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

2019-03-12 02:20冯正霖
人民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冯正霖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把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工作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要素、路径方向和效益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民航落地生根。我们相信,准确把握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点,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落实,推进民航强国的战略进程就一定会行进在正确的航路上。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民航强国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是中国民航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并先后3次对民航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对民航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时逢改革开放40周年,民航隆重举行了系列庆祝活动,发布了《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对民航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这一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是民航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一年,民航各个领域都有新作为,各项工作都上新台阶,行业发展呈现新气象。2018年,运输航空实现持续安全飞行100个月、6836万小时的新安全纪录,实现16年零8个月的空防安全零责任事故记录;在航班总量同比增长5.65%情况下,全国航班正常率达80.13%,同比提高8.46个百分点;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06.4亿吨,旅客运输量6.1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38.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4%、10.9%、4.6%;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全国千万级机场达37个;空管保障航班起降突破1000万架次;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达31%,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通用航空完成飞行94.1万小时,同比增长12.4%,无人机经营性飞行活动达37万小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对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新时代民航人面前的迫切要求和艰巨任务。一方面,只有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实现民航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切实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挑战;才能真正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较好地解决需求旺盛和保障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才能不断汇聚民航强国基本特征,扎实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另一方面,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的“坡”和“坎”需要我们去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把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工作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要素、路径方向和效益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民航落地生根。

民航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在推动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树立和强化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民航各项工作的始终。

创新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中。必须把创新作为民航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之策,大力培育行业创新文化,营造行业创新环境,推动行业创新体系建设,让创新在行业内蔚然成风。

协调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民航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协调处理好民航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把短板补起来,把弱项强起来;更加注重发展的集约性,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注重发展的协同性,共享业内资源、信息,自觉维护行业的系统性。

绿色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倒逼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必须聚焦人民群众绿色出行需求,以航空器节能减排、机场环保建设治理为核心,构建多元参与、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形成民航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周期绿色发展新模式。

开放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民航业国际化特征明显。必须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放开投资准入,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容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共享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对民航业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努力使民航与人民群众生活融合得更加紧密,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便捷、经济的航空服务,增强对民航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使民航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更高,使民航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民航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发展目标

在推动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我们以战略目标和总体目标为统领,以阶段目标和专业领域目标、单位具体目标为支撑,一步一步地扎实迈进。

统筹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战略目标管方向、管长远,距离目标的差距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空间。建设民航强国是我国民航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既近又远、既难又可实现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对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必须聚焦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既不能轻轻松松、躺着就实现,也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要做到“跳起来”“够得着”,成為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这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民航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统筹行业总体目标和各专业、各单位具体目标。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安全基础更加牢固、服务品质更加优质、管理机制更加有效、市场主体更有活力、行业宏观调控更加有度、支撑国家战略更加有力。在确保行业系统性的基础上,不同的行业主体有不同的专业目标。航空公司要根据自身战略定位,瞄准全球同业标杆,争创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机场要着力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特征的未来机场体系;空管要努力建设“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现代化空管体系;保障单位要形成先进、可靠、经济的技术保障服务体系;科教单位要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建好建强“四型”科研院所(基础技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开发型、成果转化枢纽型和技术政策暨服务智库型)和“五大”基地(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核心技术产业基地、成果转化效益基地和创新人才发展基地)。具体到不同的单位,也要自觉围绕行业发展总体目标,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目标。

建立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推进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必须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突出引导性、评价性、考核性,研究建立一套涵盖基础指标与特征指标的发展指标体系。基础指标应包括安全水平、保障能力、生产规模、运行效率、服务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指标,重在反映行业基本状况、总体面貌。特征指标注重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作用,能够反映民航发展质量、动力、结构变化情况。要根据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完善民航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足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在推进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加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又要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还要激发强大精神动力。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当前,我国民航需求旺盛,但由于行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不足、保障能力不强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我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尽力保持发展速度与保障能力的平衡。长期的削足适履,让发展速度去将就现有的保障能力,势必抑制市场需求的充分释放。我们必须全力推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千方百计提升空管保障能力、机场保障能力、人力资源保障能力,优化民航公共产品供给,保证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充分转化成民航发展的持续动能。

培育壮大新动能。当前,我国航空运输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民航发展的新动能蕴藏在技术进步、管理創新、结构优化所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我们必须加大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使新动能源源不断产生,更加强劲持久。新动能来自旅客结构的变化。只有适应旅客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行为的变化,提供更加贴近旅客需求的航空产品,才能真正将外部需求转化成自身发展动能。新动能来自综合交通的完善。只有主动融入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的集疏运效率,才能将旅客的联程中转需求有效转化成民航新的增长点。新动能来自技术应用的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民航业不能止步不前。我们要紧紧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提升运行效率、创新商业模式,推动行业发展转型升级。新动能来自员工素质的提升。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大力提升民航员工的能力素质,使民航员工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敏感、更加理解、更加适应,民航发展的新动能就孕育在员工素质能力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中。新动能来自生产要素的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带来了更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将催生更多的民航发展新业态。只要充分调动民航产业链上各方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就能把要素集聚带来的优势转化为带动民航发展的内生动力。

激发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时强调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将非凡的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开启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民航人奋力谱写建设民航强国新篇章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学习英雄机组活动引向深入,大力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凝聚起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建设民航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明晰科学

发展路径是否明晰科学,直接关系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推进和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落实“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践行一个理念、推动两翼齐飞、坚守三条底线、完善三张网络、补齐四个短板),按照“一加快、两实现”的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安排(即:到2020年,加快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到2035年,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至本世纪中叶,实现从多领域民航强国向全方位民航强国的跨越),谋定发展路径,突出工作重点,掌控节奏力度,行稳致远,善作善成。

要强化安全工作的政治担当,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正常、安全与服务”四个关系,切实处理好行业准入、经营许可、机队与机场规划、发展速度等源头性和关键性问题,努力补齐制约安全保障能力的短板。要努力破除制约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制约资源保障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制约行业治理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制约行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局面。要认真落实《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以行动纲要为蓝图,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四个方面发力:一要着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资源配置效率和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要着力优化行业功能布局,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是民航业的显著特征,要努力构建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机场网络,积极完善覆盖面广、衔接度高、通达性强的航线网络,加快形成信息开放、资源共享、协同决策的运行信息监控网络。三要着力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是破解行业内部深层次矛盾和有效应对外部竞争的关键所在。我们不仅要在战略上重视创新,而且要真正把创新发展落实到组织建设、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协同合作、生产运行等方方面面。四要着力提高行业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对民航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努力把行业自身的规模实力转化为影响和参与民航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的实力。

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效益好

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民航强国基本特征不断汇聚融合,实现整体跨越,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效益。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效益综合表现为:安全底线牢、运行效率高、服务品质好、经济效益佳、发展后劲足。

安全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特征。就是要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意识,做到安全态势可控、安全基础可靠,安全纪录始终居于世界前列,能够为民航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运行效率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反映。就是要保持行业运行链条完整,做到运行标准科学、运行信息共享、运行机制先进、运行协同有力,航班正点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民航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服务品质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价值体现。就是要把真情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民航服务的全过程,做到服务产品多样、服务价格合理、服务流程便利、旅客体验美好,民航服务品牌始终成为“中国服务”的标杆,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经济效益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所在。从微观层面看,民航企业资本结构得到优化,经营机制灵活,成本控制能力强,市场盈利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从宏观层面看,行业资源配置合理,竞争适度,规模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凸显,投入产出效率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高。

发展后劲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行业各类主体发展充满活力,创新在行业内蔚然成风,行业始终保持协调、均衡、绿色、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政府职能优化、法规标准完备、行业监管有力、宏观调控有度,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民航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

2019年,我们将把成绩归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按照“一加快、两实现”的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进程,全面落实“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始终坚守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底线,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紧扣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力破除制约民航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扎实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准确把握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点,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落实,推进民航强国的战略进程就一定会行进在正确的航路上。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