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引领,激趣导学,提升核心素养

2019-03-18 02:00陈吟
关键词:八景潮汕读法

陈吟

【摘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利用童谣这根导火线,让“兴趣”贯彻落实于课堂上,令学生的智慧如烟花般燃放耀眼的光芒,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令学生有幸福感,自豪感;令我有满足感,令我回味无穷。具体做法: 一、欣赏童谣,领会童谣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巧创各种读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语感能力。三、创设表演舞台,激发表演热情,提高表现能力。四、兴趣发酵,尝试动手刺绣,培养动手能力。五、进入兴趣高潮,创编稚嫩童谣,培养创作能力。

【关键词】  童谣学习兴趣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199-0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忽视了“兴趣”的重要作用,令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一怎样让“兴趣”贯彻落实于课堂上?怎样令学生的智慧如烟花般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上好每节课所心系的问题。《潮汕文化读本》潮汕童谣的开课实施,我大胆的尝试,一边探索一边反思。我创新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俗话说:“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课堂上我绞尽脑汁,力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令学生有幸福感,自豪感;令我有满足感、成就感。潮汕童谣课程的开课教学,令我回味无穷。

一、欣赏童谣,领会童谣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潮汕童谣历史悠久,反映潮州地区的民俗风情,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潮汕童谣富有音乐感,又有画面性,朗朗上口,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如:“拍啊拍铰刀,拍来铰绫罗;绫罗整,过深河;深河深河深,一群姿娘囝在听琴;琴好听,阿公阿妈坐客厅;客厅通地块?通来后头花园边;园中好花唔甘摘,留分娘囝插支辫;支辫插好去落田,保贺阿兄收大冬。”这曲童谣描绘了潮汕人民休闲、劳动的生活场面,童谣富有节奏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童谣,发现了童谣的音乐美,感受了潮汕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再如“潮州八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潮州八景好踢跎,十八梭船廿四垛;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无。”这首脍炙人口的潮州童谣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湘子桥景色和耐人寻味的传说,充满乡土情趣,学生通过诵读童谣,感受了潮汕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巧创各种读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语感

俗话说:“百读不厌”,可在课堂上单一的读法,却令学生觉得很枯燥乏味,容易分散精神。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运用多种读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愿意去读,爱读,迷恋地读,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如:在上《潮州八景好风流》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四种读法:第一种:回声读(潮州八景好风流好风流);第二种:拍手读(同桌同学边拍对方的手边读);第三种:唱歌册(潮州八景好——风——流);第四种:跺脚读(学生边跺脚边读)。当我在范读时,许多学生已经随着我的朗读节奏而律动。这已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要学习的欲望。我趁热打铁,进行学生个人朗读比赛,小组朗读比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着,陶醉在其中。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学得快,将学习兴趣推上一个台阶。这印证了高尔基说过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艺花同学问我:“老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可以用这种唱歌册的读法吗?”我表扬张艺花同学懂得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节课过后,我们班每天的语文课的预备铃响后,同学们都会一起朗读儿童诗,古诗。那种优美的音韵响彻了整座校园……学生的语感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不断地上升,学习氛围越来越浓。

三、创设表演舞台,激发表演的热情,提高表现能力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比较好动,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在15到20分钟左右,就开始不能自我控制,会出现开小差等问题,怎样令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呢?其实许多调皮的孩子很喜欢自我表现,所以我尝试让他们来表演,营造愉快轻松的氛围,令学生保持着充沛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热情。如:在上《小小生意好安家》时,我问:“谁来扮演卖家和顾客”。我话音刚落,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我看不见似的。我指明要我们班那只最调皮的小猴子——王一发来当卖家,再叫五个同学来表演顾客。几个同学的精彩表演博取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趁同学们兴趣正浓的时刻,我尝试让他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这首《小小生意好安家》的童谣。张帅航随着背景音乐的节奏一边表演一边有节奏地朗读:一撮豆囝圆又圆,挨做豆干变做钱;人人呾阮生理小,生意小小好赚钱,……我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和朗读,获得了同学们的喝彩声和赞叹声。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很强的表现能力,学生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四、兴趣发酵,尝试动手刺绣,培养动手能力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又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很肤浅的,要透彻地去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去实践。《新课标》也指出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童谣《潮州姑娘好针工》唱道:“潮州姑娘好针工,十指尖尖舞银针;绣出梅花散香味,绣出七女下凡间……”这首童谣唱出了心灵手巧的潮汕姑娘做刺绣的场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首童谣,我在上这首童谣课的时候,带来精美的潮绣作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学生抚摸着锦绣都爱不释手,对潮州刺绣兴趣盎然。我抓住了此良机,问学生想不想学习刺绣。学生像心急的猴子喊着要学习。我把已经准备好的针、线、布都分给每个小组。我先示范动作给学生看,然后她们跟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了。同学们生疏地拿着针一拔一插,认真绣着,一会儿与同桌比较,交流,一会儿认真地拔、插着针,个个脸上洋溢着认真的劲儿。同学们绣的锦缎虽不完美,但乐而不疲。我问学生:“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张晓琳同学说从这节课中知道了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还学了刺绣;知道潮州姑娘的心灵手巧,绣工精致。这样的课既让学生认识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又让潮绣得到传承;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賞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进入兴趣高潮,创编稚嫩童谣,培养创作能力

陈鹤琴在《活教育》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儿童做事的过程就是和客观事物接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事情越做兴趣越浓,能力也就越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可见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非常重要。在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力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写作,收获学习中的硕果。

例如:在上《潮州八景好风流》一课时,学生对潮州八景很感兴趣,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认真地朗读,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我趁水和泥,要求学生仿写童谣。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潮州人,每个学生都去看过潮州八景,对潮州八景也非常的了解,所以写作起来就不是特别难,并且用我们潮州话来写,就更加有趣。这时用兴趣牵着学生走,学生专心致志地思考这仿写的内容。果真,正如杨振宁说的:“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生们仿写出了这样的童谣:潮州八景好踢桃,韩柌橡木只一棵,知府韩愈种个罗,花开潮人笑呵呵。潮州八景好踢桃,鳄渡秋风别个无;韩愈祭拜鳄鱼逃,从此百姓唱颂歌。……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积极性就越强,思考能力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样潮汕方言童谣不仅在传承,还在创新,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总之,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和身心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生顺利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它更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逐渐形成终身学习愿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教师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兴趣”落实贯穿在每节课上,教师要敢于创新,打破教学常规,灵活运用多变的教学模式,力争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气氛,给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的智慧如烟花般燃放出色彩斑斓的光芒,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教师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 參  考  文  献 ]

[1]《小学教育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鹤琴的《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广东教育》2017年第12期.

[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八景潮汕读法
龙闯迷阵
答案大放送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溪南八景图册
明清时期新乡八景考论
潮汕火锅怎么牛
潮汕话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浅议中国“八景”文化及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意义
怎样读零
注音要准确