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进模式下的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实践探索

2019-03-15 00:21马东俊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基础教育

马东俊

摘 要: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下,提高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协同创新质量,增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工程建设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协同创新需求,提出了协同创新路径,为今后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双向互进;高等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前党和国家对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的最高要求,是广大人民对学校的热切期盼。教育部门是运行机制和管理的主要推动者,教育机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平台,而教师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最直接的执行者。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书育人的能力、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潜力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师范类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推进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够服务地方、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队伍,承担起基础教育的重担,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在推进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教育部门和中小学等基础教学单位之间形成多主体互动、多元参与的系统,共同解决发展目标、改革需求、制度设计、资源配合、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在多个实践领域统筹推进,通过协同創新提升改革质量,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我国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深度合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共用,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取得实质性重大成果。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强调在多个改革创新的主体之间建立联系、沟通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共同实现目标。美国麻省理工学斯隆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协同创新源自系协同理论,是来自不同利益的自我激励的人员通过网络形式构建发展愿景,加强沟通协调,合作达成发展目标的一种机制。教育部还推出了“2011计划”推进高校与政府、产业的协同创新,旨在提升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多主体参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不单单是在重大项目方面有很好的实效,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等师范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一)师资专业化水平不强

教师的专业化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专业化涵盖了教师职业准入和自身的不断学习训练。教师尤其是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中小学存在着许多未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甚至是未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就可以较为轻松的开展教学,有些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员就承担起了一个地区的小学全科课程,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但是面临着许多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专业化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与广大的基础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虽然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指导素质,但是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尤其是教师在专业知识、基本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建立规范的专业化发展机制和运行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应用与理论探索之间适配性不强

基础教育更强调教师的专业传授,高等师范教育更强调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二者是有机的衔接。结合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恰恰是衔接的环节出了问题。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基础教育教师虽然是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但是这些师资型人才在大学期间更强调理论,在基础教育工作期间更强调实践能力,而且中小学的教学受众对象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能和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在使用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过程中还有些滞后,从而导致承担中小学教师任务的人才在实践中与理论发生脱机。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更看重与职称相关的教学实践成绩、奖项等等,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或者效果良好的教学方式往往因为水平有限、时间不足导致无法成为理论经验,即使有老师对工作进行总结,进行经验传授,但是往往停留在操作层面,其中的科学规律和原理没法和现有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形不成系统的技能知识,在传播和接收方面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并且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等原因,教师在个人进修方面也会脱不开身而无法让让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基础教育培训过程中,更关注的是教师培训经历,真正对教学能力和知识培养方面的工作还比较缺乏,缺乏行之有效的交流渠道和平台。

(三)实习实践指导效果有待提升

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示,他们在协同创新的过程当中并不明确自己的相关创新任务,更多的是在指导学生实习工作,而且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听课,实习指导也是由大学的带队教师督管的多一些,自身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提出改进建议,自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很重,并不会主动承担实习指导任务,但是指导的收获也一般,如果分配有明确的指导任务或者创新需求,他们也会认真负责的完成。从这些情况来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被动的承担任务的角色更多一些,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性。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在协同创新发展的体系当中,创新需求和问题导向并不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限于自身的研究训练和专业素养限制,他们只是被动的参与;二是所在学校的课业负担任务没有因为参与协同创新而减少,相关协同创新任务会带来一定的负担,这也是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协同创新架构的教育机构和高等师范教育大学在对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过程中起的作用缺乏重视和激励,即使教有余力的中小学教师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创新研究过程中,但是在成果表现形式和个人奖励方面,影响贡献程度往往也得不到太高的重视,排名等往往比较靠后,也会造成积极性的损伤。但是真正在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式上,在基础教育实践过程中起到优秀指导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一线教师,因此通过激励机制方式和方法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协同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协同创新这一发展机制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学者对推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衔接方面的研究在教育界也成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问题主要集中在机制、方法、路径方面的研究方面。赵英认为协同创新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李祖超等人从高校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余江平等人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协同创新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对于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和执行方式方面更多的关注在协同创新发展的组织架构,而如何有效落实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方面提出的实施办法并不多。

二、双向互进模式下的协同创新实践

(一)双向互进

在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的双向互进,可以有效的提升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推进的过程中,就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教科研人员进入到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的课堂和工作岗位,师范类学生进入到中小学教师岗位开展顶岗锻炼;中小学教师到大学课堂中参与教学和研究项目的相关工作,在教学课堂上为大学生讲授在基础教育课堂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互进机制,有效的推进高等师范教育課堂的实际操作性,提高教研项目的研究针对性,提升基础教育师资的能力和水平。

(二)全过程定岗实习

在师范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成长的时间较短,做的好的学校能够保证在一学年,有些学校只能做到2周,甚至更短。一是基础教育教学任务重,许多家长认为实习生会影响孩子的受教育质量,抵制过长的实习教学任务;二是学生自身对待教育实习的态度上存在偏差,认为只是完成任务,应付差事的思想还比较普遍;三是实习指导的教师为充分尽到责任,为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的严肃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基础教育未来质量的责任性,加之路途、精力的消耗,导致管理不严格、指导不细致、沟通不及时,一些实习生缺席、逃课等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新入学的本科师范生中开展定岗实习指导计划,就是让每个师范专业的教师认领5-8名新生,以校外中小学实践基地为基础,与特定班级和专业任课教师结对,制定定岗定人实习计划,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在课余时间参与到结对教师的课堂旁听和作业批改,大二开始课程参与教学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大三结合教育实践任务,开展全面教学指导,大四在围绕基础教育开展教师资格认证和毕业设计,定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定期听取学生的汇报和指导,结对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开展教学研究。一般中小学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教师轮换,与学生定岗实习的实践和周期相吻合,并且循序渐进的方式也避免了学生实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担忧,基于定岗实习过程的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以项目为抓手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中小学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可以有效执行,在推进方面也非常容易做到,而多方合作的重点在创新,既包括针对教育领域的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还包括提升教育方法创新,更应包括提升教育质量的创新性成果。协同体系中的各方力量要围绕创新开展合作,关键是能够找到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和症结,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最终获得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师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成果的分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设立合作研究项目的方式,在研究目标、项目计划、资金支持、结果分配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将协同创新参与机构整合在一起,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实施。比如一些学校在推进UGS或者US等合作中,以研究项目和共建合作平台方式的协同创新往往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果。

三、结语

强化师范教育基础,搭建师范实践教学平台,发挥师范教育特长,推进协同育人创新和发展,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师范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共同重视的重要问题,按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坚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统一,坚持“地方政府、大学、中小学”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中小学质量共同提升的模式创新,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聚集能量,增强合作意识,构建切实解决创新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方面的问题,才能有效推进协同创新的效果和质量,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7,(07).

[2]赵英.协同创新: 教师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的必然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 03).

[3]喻江平,王思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 ( 07).

[4]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5]李中国.两种“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6]闫建璋,郭赟嘉.师范院校“大学-政府-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7]朱宛霞.U-S 教师合作发展模式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8]周正.哈尔滨市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问题与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9]侯小兵.学校-大学-联盟: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基本轨迹[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