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法写春意,“纸上太极”显精神

2019-03-18 05:09策划蓝薇薇
银潮 2019年2期
关键词:楹联书画江苏省

策划>>>蓝薇薇

撰文>>>汪寅生 秦志法 顾抗 蓝薇薇

书法是生命的艺术,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领域中的最高审美,蕴含着千年的文人情感和文化修养。在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拥有独特人生阅历的老人,追慕形神共养的书法境界,与书法相伴终身,砚田耕耘,感悟多多。

春节,是书法艺术深入千家万户的最佳时节。让我们聆听长者们与书法结缘的生活道路与心理历程,推开这扇浸染着墨色芬芳的大门。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

文>>>汪寅生

汪寅生,1950年生,安徽休宁人。曾被江苏省政府授予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获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在我的书法生涯中,有四位重要的老师。

第一位是我的父亲。小时家境贫困,连纸都买不起。父亲拿旧报纸给我练字,还特意将砖头磨平,让我蘸水在上面写。小学时放学回家,我完成了作业,妈妈呼唤我打猪草、挑粪浇菜,父亲却要我练字。他的要求是:每天认认真真写20个大字,心不静不要写。小学毕业后,我要到离家50里外的石田中学读书。临行前,父亲把家藏的董其昌所书的《归去来辞》行书字帖放入我的书箱,叮嘱说:“你光练楷书不行,要开始练行书啦。”父亲是我学习书法的引导者和把舵人。

第二位是我上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程定刚。程定刚老师重视大字课,批改作业也很认真。他教导的“一定要把毛笔字写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学生大字写得好,他就用红色毛笔画一个大圈;偏旁部首写得好,就画一个小圈,甚至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写得好,他都会画上一个小圈。我的大字本上的红圈比较多,常常引来同学羡慕的眼光。班里出黑板报,程老师就会让我们几个写字好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第三位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侯镜昶。他是书法大家胡小石的研究生,1984年江苏省成立书法家协会时,他担任副秘书长。那时,侯老师上课在黑板上写粉笔字,行笔流畅,字形美观,粉笔磨擦黑板发出“叽叽”的声音,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的叫好声,有的还一笔一划跟着学起来。侯老师批改我的作文,看到我是为数不多的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也格外多一份关爱。他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下批语:“请多临写古人字帖!”

我这才开始接触到草书、篆书和隶书等,广泛涉猎“二王”的行草、孙过庭的《书谱》,还有米芾、苏东坡、赵孟頫、王铎等名家的法帖以及汉代隶书拓本。在大学里,我还自学了篆刻。

第四位是江苏省书协原秘书长田原。我上大学时,他是新华日报社美术组的组长。我在报社实习,常常向他请教硬笔书法以及篆刻知识。他对年轻人特别热情,诲人不倦,还赠送给我几个蘸水笔尖,那是日本友人送他的,这种笔尖蘸水多、弹性好,我见后感到特别新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我又遇到了武中奇、陈大羽、张杰和尉天池教授,他们是当时江苏书坛的领军人物,得到他们的教诲,受益匪浅!

林散之有诗谓“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书法是很深奥的,我学书的感言是:“书法正道唯古意,心摹手追有所依;艺术之路多坎坷,学书修为莫言易。”书法讲究传承性,一定要下功夫临习古代的名家字帖,从中学习笔法、结字规律和章法。学古人的书法,学其形易,追风骨难;学点画易,求其神难。书法的创新更是难之有难。青年时代,我练字没有悟性,往往求其形,求外在的美,不知内涵之深。后来对书法的认知逐步加深,我深感练字追求神合、讲究韵味、融入情感的重要。

[唐]杜甫《春夜喜雨诗》(汪寅生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持松柏气节,书云水襟怀

文>>>秦志法

秦志法,1939年生,江苏武进人。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江苏省省级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

从小我就喜欢写字,青年时期特别喜欢隶书,因为它圆浑秀美,中年以后则对篆书的古雅质朴产生浓厚兴趣,工作之余常临篆帖。退休后,更倾心于篆书的书写。在我的书法生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著名书画家、金石学家陈大羽。

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那伙人用“无限上纲”等手法,把陈大羽先生那幅“晨啼”画打成“反革命”画,使他遭到无情批斗。当时我已在江苏省革委会机关工作。一天,组长请我帮忙找人刻枚名章。我当即想到大羽先生,并开玩笑说:“有,问题是你敢不敢。”我向组长介绍了正遭批斗的陈大羽先生,他态度鲜明地表示:刻章就是刻章,这有什么关系。第二天组长就拿来两枚印章石,对我说,你也刻一方。我通过朋友找到了大羽先生。从神情中,我看出了他的苦恼,也看到了他的喜悦。我说,那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有数,批就批吧,饭照吃,觉照睡,事照干。我还讲了“文革”初期时,我随单位书记上台挨批的经历。大羽点点头,问我:“几天要?”我说,慢慢刻,十天也可以,总之千万不要想不通呀!大约四天后,大羽来电话,说章已刻好。我去他那里聊了一会儿,他提出想见见那位军代表组长。我当即表态:情理之中,听我电话。第二天我向组长转交了印章,组长十分欣喜,赞美有加,我转达了大羽的诉求和我考虑见面的时间、地点等建议,他均表同意。过了两天大羽的愿望实现了。就这样,我与大羽先生在这个特殊年代、特殊时期结下了特殊之缘。

白雪红梅添画意,

青山绿水动诗情。

(秦志法书)

“文革” 结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我在江苏省委宣传部门工作,兼任江苏省对外友协常务理事。一天,我陪同日本20多人的文化交流团参观南京艺术学院,在南艺书画厅与大羽先生重逢。我们目光交汇,惊讶中充满喜悦,相互点点头。大羽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笑嘻嘻地说:“你真胆大呀!”此话别人或许听不明白,但我十分清楚其中含义,我笑笑:“挺过来就好!”我请他多多保重,他邀请我去他家玩。

为对外宣传江苏,我筹拍《江苏春晓》对外电影片,带了摄影师到大羽家进行拍摄。我请大羽开笔,画那只遭批的大公鸡。大羽用大毛笔熟练地运笔,室内一片肃静,不一会,一只昂头的大公鸡呈现在画面上了。又寥寥几笔,一幅画完成了。摄影师回看画面很满意。大羽的额头已微微出汗,我请他坐下来歇歇。他喝了口水,对我说:“快过年了,这只鸡你拎回去吧!等会我再画一只送给摄影师过年。”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应约来到大羽家。他对我说:“我记得你画旁没有条幅,现在就写。”我非常高兴,说:“确实没有,谢谢你了。但有个要求,写篆书。”他说,好好好,听你的。接着他拿出对开条幅,撰写了“云水襟怀,松柏气节”的对联。因为是阴天,大羽还拿出电吹风把条幅吹干。此时,我的兴致愈加浓烈,就篆书书写的用笔、用墨、解体等诸多问题请教大羽,他都一一讲解、指点,还高兴地说,看来你在学写篆书,好啊!他说:“篆书是甲骨文之后最古老的书体,的确难认、难懂、难论、难写。我治印,必须用篆体。篆书学问大啊,只要钻进去,总会有收获的。”经过他的鼓励与指点,我坚定了习篆为主的书法生涯。

除了习练书法,我也创作楹联。2009年春,我担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使我有了更好学习楹联的机会。每年春节,是我们楹联研究会最忙碌的时间。前两年,新华报业集团发起为城墙书写春联的活动,我们非常支持。在南京城门挂春联,既增添了喜庆气氛,又彰显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是楹联和书法的一次完美结合。

不管是书法还是楹联,我都将陈大羽先生当年所赠“云水襟怀、松柏气节”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境界。

命中书法:从生活伴奏曲到主旋律

文>>>顾抗

我自中学起就喜爱书法,尤其羡慕草书,经常照葫芦画瓢,写写画画,但不得要领,无所长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南京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宣传教育科任科长时,认识了著名书法家陶敬儒先生,因对其人品与书艺敬仰,拜其为师。从此,我不再是学书法的无师之徒,书艺渐进。其后多年,我还经常就书法问题请教陶敬儒先生,聆听教诲,得益匪浅。

1985年,经恩师指点,我凭借一篇书论文章、几幅书法作品,考上了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又报名参加该校书法研究生班学习,学时一年半,得到书法艺专多位书法家老师的悉心指导。

1989年书法研究生班结业,无锡书法艺专为了保持与我们这批研究生的联系,就把我们推荐给了当地两个书法家组织,吸纳为会员,在发给书法艺专结业证书的同时,颁发了两个“书法家”组织的会员证。从此,我的人生由写毛笔字为伴,升格到了与书法为伴。

顾抗,1944年生,江苏无锡人。原江苏省苏州人民警察学校副校长,江苏省政法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省级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

1992年,我被江苏省公安厅派到苏州人民警察学校当副校长,但家仍在南京。警察学校其他领导的家都在苏州本地,只有我的家在外地。因此,每天当别的领导都下班回家的时候,我便成了常值班的校领导。每到此时,除了处理一些校务工作外,陪伴我度过四年漫长岁月的,就只有书法了,倒也生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说书法一直是我生活的伴奏曲,那么,2004年我从省公安厅退休后,书法变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从苏州调回南京,由于公安厅繁忙的工作和我爱人身患癌症,我的书法学习基本停滞。我退休后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我的爱人由于癌细胞扩散而去世,我跌入了孤独与悲痛的情感低谷,难以自拔。这时,厅机关老干部处和书画前辈、离休干部徐鸣等同志多次登门,反复动员我参加集体书画活动,我被关心我的人逐步拉进了公安厅机关老同志书画小组、省政法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和省级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此时的我已心无牵挂,于是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身学习和三级书画组织的各项活动中。

在普遍临习诸家书体与风格的基础上,我扩大学习与书法用笔最相近的梅、兰、竹、菊等写意画,不断探索,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众多老师和会友的热情指导与真诚帮助下,我的书艺画技不断提高。

今年,我已经75岁了,将来会从三级书画组织的工作岗位上第二次退休,但是书画学习和活动作为退休生活的主旋律不会改变。

[清]张维屏《新雷诗》

(顾抗书)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后记:以书法与天下苍生共养共荣

新春,是书家们饱蘸浓墨、忙于书写的时节,他们或下乡,或进社区,将春意盎然的福字和充满情味的春联递到人们手上。书家们认为,他们所亲近的书法,不应是文人在书斋的把玩,而是在对书法传统写意精神的继承中,结合对社会的思考与关怀,弘扬人类真善美精神。

秦志法老人将书法喻为 “纸上太极”,非常形象。人们在运笔中绝虑凝神,无论是轻重、刚柔、藏露、提按,还是起伏、曲直、疏密、收放等,均通过笔墨的变化,寻求阴阳平衡,从而产生自然跌宕与和谐统一,进而对心理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使气质、修养得到升华。形神共养的境界,合乎生命及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是与天下苍生共养共荣的基础状态。

喜逢佳节近,翰墨又飘香。中国书家们持道守真,融入日常,将中华文化血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次策划得到江苏省省级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秘书长黄志毅先生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楹联书画江苏省
江苏省无锡船厂有限公司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小小书画廓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王志滨诗词楹联选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