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往事

2019-03-11 09:51
中国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苏木鄂温克

谨以此文献给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60周年

访谈/阿丽木拉 乌妮尔

整理/乌妮尔 包锋

额尔登其其格

女,鄂温克族,1959年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人。1980年毕业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大专班),先后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中学、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中学、鄂温克族自治旗职业中学任教。2013年退休,教龄33年。

我的心爱在天边

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间

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

我的心爱在高山

高山深处是巍巍的大兴安

林海茫茫云雾间

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

我的心爱在河湾

额尔古纳河穿过那大草原

草原母亲我爱你

深深的河水深深的祝愿

呼伦贝尔大草原

白云朵朵飘在飘在我心间

呼伦贝尔大草原

我的心爱我的思恋

——《呼伦贝尔大草原》

一、从草原牧区到高等学堂——求学时代的记忆

我的名字叫额尔登其其格,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儿时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苇子坑生产队。父母都是鄂温克族牧民,家中姊妹共7人,加上父母,一家共9人,我排行老二。在呼伦贝尔盟①海拉尔一中就读期间,我的母亲去世了,父亲以传统畜牧维持生计,自己带大了家中7个孩子,生活非常清苦。

1967年,我在鄂温克族自治旗②伊敏苏木苇子坑生产队上小学,当时的小学是五年制。1972年在生产队的中学就读了一学期,因为父母比较重视子女教育,1973年年初,把我转到了苏木中学,后来又转到了海拉尔第一中学继续读初中。

尽管我的父母是普通的牧民,但思想较为开明,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家中姊妹均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在相对封闭的基层牧区环境内,我一开始并没有成为教师的意愿。当时老百姓知识面也不像现在这么广,也不知道哪些学校较好。多数牧民子弟都认为只要考上某所学校,将来都会有出息。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作为伊敏苏木苇子坑生产队的回乡知青,参加了高考。第一次高考的时候,共有两级考试,先是在所在苏木进行一次选拔考试,具备合格资格之后才到旗里参加高考。我通过了苏木的选拔考试,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当时的牧区交通不便利,未能参加旗里的高考。1978年,我得到鄂温克族旗教育局的推荐,再次参加高考,收到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大专班的录取通知书。

我考上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父亲非常高兴,还亲自送我入学。从1978年到1980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获得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学历。工作期间,1988年至1990年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教育学院蒙古语文专业学习,获得本科学历。

二、草原上盛开的山丹花——教学生涯成长足迹

1.第一次讲课居然一句话都没说

198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蒙语文教师。回想起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仍是忍俊不禁。那是一节数学课,我端着书和教案进入教室。上课铃一响,我突然不会说话了,跟失声了一样,喉咙像有个东西堵着,无论怎样都开不了口。我赶紧转身,在黑板上抄了满满一黑板数学题。抄到一半时,我拿起教鞭敲了两下黑板,学生们立马反应过来,开始抄起来。就这样,整整一节课,我头也没有回,一直撑到了下课。下课的铃声一响,没等学生走出教室,我这个小老师自己三步并作两步先奔出教室,跑到教室后面的阴凉地,大口喘粗气。现在想想,不就是个讲课么,把自己紧张成那样。每次一想起来这件事就笑得合不拢嘴,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回忆。

2.慢慢学当老师

头几次课,我都是拼命往黑板上写板书,不敢深入讲解,教学语言不是很顺畅,有时候写好了板书让学生抄写下来就当上课了。自己紧张得不行,就赶快留作业,课间跑到外面透气。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学习的状况都没有了解。这个情况后来被校长得知,校长将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要尽早适应教学,要学会组织课堂,严肃课堂的纪律。

当时的伊敏苏木中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在教学任务方面,学校根据教师数量安排每个人的工作量,我一周一般能有十几课时。除了讲授自己的专业蒙语文课之外,如果其他课程缺教师的话,如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也会被安排去上,有时一学期要教两三门课。当时的中学老师在教学内容方面都是严格遵守自治区的各学科蒙语授课的民族教育方针,结合政策法规,根据教研室的规定,分配整理自己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大体按照我们学过的教育学理念,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师自身的条件与教学能力,进行本土化的调整。随着不断地自我挑战和尝试,以及主动听老教师的课进行学习,我慢慢适应了教学的环境和节奏,学会管理学生,试着整顿课堂纪律,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

三、桃李芬芳润草原——我和学生的故事

1984年,由于苏木撤并學校,我调到现在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中学继续担任蒙语文教师。来到鄂温克中学后,我成为高中的班主任,完整地带了一届学生。班里有个女生,患了头疼病,经常请假。当时多数老师比较严格,不轻易给假。考虑到学生病情的严重程度,我还是给了一段时期的假,让学生去就医,我给她联系医院,带着她找好医生看病。后来这名同学的病慢慢地好起来了。我和这名学生一家至今保持着友好往来。

在鄂温克中学任教时,班级里有一名布里亚特蒙古族①学生,她不好好学习,还经常顶撞老师,说自己学得好不好跟老师没关系,老师不应该管她。我联系了该生的家长,试图从家长这边寻找切入口。家长的态度非常谦和,了解了情况后,主动教育自己的子女,并跟老师道歉。这名学生从此改变了学习态度,认真求学。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做起了丝绸布料生意,我还经常光顾她的店。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比较棘手的问题。2011年,我在鄂温克综合职业高中任教时,有一次上课,一名布里亚特蒙古族学生不认真听讲,开小差,还扰乱课堂纪律。我立刻制止了学生的开小差行为,并对其进行了批评。但是那个学生不服管教,还顶撞了我。之后,他还给远在俄罗斯打工的父亲打电话告状。家长听信了孩子单方面的说法,非常气愤,认为是任课老师的过错,便给班主任打了国际长途,说要向相关部门告我。我从教多年,教育管理经验还算丰富,知道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冲动行为,便没有做任何补救措施,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坦然地面对有可能受到的处分。该事件冷却了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并主动向我道歉,家长也没有告我,事件最后得以顺利解决。该生后来还考上了呼和浩特

民族学院。

我认为教师工作是跟人的心灵打交道,教书育人,是非常复杂辛苦的。几十年工作下来非常不易,但是也任劳任怨,只凭对教师工作的热爱。

四、退休生活

我已经快60岁了,但为了赶上时代的脚步,我学会了使用电脑,用电脑备课,在电脑上使用蒙文软件,查找资料。我最近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微信与外界沟通,尝试通过蒙古语打字与人交流,希望自己可以与时俱进。但是我还是有些顾虑,网络的兴起,实际上对语言类专业的教学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在民族语言发展方面更是如此。

因为身体原因,原来计划退休后给学生辅导功课的想法也未能付诸实践。我的妹妹图雅在日本读博期间,与国际著名鄂温克语研究专家——东京外国语大学的风间伸次郎教授合作研究,研究领域包括鄂温克族语言、历史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故事等。退休之后,我将妹妹生前对鄂温克民族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接手过来,继续做鄂温克民族语言学和语系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完成妹妹的遗志。

访谈后记

一首由出生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的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布仁巴雅尔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将“呼伦贝尔”这个让人听了就有足够理由爱上的名字记在了无数人的心底。同样是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走出去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心中,原来都有一个草原,这呼伦贝尔,分明是大家的故乡,甚至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乡。”额尔登其其格老师就是出生、成长、生活在呼伦贝尔这片美丽、富饶、多情的草原上。第一次见到额尔登其其格老师是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额老师的家中,适逢2015年春节,热情好客的额老师为我们端上了鄂温克族美食,访谈在温暖的气氛中展开。第一次访谈主要由原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阿丽木拉老师进行,阿丽木拉用达斡尔语与额老师交流,虽然达斡尔语和鄂温克语有不少区别,但是两位交流得十分愉快,已经突破了语言的限制。在2016年春节之后,主要由包锋老师和乌妮尔老师对额老师进行了两次补充访谈。

在与额老师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额尔登其其格老师非常乐观、善良、朴实。她为草原人民教书育人三十三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多次获得了自治区、盟(市)、旗的奖励和表彰,为鄂温克族教师树立了教书育人的榜样,也成为鄂温克族家乡人民的传奇和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访谈穿插着四种语言,额尔登其其格老师为鄂温克族,所用語言为鄂温克语;阿丽木拉为达斡尔族,所用语言为达斡尔语;乌妮尔老师为蒙古族,所用语言为蒙古语;包锋老师为汉族,所用语言为汉语。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指导内蒙古工作时要求的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共享繁荣的“和美与共”的盛世最好的

体现。

访谈时的三月,呼伦贝尔依然是冰天雪地,刚刚到来的一场暴雪又将季节“逆推”到隆冬,草原上的人们就在这片恶劣却又美丽多情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静静而古老的伊敏河依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流淌,额尔登其其格老师的草原往事,点燃了无数呼伦贝尔草原儿女的梦想。我们期待更多的鄂温克儿女,像额尔登其其格老师一样回报草原,

回报国家。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个体叙事下北方三少民族的百年记忆和心理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8YJA85000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三少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与提升研究”(项目编号:NJSY16289)、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局2017年科技计划项目“鄂伦春族文化变迁与教育传承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1.日本国宫城县青叶区仙台日中贸易商事;2.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3.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苏木鄂温克
浅谈《鄂温克的拉玛湖》中的“情”与“趣”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淡水海豹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鄂温克姑娘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苏木泡脚养血安神
鄂温克人的时间与季节
七月桑桑
一个即将消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