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

2019-03-18 01:39高磊周文婷张春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低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高磊 周文婷 张春玲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2例子宫肌瘤患者, 采用抽签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 每组5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米非司酮治疗, 高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剂量为25.0 mg/d, 低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剂量为12.5 mg/d, 均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治疗, 睡前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孕酮(P)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高于高剂量组的7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FSH、E2、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FSH、E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子宫肌瘤大小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肌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5例、皮疹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8/51);低剂量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1例、皮疹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3/51);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剂量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天给予剂量为12.5 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高剂量;低剂量;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04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 其发生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系[1]。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米非司酮治疗, 其效果确切[2], 但不同剂量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对本科收治的102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分析其疗效, 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剂量选择提供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妇科就诊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 均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患者在就诊前30 d未接受激素治疗。排除子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或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或对米非司酮过敏, 或中途退出研究及资料不全的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 每组51例。高剂量组年龄35~57岁, 平均年龄(43.2±5.4)岁;病程1~8个月, 平均病程(3.3±1.6)个月。低剂量组年龄35~56岁, 平均年龄(42.9±5.8)岁;病程1~8个月, 平均病程(3.6±1.5)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202)治疗, 高剂量组给予剂量为25.0 mg/d, 低剂量组给予剂量为12.5 mg/d, 均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治疗, 睡前口服, 连续治疗3个月。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FSH、E2、P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FSH、E2、P水平测定:于治疗前后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 离心获得血清后, 采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 试剂盒由日本东曹株式会社提供, 操作严格按说明书完成。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资料推荐的标准[3]进行评定。显效:治疗后, 子宫肌瘤大小缩小≥30%;有效:治疗后, 子宫肌瘤大小缩小10%~29%;无效:治疗后, 子宫肌瘤大小缩小<10%或增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低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高剂量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FSH、E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FSH、E2、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FSH、E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大小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子宫肌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子宫肌瘤大小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肌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安全性比较 高剂量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

5例、皮疹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8/51);低剂量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1例、皮疹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3/51)。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剂量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 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无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痛经、不孕等症状。以往, 子宫切除是子宫肌瘤的首选治疗手段, 然而手术切除子宫后, 育龄期患者则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 导致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等症状[4]。故需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目前, 尽管子宫肌瘤的发生机理并未清楚, 但普遍认为其与患者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相关。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药物, 有极强的抑制孕激素的作用, 故可抑制子宫肌瘤生长。另外, 米非司酮对P受体有极强的亲和力, 能结合P受体, 引起构型改变, 增强热休克蛋白与P受体的结合, 从而竞争性抑制P受体, 从而阻断孕激素;米非司酮还有抑制排卵的作用, 进而影响肿瘤的生长[5-8]。因此其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终止妊娠药物。

本研究中, 低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 高于高剂量组的7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FSH、E2、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FSH、E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子宫肌瘤大小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肌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 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 显著低于高剂量组的1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每天给予剂量为12.5 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 王英红.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14):2292-2294.

[2] 谢玲, 程艳芬, 赖素萍. 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的疗效.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5):646-648.

[3] 白慧萍. 桂枝茯苓丸胶囊配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及其临床症状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14, 35(10):1366-1368.

[4] 王静, 许飞雪, 杨永秀.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5, 31(5):115-117.

[5] 周雋, 叶德华.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应用于子宫肌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对比.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13(4):116-118.

[6] 王开叶.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 13(10):34-35.

[7] 焦慧.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3):39.

[8] 杨春芬.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观察. 从健康, 2017, 27(6):243-244.

[收稿日期:2018-08-27]

猜你喜欢
低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安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