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息阅读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9-03-13 12:29熊良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息写景人教版

熊良荣

全息阅读援引影像学三维立体概念,借鉴全息论思想,将文本中的全部隐态、潜态、显态信息置于全息视域中。通过从“单层”到“系列”的全息渐进、从“孤立”到“关联”的全息呼应,让碎片化阅读与整体性阅读同构共生。由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在于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可以积淀学生语文知识,激发学生言语思维,浸润学生美好心灵。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阅读能力,重视学生语感、段感和篇感的培养。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对此,有教师口诛笔伐,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断章式阅读、浅表化阅读,认为“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盖奥尔格语)

然而,無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碎片化写作”,都不是当下的教育产物。古希腊先哲的哲学箴言、古代圣人孔子的《论语》、西方现代哲学家帕斯卡尔、尼采等人的著作都是一种“碎片化写作”。帕斯卡尔和尼采反而认为,只有随感式的写作,才是真实思想的写作。互联网时代,碎片式阅读,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在碎片式阅读与整体性阅读之间有没有一种沟通式的阅读方式呢?笔者认为,全息阅读能够让学生穿行于整体阅读和碎片阅读之间,让学生既看到文本中的个别、局部,又看到文本的整体、全局;既看到这一篇文本,又看到那一篇文本;既看到同类文本,又看到相关类、相异类文本,等等。

一、全息阅读:从“单层”到“系列”的全息渐进

全息阅读援引影像学“三维立体”的图像概念,借鉴“全息论”的思想,将文本中的全部隐态、潜态和显态信息置于“全息视域”下,用立体思维把握文本的整体性、关联性,将文本置于整个学科系统中,包括字词句段在文本中的地位、作用,文本在整个主题单元、同类文以及相关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等等。如此,文本成为一个全息体,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成为一个全息互通、全息互动的过程。文本的部分内容能够潜隐、折射、映照文本的整体信息,而通过文本整体也能观照到文本的局部信息。

(一)构建学段模块,让阅读在全息中回往

全息阅读的特质是教师能够明晰文本在学生整个阅读素养中的地位、作用。以写景的文体为例,人教版有许多篇目是写景的,这些写景篇目贯穿于各个学段,我们在教学中要能罗列教学的主次,明晰教学的侧重点。如在低段,要求学生能

初步感知写景顺序,主动积累写景词语,并尝试展开初步运用;在中段,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掌握具体的写景方法;在高段,要能把握文本中写景的独特之处等。我在教学中,对学段文本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文本进行研究,使之上下贯通、左右勾连。通过全息性阅读,构建层次性模块,让学生的阅读在全息中推进。

(二)研究单元目标,让阅读在全息中推进

当下教材编排,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基本上都是以主题为单位。以人教版为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组的篇目为《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都是学生亲近文学大师鲁迅的单元,要么是写鲁迅的,要么是鲁迅写的。着眼于同一学段,我们就要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将这一篇文本和那一篇文本进行比较,促进学生深度的学习感悟。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创生主题,比如可以展开《走进鲁迅》的主题教学设计,让学生从不同篇目中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还可以学习“写人的文章”如何写作。这样的着眼于整体单元的语文教学,能够让阅读在全息中推进。

(三)聚焦文本特质,让阅读在全息中达成

文本自产生出来,就获得了独立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我将字词句段的教学与文本的整体教学贯通起来,通过字词句段,把握文本的精髓。通过文本的阅读,把握字词句段的精妙。比如虞大明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设计了四个有推进感的活动板块。在第一个活动中,虞老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园子的特点;在第二个活动中,虞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即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在第三个活动中,虞老师让学生到文本中找寻生机勃勃的例子,看看作者萧红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感受到自由;在第四个活动中,虞老师将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阅读许地山的《落花生》。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同时又让祖父的园子在学生的心中由隐而显、而活。四个活动,一个比一个深刻、宽广,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全息阅读:从“孤立”到“关联”的全息呼应

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只是获得语文知识,形成理性化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感、情感、潜意识、元认知、精神等多种元素。全息阅读,能够整合认知阅读与情感、内容与形式、意义与价值等,进而形成阅读的多向构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同步关注,让认知与情感全息相融

学生的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的语文阅读,往往重视语文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对文本的体验,也包括对语文学习本身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将理性信息与人文信息融合,从而获得丰蕴的情

感体验,让学生的言语经验与情感体验同步提升。例如教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文本主要是通过回忆童年的摇花乐情境来抒发自己淡淡的乡愁。我在教学中通过“浸”这个字,让学生感受“桂花香”;通过“缠”这个字,让学生感受“桂花乐”;通过“比不得”,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在整个教学中,由于抓住了言意共生点,抓住了作者表情达意的字眼,学生就能立足于文本的整体化语境,在语境中锤炼,体验到文本字里行间所孕育的浓浓的情感。如此,才能做到语文教学“情智互动、言意共生”的精彩。

(二)同步构建,让内容与形式全息相生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关注“文本写了什么”,就是关注文本的内容;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就是关注文本的形式。全息阅读要求既关注文本内容,又关注文本形式。比如在教学《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中,我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比如通过文本中对洪水的环境描写来体会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老汉的形象;通过文本中设置的悬念,让学生感受小说结尾的精妙;通过文本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它们对环境的渲染,等等。同步构建,让内容阅读与形式阅读全息相生,能够让学生在联系中深刻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主题。

(三)同步引领,让阅读与写作全息贯通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呈现一种割裂的状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勇和管建刚都提倡建构一种“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全息阅读能够进行一种同步引领,努力让学生的文本阅读与文本写作全息贯通。比如江苏省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对于文本中含有“空隙”的一段,武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从中找出文本中有哪几个方面凸显了空隙狭小,而且还让着力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介绍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空隙介绍得如此生动的,等等。武老师让学生沉入句段的深处,去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形式,如此必然能够唤醒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化解读,让学生领略到文本的独特写法。有了对文本写作手法的指点,学生就能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评析、感悟,写作手法就能在学生的心中扎根。

文本中的元素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牵涉、交织的,学生也不仅仅是“认知体”,更是“情感体”“意念体”“价值体”。只有在立体式全息思维域中,将文本潜态、显态信息呈现出来,从“单层”到“系列”,从“孤立”到“关联”,才能善待、包容、运用碎片化阅读,并将其纳入整体性阅读之中,从而让“碎片化阅读”与“整体性阅读”融合共生,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宿松县城关小学  安徽】

猜你喜欢
全息写景人教版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