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两个吃透”的常识

2019-03-11 09:51宋德生牛献礼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铁丝周长图形

宋德生?牛献礼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有没有根本性、普适性的经验?理论与实践都能证明:两个“吃透”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規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经验,也是重要的常识。

所谓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既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学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一、“吃透”教材

张奠宙先生曾讲:“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英国学者P.欧内斯特也说:“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便解决不了关于教学上的争议。”确实,教师只有清楚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内容的价值和魅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数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备课首要的就是“备教材”。要弄清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把握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挖掘知识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认识周长”为例,“周长”概念的形成,应包含以下一些能力要素:一是知道周长的定义,能表述什么是周长;二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或指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三是能根据周长的意义通过测量、计算等基本方法求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四是能应用周长的意义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解决数学问题。从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来看,周长概念的能力结构正好体现了“记忆、理解、掌握、应用、评价”的思维发展过程。前文中陈加会老师教学的成功,正在于她准确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能力要素,精心设计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周长”的理解与感悟。

可见,“吃透”教材,弄清楚数学内容的本质、相关内容的核心、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具体知识内容的来龙去脉等,才能更好地开发与落实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二、“吃透”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什么”和“怎么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吃透”学生就是要把我们对学生的模糊判断、主观判断转变为精确、客观的判断,以获得尽可能真实、准确的信息,并使教学精确到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

只有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路径、学习方式等研究清楚,把学生学习的障碍与困难研究透彻,并能够准确地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及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在关键处引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最重要的本领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还以“认识周长”为例,对于周长概念的几个要素,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模糊的、直觉的、非数学化的。比如,学生虽然能够根据生活经验领会“一周”的含义,但远远没有准确到“从某一点出发,沿图形边沿回到起点”的准确程度。再如,在学生眼中,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个图形的整体,缺少对图形“一周”的关注,更缺少对“一周”的直观感知。根据学情调研,学生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淆的原因大致是:第一,学生在观察图形时,往往是同时看到图形的边线和图形的面,不易剥离。教学时,可以用线绕“图形”一周之后,将线拉直,使学生真正看到,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如前文教学设计中的“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第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遇到的例子往往是周长长的图形面积就大,学生就会感觉到,周长和面积差不多。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举反例,比如展示周长一样但面积不一样的一组图形(如前文教学设计中的“比比谁的行驶路线长”的实际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对问题及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理解,选择是用周长还是用面积来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六年级学习“分数问题”,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2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长米,第二根长( )米。

显然,这道题应该用加法,2+,括号里应该填米。可是,让人吃惊的是,竟然有不少学生把答案写成米。怎么算的呢?原因是把“多米”误认为是“多”了,2+2×=米。这似乎是审题时“马虎”了,没看见单位名称造成的。

可是,这些出错的孩子为什么会看不到单位“米”呢?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归根结底,并非“马虎”惹的祸,而是没有真正理解“与米”的区别。

在分数教学时,如果我们注重在“与米”“与千克”等问题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经常进行如下辨析性练习,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例1:米长还是一根绳子的长?

例2: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哪根铁丝剩下的长?为什么?

像这样的问题,答案都是不唯一的。通过讨论,学生会清楚,所谓米是以1米为整体的,它的长度是具体的、确定的。而“一根铁丝的”,是以一根铁丝为单位“1”,是针对这根铁丝而言,这根铁丝的长度是未知的,所以这根绳子的也是未知的。因此,米与一根铁丝的相比较,需要分类讨论,答案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根铁丝的更长;米更长;两根一样长。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与米之间的差异,对此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也就会认识到单位名称“米”,不是可有可无的。当学生的认识达到这种程度时,所谓“粗心大意”的张冠李戴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吃透”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的方式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对生命、对教育要常怀敬畏之心,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遵循规律,返璞归真,不断把教学研究做实、做细、做深。

(作者单位:1. 河南省周口市六一路小学 2.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铁丝周长图形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周长面积变变变
两长两短
分图形
找图形
铁丝原来有多长
图形变变变
熟练的侍者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