奶》、解决问题的绘本也特别受学生们欢迎。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这些绘本故事,从中获得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办法,再用果果规则来提炼,这样的方式,也将果果规则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学生们联系绘本故事记忆规则,较好地解决了单讲规则说教且枯燥的问题。

6.让果果课程更具适应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翻译和儿童生长文化差异等原因,课程中的一些教学资源并不太适用于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也用学生自己的或本班、本年级的生活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制作成视频微课,补充替换到果果课的教学中。

7.让果果课程更具实效性

在两轮的课题实验中,我们也非常注重果果课程的落实。一方面,修改了每课的课后评价表,另一方面,也注重果果手册的填写落实。

三、成为果果老师,总感觉被需要

“果果老师好!”

“果果老师,这两周你怎么没来上课?”

“果果老师,我想跟你说个小秘密……”

成为果果老师,是件让人倍感温暖的事。特别是抱着大果果去教室的时候,一群果果的“小粉丝”就会冲上来,和果果以及果果老师拥抱,好奇地看看今天老师又为果果课准备了什么新道具。

课程进行到今天,果果课俨然成为学生每周最盼望的课程,和果果一起做游戏也成了学生最期盼的时刻,每周和家长一起说果果、讲“果果规则”已然成为孩子与父母交流最温馨的时光。教师们惊喜地发现,班上的“小淘气”“小霸王”也随着果果课渐渐能静下来;孩子和家长真实的感受,让我们进行实验的教师倍感欣慰。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果果教研规则
排排坐
好奇怪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逗逗的绳子
看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