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学法”

2019-03-18 02:14曹艳
黑河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曹艳

[摘要]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双重功能,一直是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突出问题。要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充足的条件,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导学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学法”,就是“程序目标教学——图示目标讲解——-目标过关小结”的教学模式,核心内容在于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法、用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运用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能让90%以上的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不会学到会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一、“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导学法核心在于“导”,通过引导使90%以上的学生会学、想学、学会、会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指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90%以上)学生对几乎所有的(90%以上)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程序法”指出:“人和動物总是出现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凡未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至消退”。心理学家的注意策略实验,表明有问题的有意学习成绩,优于单纯阅读成绩。

从上述的理论和实验经验中得知:教学中必须且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达到与否,指导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学习,分散、反复强化知识,并对知识有序编码,重视课堂的首尾效应。要体现这些理论,在教学环节上首先应是程序目标自学,然后图示目标讲解,最后目标过关小结。

二、“导学法”三环节的基本思路

1.程序目标自学

程序目标自学是“导学法”的首要环节。依据分段强化原理、认识的程序原理和“带着问题读书”原则,以及学习的生成技术——笔记法等理论。“导学法”的首要环节,应注重教学的开头效应,采用“程序目标自学”,即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知识逻辑程序,拟定每框、节、课的有一定顺序、规律、反映教材内容和重点的程序性的目标自学题,以便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程序、有目的地读书,并且在自读过程中做符号,强化和反馈知识。

这一环节一般包括:(1)教师的开头引导,说明目标;(2)根据目标自学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解决的方法和不懂的知识;(3)教师教给并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4)对自学的检查,如课堂提问、翻阅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等。这一环节,学生“定向”操作学习,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教师对学生也心中有数,并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参与学习,对知识初步强化,达到了解和初步反馈学习的目标。

2.图示目标讲解

图示目标讲解是“导学”的中心环节。根据知识系统编码理论和“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教学”原理以及知识传授的“同化”理论,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编码,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并利用“知识图”引导学生讨论。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自学所得的新知识同化为自己的知识,使新知识再次强化,多次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方法是:(1)边讲边议;(2)对重点难度大的问题让学生先讲议,教师再讲;(3)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教师再去讲解,或讲后再读;(4)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5)教给学生听课法和课堂笔记法。

图标讲解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集中体现,是师生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对知识和目标的强化,综合运用听、看和写等多种可操作手段对知识进行反馈,让学生基本掌握“渔”之法。

3.目标过关小结

目标过关小结是“导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根据“成功体验”原理、“生成学习理论法”理论和教学的“首尾”效应,在一二环节基础上,为最终达到“授人以渔”,进行第三环节,目标过关小结,即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对知识进行编码程序处理,教给学生知识的运用之法,指导学生生成技术——笔记,从而使新旧知识内化,升华为自己的知识,使90%以上学生有成功体验——掌握了90%以上目标。

这一环节包括:(1)系统归纳总结已学知识;(2)教给学生知识运用法,如审题法、解题法等;(3)引导学生做笔记,如摘抄、评注、加标题、附题型、写结构题纲,重点问题解答、知识归类等;(4)知识掌握程度检验,如课堂提问、过关、练习,教师拟题单元过关——分公开型和闭卷型、学生自拟试题过关等。这一环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同化,达到运用,即“教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运用“导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以“教是为了不教”为宗旨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方法的重要。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也主张把学法用法作为教育目标正式列入课程计划,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会学生学法、用法才算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用法很多,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教给学生不同的学法和用法:(1)预习自学中的读书法、勾画法、目标“导”读法,资料“引”读法,带问读书法,课、框、节题跳读法、批注法等。(2)讲解中的讨论法、笔记法、符号记忆法、精读法、参考资料引读法。(3)小结中各种知识归类法,审题法、解读法、记忆法、复习法、考试法等,运用这些方法,能使教师对学生对从“扶着学”发展到“放手学”。

在任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任何工作只有在学生主动配合下,积极参与方能得以实现。然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其具有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一有效途径才能真正解决。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学法指导,其结果只能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学会学习方法比继承知识更重要。

2.注意在教学中贯穿“情感”

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反之,教学将会无效。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亲密而友好;课堂教学方式不能是专断型,应是民主型的教学管理;多给学生以鼓励而不是批评;与学生平等相待,热情关怀,思想教育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给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課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这就是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是学生学习动机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每次学习中,均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以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如提问的层次化,对不同学生提不同要求的问题;作业不打“X”,作业本上写上鼓励的赠语。

4.发挥教师的“威信”效应

威信是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是教师成功扮演角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也使教师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在学校、社会和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首先,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表现为热爱教育工作,责任感强,出色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其次,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再次,教师给学生和学校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条件,如与学生初次见面,第一堂课或第一次统考的教学效果等,若第一印象好,学生、家长和学校往往对教师的言行从好的方面解释;最后,由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力和影响力基础上产生的“自然威信”。这种“自然威信”要珍惜,如滥用势必丧失威信。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学法,导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和讨论,引导学生归纳讲解、自我小结,从教师对新知识的“导”内化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最终达到“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黄彩明.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J].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12).

[2]姚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J].创新教育研究, 2015,(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