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开发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2019-03-14 08:38王晓静刘士林
中国名城 2019年3期
关键词:故里名人文化产业

王晓静 刘士林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对历史文化资源而言,该部门的成立将有效解决原先文化部强调保护修缮,而旅游部门强调开发利用的二难问题,统筹管理文化与旅游二者的有机结合,也将会对各地的名人故里开发建设行为给予更有可行性的政策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名人故里既是一种浓缩了历史情感记忆的乡邦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可以亲临其境、观赏体验的现实文化地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既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产,也是人们对该城市的情感依恋之所在,是沟通传统与现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介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既表现在城市建筑等物质载体上,也表现在城市精神与性格代表的人物身上。名人故里兼备了这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独特而珍贵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地方的乡贤和人望,也深深埋藏在城市个体的文化记忆和心灵深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我们一说到一座城市,一般不会想到它有多少人口,有多么大的经济规模,而是首先会想到谁曾生活在这里,想了解那些曾在历史上呼风唤雨或特立独行的大人物的生活和事件,以及城市在当下的状况。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资源对地方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名人故里的开发建设引起了政府、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1 名人故里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名人故里之争层出不穷(表1),各地之所以争夺、开发名人故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勃兴或视觉社会的到来,原本“只消费不生产”的文化活动摇身一变成为最优质的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度经济影响报告称,旅游业连续6年引领全球经济。可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往往能创造出比传统产业更大和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国内方面看,名人故里的争夺和开发之所以愈演愈烈,主要是受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两个国家级振兴计划的刺激,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大的背景下,很多城市都把城市经济的转型发展依托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所以,当下出现名人故里开发“大跃进”,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但目前的名人故里开发建设又常受到各种批判和诟病,其最主要问题有两条。

1.1 “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为辅”的开发模式弊大于利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政府领导对乡邦文化和人物有深厚的敬仰与热爱之情,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意志还是最重要的。我国政府决策中特有的“一把手项目”痼疾,已经开始从过去的经济领域蔓延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上,各地频繁出现一些并未征求民众意见,仅凭专家一纸子虚乌有的论证与领导的个人喜好,就大把烧钱大肆圈地大兴土木,仓促上马名人故里工程。①如2010年,湖南省新晃县宣布,将斥资50亿元人民币重建夜郎古国。而直到2017年新晃县还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更别提“夜郎古国”的重建了。这种缺乏深入调研和民众参与的“一把手项目”,多是拍脑袋的产物,其危害性已是众所周知。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领导一般是地方发展的核心,所以在本质上可以把地方官界定为一个地方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新浪网曾进行过一项调查,民众认为各地争取历史名人故里称号,无非是为当地争取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占了58.3%。从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将旅游业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未来经济发展规划,并在那些自然景观不突出的地区尤其重视打造名人故里式的文化旅游就可看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这个意义上,领导的意志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而是和世界、国家、地方的各种人物、思想、言论、发展模式等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因此,很多类似项目的开发也直接反映了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内在机制问题。

表1 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部分事件名单表②

1.2 粗放建设和过度开发的思维方式导致各种各样的名人故里病

我国各地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利益驱使下“遗产经济学”③的精细打算,必然会对名人文化资源造成竭泽而渔式的后果,掀起各种“伪文化”浪潮。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形”与“神”的“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即过度重视物质形态的打造,而忽略了历史名人的真精神。其一般模式是建纪念馆-雕像-文化广场,但对古人的学术、思想与境界等缺乏起码的研究与认同。更有甚者还专门挑些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大加渲染,实在是有辱斯文。二是“名”与“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少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面子工程上,完全遗忘了先贤朴素的民生与民本理念。一些名人故里工程的征地、拆迁和集资不断扰民,有些甚至到了人不堪其扰的地步。三是“学”与“用”的深层矛盾急待解决。重建名人故里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先贤的学术与精神,使他们具有普适性的思想和智慧,能够帮助解决我们当下的困惑和问题。但在当下,这已程序化为开一个或开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由于其主要目的在于争抢文化资源而不是弘道,这些会议多流于形式而很少关心内容,甚至有花钱请学者背书的嫌疑,有买椟还珠之嫌,也大大浪费了一些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

2 名人故里开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名人故里的开发对地方发展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开发名人故里既符合发展绿色产业的道路,又属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行为,不仅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文化资源,盛世修典、追怀乡贤也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四川江油,2003年江油的旅游收入仅为5亿,而在成功注册“李白故里”之后,2007年接待游客348万人次,收入超13亿。可见“李白”的品牌号召力无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和粗放发展的深层问题和矛盾,无论是耗资巨大的名人故里建设,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名人归属权的争抢上,都颠倒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是在名人故里、陵墓的争夺中各种口水战频发,甚至出现了争抢西门庆故里一类的恶性事件的根源。如何使名人故里建设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协调好乡邦文化传承发扬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当下迫切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其中,因粗放、过度、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开发建设导致的最突出恶果就是项目烂尾。近几年,因建设不力、半途而废甚至烂尾工程的名人故里项目为数不少,如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尽管具体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但从源头上讲,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战略性问题,这主要源于对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误判。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受到的限制和掣肘因素越来越多,一般的产业项目不仅不容易上马,也常有出力而不讨好的后遗症。另一方面,借助于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我国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开发名人故里在大的方面属于朝阳产业,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容易拿到土地,出政绩较快,容易产生轰动效应,再加上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等,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政府都十分看好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的战略机遇,以至于走向了“文化产业,一抓就灵”的极端,这是各地名人故里项目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并呈现出无序和过度开发的根源。但生存的基本秩序是: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摇摆不定的大背景下,当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与环境面临巨大冲击和压力之时,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的支出必然是首先受到冲击与压缩的对象,另一方面,中国也并没有富裕到文化消费成为第一需要的地步,目前我国国内的文化产业市场毕竟容量有限,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指望文化产业“单骑救主”。对形势的误判,容易导致因投资过大、战线过长等问题,最终使很多项目由于资金链中断而成为烂尾工程。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了教师对其工作、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情绪解释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国内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内容上以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比较、影响因素的研究居多,如诸葛伟民(2001)对浙江、上海、江苏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工作适应性,职称评定、群体组织气氛、学校政策制度和报酬福利待遇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是战术性问题。说文化产业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毕其功于一役,也不是要彻底否定文化产业。关键在于要有内容和创意,而不是相互模仿、抄袭和同质竞争。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内容产业,名人故里因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物的密切关系,应该是最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内容越独特,就越能产生创意和创造消费机会。真正理想的文化产业绝不是以投资数量、拆迁面积、空间规模以及项目收益来计算的,恰恰相反,它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已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通过最少的投资和最少的工程体量,使名人故里特有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名人故里项目有别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以其深厚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成为当代人文化消费的对象。而当下很多名人故里建设之所以成为烂尾楼,根源就在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资规模、造势甚至是恶性竞争上,以为只要有了钱或者是抢到一个名义,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文化产业品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名人故居,因为文化衍生品开发成本不低,收益却不高;房子虽很漂亮,却没有什么内容可消费,导致门庭冷落车马稀。与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烂尾不同,这种不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属于另一种意义上的烂尾工程,同样会留下很多令人棘手的后遗症。

3 对名人故里开发建设的几点建议

尽管名人故里开发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以后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但也不应因噎废食。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开发,而是如何才能开发好。

笔者认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名人故里开发更需要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是“无过而无不及”,在保护和开发两方面,既不过分,也不消极,在尽可能保护名人故里的物质遗产与弘扬其精神实质的条件下,为乡邦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展示平台,这是对优秀文化真正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3.1 构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利互补的良性生态循环

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要想真正实现很难。这是由于文化和经济的本性决定的。经济的本质主要是物质的和消费的,文化尽管有物质和消费的成分,但最高境界和精神却是超功利的和审美的。地方政府和领导也很为难,手中有可以发展经济的文化资源,同时周边也有一大堆觊觎的商人,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利取其大或害取其轻。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好好研究文化发展的规律,其中特别是要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方面的需要和耦合关系,文化产业凸显出市场的需要,没有这个需要就不会有活力。文化事业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对名人故里的开发建设而言,要厘清名人文化所传递到当代的精神价值如何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使之成为每个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这是真正的千秋事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和权益,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使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生态。

3.2 应出台系统的政策法规和机制,规范政府主导的文化开发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与经济双赢的目标还太远,我们更应该讨论如何结束经济单边发展,和解决以牺牲文化为条件的文化发展痼疾。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思想、克制欲望,不能过于商业化,把什么都卖了,甚至是把什么都贱卖了。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业的背景下,今天的很多城市走竭泽而渔的道路,由唯利是图的企业和商人去经营影响一座城市的文化项目,肯定会出很大问题。不少历史城市的命运留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城市的繁华固然离不开商人,但城市文化是绝对不能依赖商人的。而如果本身承担着主流文化建设的政府和官员自身过于商业化,或者是在文化建设中过度依赖、甚至乞灵于商业运作,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最近的名人故里之争,就颇有些香艳的味道,典型如二乔故里之争和西门庆故里之争。四川遂宁市甚至使出了观音选美的伎俩。另外,如很多上海的名人故居都成了高档餐馆,即使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名人故居被公司经营后,就彻底脱离了文化部门的监理和管控,更谈不上什么传承和保护。诚然,当下有数量不少的名人故居,是借助了政府的力量或干预才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但另一方面,完全由政府主导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政府和商人很容易在发展地方经济上结成利益共同体,丧失了对彼此的监督和制衡。2016年被违法拆除的梁林故居,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地方政府对开发商的纵容甚至直接支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双方怎么唱高调,其间的利益链条十分清楚,就是商人借投资文化项目拿地赚钱,而政府借此提高GDP或税收政绩。

就此而言,关键不在于政府要不要介入,而是如何提升政府的文化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真正形成对名人故里的文化自觉和敬畏,才能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因此,我们认为应及时出台系统的政策法规和机制坚决予以制止,对政府主导的文化开发行为进行政策约束。

3.3 弄清城市文化的本质,找到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真正问题

在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最紧迫和需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在观念上真正弄清楚城市的本质。二是在此前提下找到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真正问题。

就前者而言,“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居于城市。”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城市的一个经典定义。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说,在任何时代,城市都代表着一个最高的文明水平,代表着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活。从这些广为流传的话语中,我们不难读出,在城市不仅有更多追求财富、个体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包含着人们在心理、情感和价值上的更大满足。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才是城市的本质。不客气地说,我们当下的很多文化建设,由于背离或根本不了解文化是城市的本质,搞的都不是文化建设,只是借了文化的名义在搞经济建设,从正本清源的角度看,在观念领域首先搞清楚城市的本质,即使不能避免人们以经济代文化,但至少可以使大家知道经济与文化的差别,知道我们在搞的不是文化。

就后者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罗马化,其主要特征即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当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很多方面正表现出日益严重的罗马化倾向,如人口过分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经常的性感刺激、暴力和犯罪等。我国近年来在城建上“大跃进”和文化消费的“三俗”问题,也表明罗马化的幽灵开始在中国城市的周围徘徊。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罗马化则只有城市物质躯壳的扩张,而完全牺牲了城市文化提供的代表着更高文明水平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只停留在表面,而很难深入到城市人日常生活,在外表上越来越华丽而在实际上越来越不宜居的根源。

由此可知,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真正需要的是放弃以经济代文化的建设思路与路径。对于名人故里而言,也大体上如此。目前盛行的名人故里开发,其主流可称为“见物不见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上两方面:一是真的不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也想不到除了挣钱、发展经济还能干什么;二是只能做一些浅表的、物质形式的或容易吸引眼球的文化项目,比如盖几座房子、拍些影视节目、搞些歌星演唱会、做些广告宣传等。如何以名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契机,重建现代以来严重流失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让乡贤的文化基因与人格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走向复活,才是“为往圣继绝学”、告慰先贤的最好方式,也是身为名人故里的后人们最应该思考和付诸实践的。

注释:

①胡艺.名人故里炒作为何禁而不止[N].中华读书报,2016-01-09(20).

②部分资料参考自《名人故里之争》,《羊城晚报》2010年05月23日,部分资料由笔者从网络搜集。

③谢倩.城市营销视角下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2):72-73.

猜你喜欢
故里名人文化产业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