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学科阅读的必要性

2019-03-11 09:51李林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学科素养

李林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中小学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性工程,但是现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一,阅读量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仅为以色列64本的八分之一,日本40本的五分之一。第二,仅仅重视语文,忽视其他学科阅读的独特功能,而且偏向于文学性阅读。第三,缺少为中学生量身订做的多学科阅读图书与配套资源。第四,教学不注重系统性基础素养建构,学科素养支离破碎,没有整体感。第五,图书馆建设求多求全,不注重精而有用,阅读使用率低。第六,数字阅读对阅读的高效支持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第七,缺乏对学科阅读的整体研究,缺乏学科阅读资源的建设與共享,缺乏对中小学生学科阅读的指导,缺乏对学生阅读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

中小学阅读一方面要做好语文阅读,另一方面要做好多学科阅读。语文阅读是基础,学科阅读是深化,阅读走向学科是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学科阅读是指针对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图书与短文等的阅读。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学科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阅读与教育政策层面来看,国家重视阅读,教育重视阅读。

中小学阅读要走进学科,要深入每个学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国家一系列阅读政策文件、教育政策文件表明:全民阅读是国家战略;中小学阅读是全民阅读之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终身学习的重大举措。

第二,学科阅读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身心特征决定着中小学阶段的阅读需求。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处于身心迅猛发展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需要掌握人类文明的精髓,获得知识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必备的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具体从哪儿来?学科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该阶段要掌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课程内容。但是,每个学科的教材对应课程标准选取人类历史上的各学科精华内容时,为教材篇幅所限,就只能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这些缺乏学科的故事性、连贯性,缺乏感性的、立体的、发展性的东西,很难被喜欢感性的、立体的、故事的、逻辑的、探究的、批判的学生所接受。“学科阅读是走进学科本质的最佳路径”,每个学科都需要学生所喜欢的感性的、立体的、故事的、逻辑的、探究的、批判的阅读与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每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建构学科整体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习惯。

第三,学科阅读是基础教育实现深度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夯实“普九”、为“普十二”奠定基础的需要。

基础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普九”,正在向“普十二”迈进的过程中。然而,“普九”辍学率会反弹。在当前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情况下,在基础教育设施越来完善的情况下,在提供免费食宿免学费的情况下,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呢?学生为什么辍学呢?主要是学习困难(厌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杜柯伟表示:“据我们统计,因为厌学或者学习困难辍学的学生可能占到辍学学生的60%以上。”学习困难的成因有多种,其中不愿学、听不懂是主要原因。不愿学的原因,没有学习兴趣占主要因素;听不懂的原因主要是对某一学科的背景内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缺失。激发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提供饱含感性的、立体的、故事的、逻辑的、探究的、批判性的图书、短文、音频等,让学生与学科故事对话、与学科历史的创造者对话,穿梭在概念产生的过程之中,徜徉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之中,感受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情感与意志、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与成就感,学科思维习惯水到渠成,学科兴趣油然而生,与学习困难作斗争的情商与智商大大提高。这样,厌学、逃学、辍学的学生会大幅度减少,夯实了“普九”,为“普十二”奠定基础,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深度均衡发展。

第四,学科阅读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举,是推进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依靠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来源于教育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产生?靠的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着手于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为持续的创新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奠定创新精神基础,二是奠定创新能力基础。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部态度与心向,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创新意识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等。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表现为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宽容,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平和、松弛的心态,愿意为改善他人的生存状态而尽心尽力等。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表现为:学习勤奋、行为果断,对自我要求较高,对学习要求较严;善于沟通与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灵活性,为达到目的愿意变换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等。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创新思维是个体在观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创新活动是个体在实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活动是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归宿。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来源于哪儿?无外乎来源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以及自己的独特思考。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迅速成长与发展的时期。学生的成长一方面依靠教材为“例子”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依靠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是前者比较简洁与碎片化,而后者学生的实践比较有限。正因如此,朱永新指出:“学科阅读是走进学科本质的最佳路径。”因为学科阅读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把握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的突破过程、方法及思维模型;此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学科阅读让抽象的、片段的教材内容,延伸成感性的、立体的、连续的、发展的内容,让学生容易感知发现、发明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获得元认知与方法论。

总之,学科阅读能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优化学科态度,实现学科整体把握与建构,形成学科思维习惯,有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深层融合、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及区域学业水平整体提升,减少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促进义务教育深度普及,促进区域教育深度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学科阅读,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北京中文在线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创新型学科素养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