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管通路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9-03-18 14:39何斌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何斌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新疆 库尔勒 841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次研究所选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患者,将其按所使用的不同的血路通路分为两组,每组为50例。观察组所搜集数据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处在24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43.12±5.23)岁;对照组所搜集数据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处在40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42.62±5.37)岁;所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带隧道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用碘伏局部常规消毒,使用浓度为2%的的利多卡因2 mL-5 mL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用穿刺针边进针边回抽实施穿刺,期间保证负压稳定,等待刺入患者静脉,用穿刺针引导丝引导。施行双腔导管置入,利用的是撕脱型的扩张导管法,为确保导管的畅通,置入导管后快速抽吸动静脉端,封管用肝素盐水。置管后,行血液透析治疗。

1.2.2 研究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在左前臂和右前臂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常规做6 mm-8 mm内径的吻合口,于腕关节近心端3 cm处,桡动脉以及头静脉之间行切口分离,结扎头静脉的远心端,断离处理。于桡动脉侧壁做8 mm切口,与静脉断端吻合处理。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8周经评估可进行穿刺治疗,穿刺针均采用17G的内瘘穿刺针,动脉端距离吻合口>3 cm,动静脉两端穿刺距离>8 cm±1 cm。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透析前和透析后的CRP、Kt/V、URR、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整理,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获取的数据资料全部录入到软件SPSS 23.0中加以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Kt/V和URR分别为(1.69±0.44),(69.31±9.79)%,比对照组的(1.31±0.19)、(63.36±8.49)%高,P<0.05;研究组CRP水平(7.17±1.02)mg/L,比照组(13.79±2.36)mg/L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6%)低于对照组(23.79%),P<0.05。

3 讨论

良好的血管通路功能是确保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优良效果的基础保障[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充分有效的血液透析,最基本的前提是选择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几类长期血管通路主要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聚四氟乙烯移植血管等[2]。但是长期的临床经验显示,字体动静脉内瘘具有使用周期长不易出现感染以及管道通路栓塞的特点,另该血管通路方式的血流量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改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仍然在临床血液透析中被作为首选。但自体动静脉内瘘也会受到静脉粗细和血管内腔宽度的限制,各种原因也会引起血管内腔窄、栓塞等影响透析效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这种双腔导管适合患者长时间地使用,与临时导管相比,置地更加光滑和柔软,将其置于颈内静脉内,与皮下的组织融合后可避免皮下隧道发生感染。但其毕竟不是生理结构,且其中的液体是不流动的,可造成管腔内栓塞,导致血流量不充分,进而引起透析不充分。又因细菌易在导管内定植生长,造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的发生最终可导致拔除导管。

综上所述,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方法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显著。使得患者的Kt/V、URR水平有所提升且能降低患者的CRP水平,值得广大医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透邪止痒汤治疗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皮肤瘙痒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