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把“知识点”转为“教学点”

2019-03-13 12:29金明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线虚线程序性

金明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知识点”的传授和掌握非常重要。由于信息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势必得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也就是将抽象的“知识点”转为形象的“教学点”,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

在一节信息技术课中,通常会有多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有的知识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点的前提。也就是说,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点的掌握。可见,及时掌握并消化这些“知识点”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能力受限于他自身的已有知识、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以及基本经验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画龙点睛写标题》为例,结合以上四个方面去分析、解剖“知识点”,说一说如何将“知识点”转为“教学点”。

《画龙点睛写标题》这一课,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是掌握“艺术字选中”操作,它对本课其他知识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教師的做法是按照书本上的介绍,原模原样地将过程讲述一遍,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很快接受和消化这个“知识点”。因为,“艺术字选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操作程序,还涉及过程与结果的观察与判断,稍有疏忽,就无法完成操作。

书上是这样介绍艺术字选中操作步骤的:“选中艺术字,将鼠标指针指向艺术字外框,当指针变成十字箭头状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就可以将艺术字拖动到合适的位置。”

这样的语言描述方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拗口、烦琐又抽象,多数学生因没能准确选中艺术字,而使艺术字位置无法移动。同时也导致出现后续的调整艺术字大小、字体、颜色、样式等一系列操作的失败。看来,仅通过复述式的传统教学,显然满足不了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再加工,将“知识点”转化为“教学点”,用更简洁、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降低理解难度。

基于对以上“艺术字选中”这个“知识点”的分析与思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把“知识点”转为“教学点”,应遵循以下四个维度:

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知识点”转“教学点”的基础

学生的知识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改组或重新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积极使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艺术字选中”操作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学生已掌握“普通文字选中”的方法。都是文字的选中,但有区别也有联系。

相同的是,两个“选中”,都是需要通过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程序性知识,选中结果都可直观判断。普通文字的选中是通过鼠标按住左键不放,并拖动后文字出现底色,证明已选中。艺术字的选中是鼠标移到虚线外框变十字箭头时,单击鼠标左键后出现虚线变实线,证明已选中。不同的是,它们需要选中的文字特征和可移动的范围不一样。普通文字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内容,选中后只能在行与行之间移动;而艺术字是类似于一个超文本的内容,就像一张图片,选中后可以任意移动位置。

结合以上新旧“知识点”的共性与特性进行对比教学,积极利用迁移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促进新“知识点”掌握的有效基础。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

布鲁纳的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小学生的认识发展正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但仍以图像把握为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贯彻知识点传授的直观性、图像化。

例如,“艺术字选中”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操作程序性的知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后发现,其中有多个图像化的标志(如表1),它们描述了“艺术字选中”的过程与结果,并进行了贴图板书。让看似程序性的“知识点”有了图像化的直观体验,满足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教学程序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呆板的程序性动作,他们则不感兴趣。因此,在小学信息课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艺术字选中”的教学中,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选中艺术字”的操作步骤,而是强调学生去仔细观察操作过程中步骤与步骤之间的变化。如鼠标指针变“十字箭头”,艺术字外框“虚线变实线”,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四、学生的现有经验,是教学情境选择的参考

中国教育历来重视个人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体现了这一观点。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三个中心”展开,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因此,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经验等,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文化课学习,或对一些日常益智游戏、动漫等的接触,学生已熟知并掌握了虚线、实线的概念。在“艺术字选中”操作中,我自主创设了一个利用“虚线变实线”来具体描述“艺术字选中”的过程变化性情境,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刻性。

结合以上四个维度,深入挖掘“知识点”自身的内在特质,生成教学程序,描述教学过程,将发挥“教学点”最大的潜能。下面,以《画龙点睛写标题》中的“艺术字选中”为例(如表2),具体说明如何把“知识点”转为“教学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以及基本经验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分析“艺术字选中”操作的教学方法。最后用“虚线变实线”来概括,并进行了重点板书。让原本既枯燥又抽象的程序性操作过程,瞬间变得很直观、易懂。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情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力,提高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即成功转“知识点”为“教学点”。

由此可见,如何把“知识点”转为“教学点”,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综合考虑。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深入的研究。把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合理转化为自然、生动的“教学点”,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东阳市江北湖田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实线虚线程序性
秋天来啦
大牛
叠叠看 真神奇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
关于程序性辩护
折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