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源,寻典故,悟喻义

2019-03-13 13:24邵海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喻义理解

邵海霞

[摘 要]成语故事的教学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本体式的教学相比较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成语故事的教学需要增添一个环节——理解成语的本义和喻义。为了引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成语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要素设疑,深入理解本义”“ 追溯典故缘起,巧妙引导迁移”“ 关联生活体验,举一反三明理”三个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成语故事;喻义;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7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们历史悠久,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故事性强,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成语故事的教学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本体式的教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理解成语的本义和喻义,而这一环节,往往是成语故事类课文教学的难点。围绕这个难点,笔者结合《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分析要素设疑,深入理解本义

“课标”针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教学成语本义时,切勿生搬词典解释,而应根据故事内容,全面分析成语本义的构成要素,搭建一个能涵盖所有要素的“问题桥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概括出成语本义。

“惊弓之鸟”在词典上的本义为“被弓箭吓怕了的鸟”,这种字面解释并没有能凝练成语故事的丰富内涵。如果课堂教学以此为标准,那么学生对此成语的理解必然只能浮于表面。于是,笔者在教学前联系课文内容,对成语本义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提炼出三个要素:一是大雁曾经“受过箭伤”,二是大雁再次“听到弦响”,三是大雁内心“非常害怕”。理清要素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涵盖三个要素的问题:“你觉得是谁导致了大雁的悲剧呢?”组织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三个要素连贯地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此时学生就能轻松、全面地概括出惊弓之鸟的本义是指“受过箭伤、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的鸟”。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精准提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成语故事,联系上下文完整而深刻地理解了成语的本义,并借助对本义的理解梳理了故事脉络。

二、追溯典故缘起,巧妙引导迁移

追溯成语故事的缘起,在本义与喻义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能帮助学生感悟成语的内在含义,同时无形中又将课堂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让孩子了解、亲近传统民族文化,让课堂增添厚重之感。

“惊弓之鸟”后来多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点儿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怎样将含义从 “鸟”指向“人”呢?研读教材、查找资料时,笔者发现惊弓之鸟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原来是赵国的魏加利用“惊弓之鸟”这个故事来劝谏楚国的春申君不要任用临武君为将领。笔者将《战国策》中的原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找找小故事中藏着的一只“惊弓之鸟”,同时说说临武君与大雁之间的相同之处,在学生交流的同时相机板书“受到惊吓”“遇到点情况”“非常害怕”等要素,接着再鼓励他们将这些要素合并起来说说成语的比喻义。这个过程中,因为巧用了《战国策》中的小故事,在“鸟”与“人”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学生能够自然地将成语的含义由“鸟”转向“人”,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发现并概括出成语的比喻义。

每一个成语总有一段典故,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找到它们的源起加以利用。当然,我们在借鉴传统文学的同时,应牢记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要对文献资料适当、适度地加以利用,尤其是面对低年级段的小朋友时,一定对文献材料进行二次创编,从而巧妙地引导迁移。

三、关联生活体验,举一反三明理

成语是在生活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源于生活,最終也还得回归于生活。

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安排了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身边的“惊弓之鸟”这个环节。一个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借此迅速引导:“我们可以就像他这样,说清楚什么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儿就成了惊弓之鸟。”借助这座桥梁,学生们轻松跨越了语言组织方面的障碍。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恰当地运用成语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教师要能根据成语的含义与特点,对成语在语境中的运用进行尽可能多的预设,从中归纳出一个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语言模式,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进行言语表达,从而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在运用中深化对成语内涵的理解的目的。

成语喻义的揭示有很多的方法,只要我们心中了解学生原先的起点,明确这节课他所要到达的终点,并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可供其翻越的桥梁,那么学生对成语喻义的理解必然会水到渠成。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喻义理解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