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解析

2019-03-18 01:58孙丹
关键词:教材解读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孙丹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教材解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21-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在理解数学和新概念,掌握和运用数学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输、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可以从素养的不同方面进行解构思考。

一、数学抽象与概念理解

数学抽象是指能够从大量具体事物或现象中,抽取其共同的数学本质属性或特征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语言予以表征。以小学三年级“认识乘法”为例,“表内乘法(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需要经历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分离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本质属性,并在建立清晰表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应以“数出各有多少只动物”这一问题为主线,安排两个层次的抽象与概括。第一,引导学生利用几个几个地数数的经验数出结果,并在交流中概括出“几个几只”。这里没有直接抽象出“几个几相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感知,“几个几只”这种“半抽象”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体验,也是学生建立概念需要经历的过程。第二,让学生用加法分别算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并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个几相加”,这就舍弃了量的属性,而仅从数的角度去刻画事物的特征,为进一步建立乘法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

数学建模是指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划并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在小学阶段具体表现为: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加法模型(部分+部分=总和)、乘法模型(每份×几份=总数)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教学目标是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老师提出“怎样求剩下的钱”这个问题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够回答出“一共的钱-用去的钱=剩下的钱”,老师进行总结,要求剩下的钱,就是要用一共的钱减去用去的钱,但是用去的钱我们不知道,所以要先算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了求剩下的钱的模型,即剩下的钱=带来的钱-用去的钱。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模型应用,再次运用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运算能力与计算教学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算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練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算法解决运算操作的程序与步骤,算理解决程序和步骤的道理问题。道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算法是算理的提炼概括,为计算提供规范的操作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处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为提炼算法作基础,归纳算法应以理解算理为前提。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进位加时,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教学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合:例题提出45+28等于多少,为什么?老师让同学之间交流,探究算法。学生可能出现下面的两种算法:①想:45+20=65 65+8=73 ②想:40+20=60 5+8=13 60+13=73在展示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法背后蕴含的算理。比较两种算法的共同点: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先分再合,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的教学,算理、算法相互沟通融合,算理清、算法明,发展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乐学· 自主·分享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单元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