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策略

2019-03-11 09:51张嘉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法信息化评价

张嘉

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教师课程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课程形态,成为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其课程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

关于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很多研究者主要从能力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心理学、教学实施等角度进行讨论。本文将教师课程能力界定为,教师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中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是教师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课程活动任务时,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行为特征和实践智慧。[2]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课程能力发生变化,即教师在完成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课程活动任务时,还需要运用多种形态的教育技术去促进和加强学生学习的素养和能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质,本文所界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能力可以分为课程理解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研究能力等。

1.课程理解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教师对课程价值、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能力,直接影响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效度。

2.课程开发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亮点,致力于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教师需要打破唯教材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资源进行组织与加工,开发和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3.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实施能力就是教师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能力。[3]教育信息化倡导教师运用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方面要遵循课程性质,设计跨学科的主题活动,选择和应用适合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支架;另一方面要围绕问题设计交互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研究课程价值的基础上,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能力。[4]具体包括运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学生个体的学习反馈和过程评价,能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师自我评价等。

5.课程研究能力

课程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参与课程活动中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审视自己、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课程活动设计等,从而获得新经验和新能力;通过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等,掌握课程研究的方法,获得在复杂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以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构成要素的描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整体性。教师在参与课程活动中所需要的不是一种课程能力,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多种能力结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某一方面能力的缺乏会影响到整体能力的发挥。[5]二是实践性。教师课程能力的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课程活动实践经验的积累。[6]三是动态性。教师课程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课程能力相互之间可以动态转化,能够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的指标体系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指标体系,有助于学校与教师了解课程能力构成,使学校与教师双方围绕能力指标提出能力提升的解决方案,以保证课程开发质量。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为基础,结合TPACK框架,综合考虑教师在课程运作中所应具备的能力。

TPACK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要求,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atthew J.Koehler和Punya Mishra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基础之上创建并提出了教师必须获得并发展的(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整合技術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确定了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解析出四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7]TPACK框架更注重教师创设情境、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能力。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见表1),并对二级指标进行了分水平(A、B、C)的能力描述(见表2),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前测、后测问卷测评、学期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打分、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学业评价过程性资料、教科研成果等,同时,结合学生、家长需求度、满意度调查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方式,更客观地把握教师课程能力的状态及显著变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策略

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学校的环境氛围等;内部因素则包括课程意识、课程知识、学习能力等。根据这些因素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影响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

1.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独特育人价值,但由于不参与考试评价,出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行政推动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权利、地位、福利待遇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创造条件,形成压力,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2.高等院校的职前培养

高等院校首先要建立教师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学知识,特别重视信息化背景下所需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術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等。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及教学技术的融合。

3.学校环境的优化

校长需要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支持和引领,支持教师的改革和创新,给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建立指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评价制度,如通过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信息化平台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评估教师课程能力变化,从而全面评价教师专业发展。

4.学习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开放、共享、交流、协作的方式,打破时空局限,辅助教师进行各类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教学研究,形成区域、学校、个人三级研修系统。第一级是区域构建学习社区,如区域联盟、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研修班等,通过区域网络平台、学习平台、在线课堂与现场研讨等新型学习环境的创设,开展打破时空局限的区域研训;第二级是学校构建伙伴共生学习共同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共享学习资源,促进教师课程能力的共同提高;第三级是教师借助网上学习社区、区域网络平台、区域数字资源等进行自主研修,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反思等提升课程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6):13.

[2]王一军.三级管理框架内课程能力的实践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10.

[3]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90.

[4]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69.

[5]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91.

[6]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6):14.

[7]李海峰.TPACK框架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c/2018/37)的子课题苏州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苏教科规验字第16121092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培养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学法信息化评价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